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顯忠尚德」的富弼

大陸大法弟子


【正見網2013年08月16日】

富弼,字彥國,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宋朝名臣。他的一生聰明睿智,很有儒家風範,敢於仗義執言,歷任皇帝評價極高。富弼在洛陽病逝前,仍然不忘國家大事,給神宗上疏:現在朝中多有投機鑽營的小人,非國家之福,應予以廓清。神宗讀後十分哀痛,輟朝三日,出祭文致奠,贈太尉,諡文忠。隨後富弼配享神宗廟宇。宋哲宗上台後,又親篆碑額“顯忠尚德”4個字,請大學士蘇東坡撰文刻之,給予他的一生以極高的評價。

一、心胸寬廣“不認罵”

富弼年少時走在洛陽大街上,有人過來悄聲說:“某某在背後罵你!”富弼說:“大概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人家指名道姓在罵你呢!”富弼想了想說:“怕是在罵別人吧,估計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罵他的人“聞之大慚”,趕緊向富弼道歉。

二、拒絕額外賞賜

富弼克己奉公,為官清正,頗有廉聲。《宋稗類鈔品行》記載,富弼出任樞密使時,宋英宗趙曙剛登上天子的寶座。趙曙登基後,將其父仁宗皇帝的遺留器物,都拿來賞賜給朝廷重臣。眾臣叩頭感謝領賞之後,一起告退。趙曙卻單獨請富弼留下,又在慣例之外,特別賞賜他幾件器物。富弼先叩頭謝恩,然後就堅決推辭不接受這份額外的賞賜。趙曙有些不高興,輕描淡寫地說:“這些東西又不值什麼錢,你沒有必要推辭呀!”富弼懇切地說,“東西雖然很微薄,但關鍵是額外所賜。大臣接受額外的賞賜而不謝絕,萬一將來皇上做出什麼例外的事來,憑什麼勸諫呢?”最終富弼還是推辭掉了這份賞賜。

三、遇事有主見,不盲從,不隨便附和別人

當時山東一帶多有兵變,有些州縣長官見亂匪勢強,軟弱無能,不但不去鎮壓,反而開門延納,以禮相送。後來朝廷追究,派出官員下來嚴查。范仲淹坐鎮處理這些事。富弼對范仲淹說:“這些州縣長官拿著朝廷俸祿,竟然姑息養奸,形同通匪,都應定死罪,不然今後就沒人再去剿匪了。”范仲淹則:“你不知道啊,土匪勢強,遠在山林,難以圍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貿然圍剿,只能是勞師傷財,讓老百姓白白受苦罷了。他們按兵不動,以圖緩剿,這大概是保護百姓的權宜之計啊。”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臉紅脖子粗地與自己的恩師爭執起來。

有人勸富弼:“你也太過分了,難道忘了范先生對你的大恩大德了嗎?”原來,富弼考中進士後,正值皇帝下詔求賢,要親自考察天下士人。范仲淹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派人把富弼叫來,給他備了書房和書籍,讓他集中精力寫出對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帝賞識。可是,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舉薦我,並不是因為我的觀點始終和他一致,而是因為我遇到事情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為要報答他而放棄自己的主張呢?”范仲淹事後說:“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賞他,就是因為這呀。”

有一次,范仲淹審查一份監司名單時,發現其中有貪贓枉法的官員,就提起筆來,把這些人的名字一一勾掉,準備另選他人。富弼在一旁看了,心裡有些不忍,就對范仲淹說:“范公啊,你這筆一勾,可讓這一家子都哭鼻子。”范仲淹嚴肅地說:“彥國啊,我若不讓這些官員的一家子哭,那就害得一路的百姓都要哭了。” 這一次,富弼不再和范仲淹爭執了,他覺得范仲淹說得對,此後辦事就更加實事求是了。

面對皇帝也是如此。

為了富國強兵,宋神宗於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進京,變法改制。神宗想問問富弼對變法的看法,因富弼是三朝元老,許其肩輿至殿門,不必叩拜,坐下說話。結果富弼一見神宗就說:“我反對變法。”神宗又問邊防事宜,富弼說:“陛下執政不久,當布德行惠,希望二十年口不言兵。”神宗聽後十分失望,革其相位,以僕射出判汝州。富弼見神宗重用王安石,知道自己不可與之爭,於是稱病退休,欲回洛陽,上疏幾十次才被准許。臨行,他又上疏神宗,說,現在王安石變法,起用許多小人,加上地震、旱災,國事堪憂。神宗問他去了之後,誰可代他為相,他推薦文彥博。神宗又問:“王安石如何?”富弼沉默不答。由此,王安石的兒子王雱恨死了富弼,私下說:“梟富弼之首於市,則法行矣。”

四、危難之際,挺身而出

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富弼升為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是年春,契丹國大兵壓境,揚言要以武力掃平中原,要求大宋割地賠款才息兵。慌了手腳的宋王室,趕忙商議派大臣出使契丹求和,但朝中大臣皆因此行兇險,不敢前往。有人推薦富弼,富弼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大使,拜任樞密直學士,出使契丹。

見到遼國皇帝,富弼問:“為何要出兵攻宋?”遼國皇帝回答:“是你們違約在先,堵塞了關隘,所以我們要進攻。如果你們割地求和,我們可以撤兵。”富弼正色道:“我知道你自己並不想出兵,而是你的臣子嚷嚷著要打仗。你可知道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牟利?”遼國皇帝驚訝地問:“此話怎講?”富弼說:“我大宋封疆萬裡,精兵百萬,上下一心,若你們要用兵,能保證必勝嗎?即使你們僥倖獲勝,也要損傷過半,這些損失你那些好戰的大臣能夠彌補嗎?如果我們還像以往那樣互通友好,大宋每年贈給你的錢帛,還不都是你遼國皇帝一人任意支配嗎?”遼國皇帝想了想,點頭稱是。

富弼又說:“至於中國堵塞關隘,本是為了防範叛軍,並不是為了進攻他人。若是為了進攻,就不堵塞關隘了,而是要打通關隘,前去進攻了!”遼國皇帝覺得富弼說的都是實話,第二天就邀富弼一同打獵,但他提出一個條件:“如果能割地給契丹,則兩國可長久修好。”富弼問:“為什麼?”遼國皇帝說:“我們都以每年領受你們的錢帛為恥。”富弼馬上反問道:“你們以得地為榮,我們必以失地為恥!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想讓我們割地求和,萬萬不能!”面對這個既善辯又強硬的來使,遼國皇帝感到無奈,最終不再要求割地。就這樣,富弼不避生死,不辱使命,只說了一番話,就打消了契丹國進犯的圖謀,使兩國化干戈為玉帛,此後的幾十年間,兩國一直和平相處。

富弼後來又出使契丹,也大獲成功,展示了其超人的膽識和外交能力。他第一次去契丹時,家人來報,說他的女兒死了,他不顧而行;第二次去契丹前,他的妻子生了個男孩,他來不及看一眼,就啟程了。到了契丹國,每得家書,他連拆都不拆。隨從不解地問:“這是家書,為啥不拆?”他回答:“拆了,徒亂人意!”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富弼被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文彥博同日拜相。兩年後的一天,仁宗上朝時突然昏厥,被扶入宮中診治。朝中大臣十分驚慌,議論紛紛。廟堂之上的富弼卻很冷靜,他和文彥博一起留宿宮中以防不測,並隨時詢問仁宗病情,使宮中秩序很快恢復。後來富弼還與朝中大臣一道,勸仁宗早立皇嗣以安定人心。

五、一心為國,不受嘉獎

富弼一心為國家,受到仁宗嘉獎,欲提拔他為樞密副使。他力辭不受,上疏仁宗:“現在(大宋)與契丹再結盟好,大臣們都以為太平無事了,萬一契丹毀約,又來進犯,我豈不是死有餘辜!陛下啊,您只要臥薪嘗膽,不忘邊患,多慮國政,就不用考慮我的職位高低了。”過了一段時間,仁宗欲再次提拔他,並派宰相去勸說:“此次任命是別有用意,非因你出使契丹有功,請受之。”他這才接受了樞密副使的職位。

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六月,契丹和西夏發生戰爭。契丹出兵10萬西征,並遣使至宋,要求大宋與西夏斷交。范仲淹懷疑契丹國是聲東擊西,可能與西夏聯合攻宋,建議朝廷馬上增兵,馳援西部邊陲。富弼冷靜觀察後,認為契丹不會與西夏聯合、殺個回馬槍再來攻大宋。當時朝廷上下非常擔心,議論紛紛:如果大宋受到攻擊,你富弼是否以頭顱謝罪呢?富弼很平靜地說:“放心,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結果如富弼所料,契丹並沒進犯大宋邊境。

富弼生性至孝,恭儉好修,與人言必盡敬,雖微官及布衣謁見,皆與之亢禮,氣色穆然,不見喜慍。其好善嫉惡,出於天資。

縱觀富弼的一生,為國為民做了許多好事,這也是儒家文化的教化使然,證明了傳統文化的道德力量,人心正,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必然富國強兵;相反,破壞了傳統文化,強行推行鼓吹假、惡、鬥的黨文化,帶給中國人的就是道德的下滑、戰亂、饑荒與災難,富國強兵就只能是個美好的夢想。拋棄黨文化,拒絕中共邪黨,回歸傳統文化,修德於天下就是正道,唯有此,中華民族才有復甦的希望!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