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成語:畫龍點晴

陳必謙 整理


【正見網2013年04月25日】

【釋義】意思是先畫龍的全身,最後點上眼珠。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地方,加一兩句話,點明主旨,使全篇內容更加鮮明、生動有力。

【例句】蘇東坡的文章,多有畫龍點睛之筆,我們讀時要仔細體味。

【近義;反義】神來之筆  錦上添花;畫蛇添足  多此一舉

這個成語,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張僧繇擅長畫龍。他畫龍,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最為神奇的是關於他畫龍點睛的傳說了。  

有一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了四條白龍。奇怪的是,這四條白龍都沒有點上眼睛。許多人對此不解,問他道:“先生畫龍,為什麼不點上眼睛呢?是否點眼睛很難?”

張僧繇鄭重地回答說:“點睛很容易,但一點上,龍就會破壁乘雲飛去。”  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以為這是開玩笑的話。紛紛要他點睛,看看龍是否會飛騰而去。  於是,張僧繇提起筆來點睛。奇蹟出現了:他剛點了其中兩條龍的眼睛,暴雨便傾盆而下,雷電大作。突然“轟”的一聲巨響,牆壁破裂。

大家定眼看去,兩條剛點上眼睛的白龍,已經乘著雲霧,飛躍到空中去了,而那兩條未曾點睛的白龍,還是留在牆壁上。大家這才信服。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