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11月08日】
【原文】
孔子閒居,喟然而嘆曰:“銅鞮伯華而無死,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願聞其為人也何若?”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則可,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則可,夫有道又誰下哉?”孔子曰:“由不知也!吾聞之,以眾攻寡,而無不消也;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豈無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於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劉向《說苑•尊賢》
【今譯】
孔子閒暇在家,感嘆地說:“如果銅鞮的伯華不死,天下可能已經安定了!”
子路說:“我想了解伯華是怎樣的一個人?”孔子說:“他年青時,聰敏而好學;壯年時,勇敢而不屈服;老年時,把仁義當作自己行為的準則,待人謙恭。”
子路說:“伯華年青時聰敏而好學,是可以稱道的;壯年時勇敢而不屈服,也是可以稱道的;但為甚麼自己行仁義,還要甘居人下,對人自謙呢?”孔子說:“這你不知道!我聽說,憑多數人,去攻打少數人,沒有不消滅對方的;自身高貴,而以謙恭的態度,對待卑賤的人,不會沒有收穫的。過去,周公旦規定治理天下的政治措 施,自己以謙恭的態度,接待七十位讀書人,難道他是不行仁義,不懂道理嗎?他是要得到這些讀書人呀。行仁義、懂道理,並且能夠以謙恭的態度,對待天下的讀書人,這就是君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