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一先(4):唐宗三鑒 劉寵一錢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3年12月17日】

【原文】

táng zōng sān jiàn ,liú chǒng yì qián 。
唐宗三鑒,劉寵一錢。

ㄊㄤˊㄗㄨㄥ ㄙㄢ ㄐㄧㄢˋ,ㄌㄧㄡˊㄔㄨㄥˇㄧˋㄑㄧㄢˊ 。
唐宗三鑒,劉寵一錢。

【注釋】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公曆五九九─六四九﹚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四歲的時候有相命先生告訴李淵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此名為李世民。

唐太宗智勇雙全,十六歲的時候就因參加解救隋煬帝被突厥兵圍困在雁門關﹙今山西代縣﹚的勤王之役而嶄露頭角。當時唐太宗察覺到隋朝已衰,天下即將大亂,於是著手準備舉兵奪取天下的工作。十八歲的時候與密友晉陽﹙今山西太原﹚縣令劉文靜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並將這個計劃托人轉交給唐高祖李淵。唐高祖李淵便依照計劃在晉陽起兵,唐太宗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當年底即攻克長安,李淵登基稱帝,國號唐。李世民因功拜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晉封為秦王。唐太宗在公曆六二六年因唐高祖李淵禪位而登上帝位,次年年初改元貞觀,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貞觀之治從此展開。

﹙2﹚三鑒:三面鏡子。鑒,鏡子。

﹙3﹚劉寵:劉寵,字祖榮,東漢東萊牟平人,因明經被推薦為孝廉,出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後升任豫章、會稽太守。於會稽太守任上,廢除煩苛政令,查禁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官至司徒、太尉,其為人清廉不貪,愛民如子。曾感嘆:“為官之道,舍一分則民多一分賜,取一文則官少值一文錢!”

﹙4﹚一錢:一枚錢。指東漢當時使用的貨幣五銖錢。西漢武帝時為統一幣制,防止偽造,推出“重如其文”的五銖錢,以五銖(重量單位)的銅,鑄造面值相等的錢,使仿鑄者無利可圖。之後四年,採桑弘羊之議,立五銖錢為全國唯一合法流通的貨幣;壟斷造幣的原料和技術,由上林苑三官統一鑄制;其它舊幣一律銷毀,鎔銅輸入三官。五銖錢自此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年不廢。

【語譯】

唐太宗有三面能發現自己缺失的鏡子,劉寵為政清廉不取百姓一錢。

【人物故事】

翻開中國的歷史,能使國家和平繁榮的君王並不多見,根據宋人歐陽修的統計,夏商周三個王朝一千七百多年,真正有貢獻,而被後世稱道的也只有六七個人而已,所以蓋世明君多麼難遇。唐太宗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偉大的君主,除了他天縱英武,能博採眾議而判斷正確外,在論功行賞時公正無私,不以私恩而功勞不分。他要求自己及所屬以誠信治天下,不作表面工作。他在選任官吏的時候只問賢愚,不問親疏。用人唯才,以才任職,因此官員們都各盡所能,貢獻國家,這是貞觀之治成功的基礎。他愛民如子,時時想到的就是讓人民吃得飽,穿得暖,因此減少對皇族的分封,節省自己的開支,減少勞役,減輕賦稅,降低刑罰,廢除五十種的絞刑條款。他說:“君王依靠國家,國家依靠人民,剝削人民侍奉君王,就跟割自己的肉吃下肚子一樣,肚子飽了,人也亡了;君王富裕了,國家就滅亡了,君王最大的災難,不是從外來的,而是由內產生的。須知,凡事講排場,好面子,一定花費很多,為了供應所需,就要加重田賦稅捐,田賦稅捐太多了,人民一定痛苦,人民痛苦,國家一定危險,國家危險,君王就要喪亡。我常常想到這些,所以不敢隨心所欲。”這樣的見解至今依然擲地有聲。

唐太宗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從諫如流、知過能改的作風。唐太宗為了求得國泰民安,經常把魏徵召進寢宮,聽取他對政務的批評,魏徵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唐太宗則是言聽計從,從善如流。甚至於一些已經定案的政策,經魏徵分析後都能改弦易轍。唐太宗對於能據理力爭,當面加以反駁的臣屬都會加以重用,或給予重賞,所以唐太宗時代出現了許多敢言敢諫的名臣。他鼓勵批評,曾經對三品以上的官員說:“人們想看自己的形像,要靠銅鏡,君王想知道自己的過失,要靠忠臣,假如君王性情剛愎,自以為英明過人,臣屬們就會拍馬搖尾,順口奉承,固然君王會失去政權,臣屬也難單獨保全,所以政府做事有不對的地方,不要吝嗇批評。”這是其它朝代所少見的現象,也是貞觀之治成功的重要原因。魏徵身材中等,但有膽量策略,常能犯顏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也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對魏徵也有一些敬畏之心,有一回唐太宗想去打獵,行李都準備好了,最後還是取消了。後來魏徵問他原因,唐太宗笑著回說:“因為怕你直言進諫,所以就打消了念頭。”還有一回,唐太宗得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放在肩頭,非常得意,當他看到魏徵從遠處向他走來的時候,便趕緊把鳥藏入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那隻鷂鷹就悶死在懷中了。當魏徵病逝家中時,唐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且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唐太宗對魏徵倚重之深。

唐太宗就是這麼一位君王,你說他能不成為千古名君嗎?

劉寵是一位愛民勤政的好官吏,有許多事跡流傳下來,不過,以擔任會稽郡(首府在今浙江紹興市)太守時的作為最令人敬佩。會稽郡在東漢時還是一個偏僻荒涼的地區,再加上當地老百姓不斷受到貪官剝削,所以日子過得很苦。劉寵到任會稽太守後,積極改革弊政,除了廢除不合理的政令、苛捐、雜稅外,同時整飭官箴(官吏應守的禮法),不但要求自己十分清廉,還查禁所屬官員的非法行為,讓百姓不受官府惡吏的壓榨。為了整治河患,他親自上堤勞作,視百姓之疾如父母之疾,給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後漢書‧循吏傳》說:“寵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郡中大治。”﹙越,浙江省的古名。﹚

劉寵因政通人和被調職入京,離任時,有五、六位住在山陰縣(今浙江紹興縣)鄉下鬚眉皓白的老人趕來向他道別。他們向劉寵表達越中百姓對他的感激、敬重之情,並且每人奉百錢相贈。劉寵再三推辭不受,可是見到老者們長跪不起,盛情難卻,只得象徵性的接受每人手中的一枚錢。當他走出山陰地界時,就把錢投進了江中。

清廉愛民的劉寵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稱頌和敬仰。據傳自劉寵投錢後,投錢地段的江水更加清澈。為紀念這位勤政清廉、為民造福的太守,人們把此地改稱“錢清”,把這段江稱為“錢清江”(在今紹興市境內)。並建祠紀念,人稱“一錢太守廟”,又在臨江建一亭,取名“清水亭”。清乾隆帝南巡經過錢清時,感嘆劉寵的清廉,當場揮筆題七絕一首:“循吏當年齊國劉,大錢留一話千秋。而今若問親民者,定道一錢不敢留。”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