人心的變化促成了儒家文化的衰竭

史明


【正見網2001年05月02日】

在人的心目中,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視為當然的東西。這些東西表現為常識和人之常情,它們實際上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基礎以及判斷其它思想、事物是否合理的標準。如果這些常識和人之常情的內涵發生了變動,則意味著人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們的常識和人之常情與儒家文化中的做人準則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沒有人覺得儒家規範對人有什麼束縛,更沒有「以理殺人」的指責。

在二十世紀前二十年,大城市崛起,通商口岸代替了原先郡縣城市的中心地位,很多紳士從農村搬到了城裡。作為社會基層組織的大家庭開始解體,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核心小家庭中。科舉制度於1905年被廢除後,西式學堂劇增,它們培養出來的新知識份子很快成為知識分子中的絕大多數。報刊雜誌、學校與學會大量出現,知識分子通過辦報、教書、求學以及自由結社使科學和西方思想的傳播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新知識分子大多數從小離開家庭,個人獨立是他們從小就強烈感受到的。以孝為核心的傳統感情不再是新知識分子認同的自然感情了,這可以從新知識分子的個性解放尤其是對愛情至上的嚮往中看得出來。離開大家庭後的獨立生活已使個人獨立自主和自由成為新知識分子所認同的人之常情,而儒家道德規範實際上被視為不合理的束縛。

由於這些因素,新知識分子認同的常識和人之常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科學常識和個人獨立取代了儒家倫理觀念成為新知識分子思想和行動的指南。

金觀濤、劉青峰對五四運動時期最著名的刊物《新青年》中「常識」一詞的用法進行了統計和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第一、常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被等同於科學,或者被認為是科學的初級階段;第二、孔孟學說、節烈觀和古代的學問被認為是不符合常識的;第三、堅持政治家、新聞記者必須有常識,兒童必須學習常識。常識不僅是行動的根據,而且還成為判斷事物合理性的最終標準。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其實,水往低處流這一自然常識和人心向善的道德判斷並沒有關係,孟子不過是以此比喻人心向善的道理。胡適十五歲時學習了力學原理後批評孟子不懂科學。他說,孟子「不知道水有保持水平的道理,又不知道地心吸力的道理」,「水無上無下,只保持他的水平,卻又可上可下,正像人性本無善無惡,卻又可善可惡」。胡適利用他的自然科學知識否定了孟子主張的人性善這一傳統儒家思想。儒學倫理把父母生育之恩當作人必須遵從父母旨意的根據。魯迅根據生物學、醫學中「本能」的概念提出,人的生育是由本能驅使的,父母生兒育女只是本能的表現,因此無所謂恩和報恩。

可見,新知識分子已經完全站在科學的立場上並用科學知識攻擊和否定傳統的儒家學說,變化了的常識和人之常情與儒家文化傳統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張的關係。

我認為,新知識分子的常識和人之常情發生的變化一方面是洋務運動以來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社會變遷造成的,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歷史進程中人心衰微的走向。乾隆末年的時候人的道德已經墮落了,中國人逐漸失去了心法約束,五四運動時期就是一個思想混亂的時代,人們在儒家文化的衰敗中漸漸喪失了辨別善惡的能力。一些清醒和智慧的人們依然堅守著儒家文化,而許多心智閉塞的所謂新知識分子率先接受了西方的科學和觀念。這些新知識分子藉助報紙等媒介在社會上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他們批判儒家文化並呼籲文字改革,終結了一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傳統,成為破壞文化傳統的急先鋒。

外星人給中國帶來科學,是從思想、文化領域入手普及科學常識,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替換了人們原來認同的常識中儒家文化的內涵,從而促成了人心的變化,而人心的變化造成了更大的文化和社會變遷。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