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一)

大法弟子


【正見網2014年01月13日】

人類歷史上分布著不同的文明。然而,獨有華夏文明是唯一沒有間斷過,最具有同化力,而且至今還越來越散發著他獨特魅力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是獨特的,是神奇的。而歷史正是通過中嶽嵩山、通過嵩山所刻下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展現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甚或說闡釋著人類文明的天機和真相。

嵩山又叫方外,位處中原大地,主體在河南登封市區。嵩山屬伏牛山系,北依黃河,西接洛陽,東連鄭州、開封,東西60餘公裡,南北35公裡,呈東西橫臥之勢。嵩山主脈分太室山和少室山兩部分: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在太室山;最高峰為連天峰,海拔1512米,在少室山。登封市區北依太室山,西近少室山,坐落於呈“L”形的兩主脈之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位於登封市區“天地之中”8處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築群、東漢三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和觀星台。上述景點除觀星台在市區稍南十幾公裡之處外,其餘皆沿市區北部太室山麓呈東西分布,少林寺即在最西北部太室山之陽、少室山之陰。

作為“天地之中”的嵩山所展現的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在嵩山的展現,又表現為自然和建築人文文化兩大部分。而通過這兩大部分文化內涵的展現,完整而全面的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目地。

自然篇

一、修煉文化

嵩山歷史上就被冠以“天地之中”。聯合國對嵩山世界文化遺產的定位為“天地之中”建築群,這個定位恰如其分的體現了嵩山歷史文化的本質。因為中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在五嶽中嵩山又為中嶽,代表的是“地”——人類的生存之地,或者叫世間,所以嵩山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也就代表著整個華夏文明的文化。那麼對嵩山文化遺產“天地之中”的定位,也就是對整體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定位。

其實嵩山文化遺產絕不僅僅限於建築歷史遺產,以嵩山為中心的自然文化部分同樣是“天地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立意更高,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本質特性的一部分。嵩山的文化體現為“天地之中”,那麼什麼是“天地之中”?

“天”在中國文化中代表上帝,代表神界;“地”即是指人類生活的地方,也叫世間。天、地、人三才,那麼人的境界也就處在天地之間,歷史為人類所開創的文化也就介於天和地之間。就是說,人上可達天,下可入地(獄),皆在個人所為。人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即可上達天界,是為修煉。

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從本質上來講,他在表面上是為人的正常生存所需而創造的;同時,他還有啟迪人提高境界的因素和內涵在裡面,即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修煉)就能達到提高生命境界的目地。這就是中國文化最為獨特之處,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天地之中”的高深內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修煉文化。

以河南為主的中原一帶,在民間最為流行的一個說詞是“中”,那就是指行,可以,很合適。這個“中”字的內涵非常大,非常廣。即指中原,又代表中國,更隱含中國是世界文明中心的涵義,歷史為其定位“天地之中”也是這一內涵的體現。可以說民間口頭禪“中”,幽默而恰如其分的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了歷史的高度,即中國傳統文化是為人類開創的最適宜的文化。

“中”字由“一”和“口”組成:如果我們把“口”理解為人類的歷史舞台,或者理解為人類生存的這層空間、人世間,那麼“1”豎就是貫穿天地之意;就是一根主線貫穿之意;也是自古就講“萬法歸一”內涵的體現。

那麼是誰開創了中國的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的來源在哪裡?

二、神傳文化

中國的歷史軌跡清晰的展現了兩個進程階段:第一階段即是夏朝建立之前,所謂神話傳說階段。這段歷史所留傳下來的就是三皇五帝的創世、為人類開拓文化的傳說時期,大約在五千年之前到一萬年左右的樣子。

嵩山西北洛陽一帶,即是三皇五帝傳說的主要活動區域。洛陽在洛河、黃河之間,河圖洛書即是出自洛陽。河圖洛書是中國神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上古文化均直接出自神傳,“洛陽”之名即是這一內涵的體現。“洛”的同音字“落”,體現的即是降落之意,由天界降落到人界,為人創造人類所需的文化;部首“各”暗指來自不同的神傳體系。“洛陽”也就是暗喻神為人類創造的文化象太陽的光輝一樣照亮人間。洛陽以牡丹聞名,而牡丹是中國的富貴花,暗喻神傳文化象盛開的牡丹,給世間帶來富貴、吉祥。

這段歷史之所以叫神話傳說,又沒有留下“朝代”、“社會”的政體記載,其實正道出了這段歷史的一個本質問題:這是以神通、以大大超越人的思維和能力而為本次人類文明創建文化的歷史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神的智慧直接展現的歷史階段。既然這段歷史是直接的神創階段,當然不能和人的歷史相提並論,更不能留給人太多、太過詳細的歷史記載,因為人的境界和神界根本就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如果讓人直接看到、知道太多神的顯現,那就是對神的侮辱,因為人是不配看到神的。所以,這段歷史也就成了所謂的神話傳說。其實“神話傳說”就是關於神的相關話題的歷史流傳之說。

歷史走到今天,如果僅僅站在人的思維、站在人今天認知世界的角度來理解三皇五帝的歷史,無論如何是想不通的。這也正是有些人企圖否定歷史,否定三皇五帝的存在,甚至力圖定位為古代人“愚昧”、“想像”的原因。就像猴子永遠理解不了人一樣,人同樣也是永遠理解不了神的。這是因為人的基點太低,智慧太有限,大腦70%以上被封閉的緣故。其實當我們冷靜、理智的想一想的時候就會發現:從河圖洛書到《易經》;從神農嘗百草到《黃帝內經》;從倉頡造字到輝煌的上下五千年文化;從農耕到授時歷曆法的創立,哪一樣不是我們今天的人在吃老本?要按照進化論的邏輯來推理,那麼今天的人怎麼還要“用”、“學”、甚至連理解都理解不了上古時代“最原始”、“最低級”的時候所創造的東西呢?這不奇怪嗎?僅就漢字來講,倉頡一口氣造了上萬個漢字,其超越時空、涵蓋古今人類一切領域的智慧,這是“人”所能為的嗎?

中國歷史的第二階段即是自夏朝建立開始的國家歷史階段。無疑這是人唱主角的歷史階段,展現的是人的歷史奠定和文化積累的過程。儘管人成了歷史的主角,但也是在三皇五帝給人類開創的歷史奠定中發展延續下來的。所以,統領人的仍然是由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而成的“皇帝”,代表的仍然是神傳之意,仍然是天意的體現,所以,皇帝又叫天子。這種朝代歷史文明的出現,不是哪個人隨隨便便就“想出來的”,不是所謂的為了維護統治地位想做就能做的來的。一切都是歷史的安排!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文化又是神傳文化。也就是說,中國文化既是修煉文化,又是神傳文化。正因為是神傳文化,所以中國文化才隱含修煉的因素和內涵,人才能依此修煉而成為宇宙高級生命。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

所以,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是修煉文化,展現這個古老文化的舞台就是中原,就是以嵩山為象徵的中原舞台。

三、嵩山

1、嵩山形貌

嵩山主脈位於登封市區,以少溪河為界分為太室山和少室山兩部分。太室山呈東西臥狀分布,其陽即是登封市區,太室山也就成了登封市區的靠山。少室山位於登封市區的西部,也呈東西橫臥之勢,但其最高、景觀最優美的部分在東部末端,是以側面展現給這個城市的,少室山就像是特意給登封設立的西部屏障。登封市區就坐落於兩山交匯的東南開闊之地,嵩山的這個地形地貌恰似中國地形地貌的微縮。所以將嵩山定位為“天地之中”也是有歷史淵源的,將以登封為中心的中原代指華夏也是名符其實的。

嵩山也叫“外方”。 法輪佛法所展現的法理是:人類生活在迷中;人類所生存的這層空間是由分子粒子組成的;這層空間就是宇宙無數無數空間的最外層、最表面;這裡就猶如宇宙的荒郊野外。所以“外方”之“外”即是指人類生存的這層空間,是宇宙的最外層,是宇宙的荒郊野外;所謂“方”即是指“地”,天圓地方,指人世間。那麼“外方”也就是指人世間。可見,嵩山叫外方即是代表人世間之意,嵩山的歷史文化積澱當然也就是世間歷史文明的一個縮影。

2、嵩山主峰

嵩山最高峰為連天峰,海拔1512米,在少室山,但歷史並沒有將其定位為主峰;歷史將嵩山的主峰封給了峻極峰,在太室山,海拔1492米。這個看起來不太合常規的歷史形成,其實隱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定位內涵。

中國文化有一個分水嶺,就是以中國第一個朝代社會夏建立為標誌的。之前即是三皇五帝時期。這是神傳文化直接展現的歷史階段,少室山即是象徵。少室山不但是嵩山的最高峰,而且有以三皇寨為標誌的、嵩山最俊美的風景景觀。三皇寨即有隱含三皇五帝的內涵在裡面,象徵的即是神創的神話歷史階段。

太室山雖不為最高,但在城市的北部,是靠山,符合傳統風水理念。所以歷史就把太室山峻極峰封為了主峰。那麼顯然太室山所象徵的即是夏朝建立以來的國家歷史階段,代表的是人的歷史文化。和少室山的三皇寨自然風光一樣;太室山同樣也有一處自然景觀——“盧崖瀑布”,展現的即是歷史在最後傳大道之法之意。

“盧崖瀑布”在太室山東部。“盧lu音”的漢字解釋為:

①黑。顯然這是指人世間是一個黑暗的地方。因為宗教歷來講人在迷中,迷當然就是“黑”的意思,所以“黑”即指人在迷中。

②飯器。指盛飯的器皿,但僅僅是器皿,還沒有“飯”。言外之意就是:人在迷中,不知道“明白的理”。所以,“飯”即是指能使人破謎的道理,在沒有講給人明白的理之前,人這裡僅僅就像是一個空飯器。

③存放酒的土墩。我們知道,酒是麻醉人的,人本來就在迷中,而酒更能使人頭腦無智,迷上加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酒即隱性的毒藥。這裡的內涵即是:人世間既能展現使人明白的理,引導人出迷,覺醒;同時,這裡也是一切壞惡容易滋生的地方。正所謂宇宙是陰陽同生,善惡同存。這是“存放酒的土墩”的內涵展現。
顯然,“盧”背後的內涵展現的是人世間的特徵。

“崖”的漢字解釋是陡峭的側壁;邊際。也就是無路可走的盡頭之意。那麼這個字的內涵顯然隱含的是人類的末劫之意。而“瀑布”則象徵的是極具震撼力的、破除世間之迷的法理法則。那麼“盧崖瀑布”的背後內涵即是:人類的末劫之時,要在世間展現破一切迷的理,也就是說此時傳大道之法。

就像少室山在城市之側,三皇五帝所代表的文化雖高,但離人遠;太室山雖不為最高,但象徵的是給人直接奠定的文化,所以也就成了世人的依靠,成為了主。這就是歷史封第二高的峻極峰為主峰的原因。

四、“登封”

登封市坐落於嵩山腳下。中國文化超出想像的有對山的崇拜內涵,為什麼?一個五千年前就能為今天的人奠定文化的民族,一個具有如此高智慧的民族難道就“傻”到無緣無故的拜山、拜石頭嗎?其實“山”是歷史文化的承載。西方教堂用石頭蓋,因為那是要讓宗教長久流傳;而中國文化用山來記載、來展現,那是為了永恆,是要在漫長的歷史等待中,要在不斷的歷史文化奠定中能夠在今天展現給世人。這就是目地。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領悟,那就像登山,那就是悟道,就是修煉。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登山和修煉也就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什麼是“燈(燈)”?燈是照明的,可這個照明卻是為“登”山而照明,那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之“燈”是為修煉而準備的、而奠定的。這就是“燈”的內涵,也是登封之所以叫“登”的原因。

那麼歷史通過嵩山為象徵,給人類所開創的文化有什麼樣的特徵?

1、“臥”

清人魏源有“衡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之說。事實上嵩山無論其形態、還是內涵均體現為“臥”。

嵩山屬伏牛山系,一語“伏牛”形像的展現了嵩山之“臥”的本質特徵。何為“臥”?臥者,趴伏未動也。也就是說“臥”是處於停滯、等待的狀態,而這個狀態恰恰是本次人類整體狀態的形像體現。也就是說,“臥牛”即是人類整體狀態的體現。

牛是最苦的,象徵人世間之苦;牛是最慢的,隱喻人類選擇了最慢的、象蝸牛一樣的所謂現代科技的發展路子;牛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隱喻的正是人類處在迷世的狀態,不知道宇宙更高層的法理法則;正因為人在迷中,看不到宇宙其它空間的存在,特別是中國大陸否定神的存在,所以“吹牛”、“鑽牛角尖”也就是在體現人的狂妄自大,甚至是無知;而“對牛彈琴”更是暗指人迷在塵世,不願聽取、不願接受宇宙高層法理法則的約束。也就是說,“臥牛”正是人類整體生存狀態的展現。

嵩山主峰為峻極峰,東西橫臥如臥龍,故稱嵩山如臥。嵩山最高峰為連天峰,站在此峰北側少林寺處察看,連天諸烽極似東西橫臥、面朝天空、體態安詳的臥佛。所以,嵩山在形態及內涵上體現的正是一個“臥”字,而這個“臥”恰恰是人的歷史狀態、或者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體現。

2、“封”

“封”是嵩山展現的第二個狀態特徵。嵩山最高峰連天烽海拔1512米,但歷史並沒有把最高峰封為主峰,而是將海拔第二高的峻極峰(海拔1492米)封為了主峰。這個歷史安排的出現是無意中的有意,所體現的正是“封”,是歷史把嵩山第二高“封”為了主峰。

嵩山主峰在太室山,最高峰在少室山。太室、少室的取名來自於紀念大禹之妻塗山氏二姐妹,這裡,“塗山”體現的同樣是“封”。因為“塗”就是上色、塗抹、覆蓋之意,當然就是“封”的內涵。

嵩陽書院內有兩顆最著名的柏樹,號稱天下第一,被漢武帝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可二將軍顯然比大將軍古老、高大的多,但它卻被封為了二將軍。這裡體現的還是“封”,是皇帝的賜“封”。

登封觀星台是中國僅存,也是列世界第二的古代天文建築,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觀星台最核心的周公測影台為測日影之用,也就是“圭”;由此確定一個回歸年的時間,制定二十四節氣等形成了中國的授時歷曆法(夏曆),體現的是規範、標準“寸”,而“圭、寸”組合即為“封”,這裡展現的同樣是“封”。

嵩山坐落於登封市,這個城市的命名就給出的是“封”——“登封”,而且體現的內涵又是登山提高之“封”。

那麼這裡的問題就出來了:嵩山之“嵩”為“山高”,那就是指山很高。而一個以“山高”而命名的山,為什麼體現出來的卻是“臥”、卻是“封”呢?這就是歷史所布下的謎!

“臥”是按兵未動,處於等待狀態;“封”展現的是覆蓋、封存狀態。“臥”也好、“封”也罷,體現的都是“封存”和“等待”之意。而嵩山象徵的又是中國傳統文化,那麼顯然,“封存”和“等待”即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沒有展現,處於歷史等待的狀態。就是說,中國文化是有使命的,是有目地的奠定:中國神傳文化即是通過“儒、釋、道”三教奠定未來所需要的修煉文化。但是,歷史所給“予”的又不能在歷史的奠定過程中明示出來,只能是深藏歷史的背後,在表面上只是“象”:現象,表象。那麼歷史所給“予”的“象”就是“豫”,是中原河南省的簡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封存”和“等待”狀態的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是歷史的一個奠定過程。這個奠定的內涵又體現在鄭州名字的命名之中:“鄭”的部首“奠”即奠定之意。歷史走到今天,中原之地形成了一個最大的城市,成了河南省的省會——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那麼“鄭州”所體現的歷史角色即是:歷史走到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奠定過程已經完成!

所以,在歷史文化的奠定過程中,作為修煉,人類的整體狀態也就是“臥”、是“等待”。也就是說人類整體是處於等待狀態的,“等待”的目地就是為了今天的佛法修煉。我們看“等待”二字:都由“寺”組成,體現的是佛法修煉;“待”又體現為“人人(彳)”。那麼“等待”所隱含的歷史內涵即是:人類最終等待的即是佛法修煉!

這就是“登封”的內涵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只是歷史的一個奠定過程,一個等待過程;奠定和等待的目地就是人類最終要走上佛法修煉之路。

五、“開封”

開封位於鄭州東,為鄭州的衛星城;鄭州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為歷史的奠定,而開封就像是這個奠定的註解。歷史上有“汴洛兩京、畿(ji)內名山”之稱:“汴”是開封;“畿”是靠近國都的地方,而登封市陽城(現為告成)即是中國第一個夏朝建都之地。自古歷史就把洛陽、登封、開封連為一體。就是說,當歷史在“登封”不斷為今天所需要的修煉文化進行歷史奠定的時候,歷史也同時在“開封”為今天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大門而做奠定。那麼“開封”所對應的也正是“登封”:啟封的是中國文化為歷史所做的奠定之門,開啟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封存”和“等待”的深厚內涵。顯然,“開封”隱喻的是能夠開啟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這就是歷史留下“汴洛兩京、畿內名山”文化的用意安排。

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在今開封城南朱仙鎮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後將啟封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北宋東京開封是當時世界最繁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都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即描繪歷史的開封之景。

開封的“城摞城”與“懸河”息息相關。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數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地上,則因黃河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抬高,形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古都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構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菊花是今天開封市的市花。

那麼從開封的歷史中我們讀到的這把“鑰匙”是什麼?

第一,黃河是華夏文明的象徵,而登封、開封都在黃河之岸,登封和開封的歷史都是黃河文明的承載和體現。就是說,產生這把鑰匙的土壤一定是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

第二,登封是歷史文化直接奠定的地方,而歷史文化最重要的承載就是文字,是漢字;而“開封”所展現的正是漢字的倉庫,或者說“開封”所展現的正是漢字內涵的封存之意。我們知道,造漢字的是黃帝的文官倉頡,“倉”即是米糧倉。而倉頡就把漢字視作了“米”,視作了糧食,體現的也正是人類同樣離不開的精神食糧之意。“開封”的歷史作用就是糧食儲備重鎮,這就像漢字內涵的“封存”、“等待”:等待歷史的今天展現其高深的內涵、為理解法所用。就是說,這把鑰匙一定和“米”有關,一定是能夠打開漢字內涵的“法”。

見過法輪圖形的人可能有印象,法輪圖形是由萬字符卐和道家陰陽圖而組成的一個“米”字,而“米”的內涵即是指漢字。“萬字符卐”同樣指漢字,因為代表萬數漢字的符號就是“萬字符”(卐)。那麼開封作為歷史定位的儲糧城顯然是暗指法輪圖形之意。萬字符卐是佛家的象徵,那麼法輪圖形隱含的是彌勒佛?漢字?用漢字傳佛法......都有。 所以,只有法輪佛“法”才能開啟漢字所隱含的背後內涵;換言之,漢字就是依據法輪佛法的法理而成的。

所以,久遠的歷史用了諸多而曲折的謎在展現今天法輪佛法的傳世。歷史是為傳法輪佛法而奠定的,那麼要“開封”、要打開歷史之謎當然唯有法輪佛“法”。就是說,要看清歷史為法輪佛法的傳世所做的方方面面的奠定,看清歷史奠定的真相,就必須跳出已有的條條框框,包括“儒釋道”三教。只有站在法輪佛法的修煉高度,才能在不同層面上看清歷史的真相,這是唯一的“法”。就包括今天這篇解讀嵩山的文章,完全就是依據法輪佛法的法理、由大法弟子所完成的。

今天,開封的市花選擇了“菊”花,歷史的一切都不是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菊”以包藏“米”而展現的是漢字內涵的封存之意;而且更重要的是,開封選擇菊花作為市花,象徵的正是“歷史的今天”“菊開”之意:那就是暗示著歷史的今天開封的糧倉門打開了;漢字的內涵為法輪佛法所啟封了;登封所封存的歷史文化背後的內涵到了揭開的歷史時刻了。

第三,開封地上是懸河;地下是城摞城,二者在歷史的奠定中互為一體,這個狀態即是“高深”的體現。如果“地下城摞城”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象徵;那麼“地上懸河”也就是傳統文化背後內涵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背後內涵即是法輪佛法法理的展現。也就是說,法輪佛法的法理之“高”,即體現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定之“深”;換言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多深的挖掘,就會有對法輪佛法法理有多高的認識和理解。這就是開封地上是懸河、地下是城摞城“高深”內涵的展現。

第四、“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這個歷史的演繹其背後所體現的正是“不變的標準”。什麼才是“不變的標準”?“真、善、忍”!那就是法輪佛法最高內涵的體現。佛法金剛不壞,不管人類的道德衡量標準如何變,如何下滑,但佛法是永恆不變的,“真、善、忍是衡量好壞人的唯一標準”(《轉法輪》)。一個生命不管怎樣輪迴,也不管層次高低,更不管是三界內還是三界外,“真、善、忍”就是衡量一切宇宙生命永恆的標準!所以,“真、善、忍”就是宇宙的法理法則,更是全人類的普世價值。這就是為什麼歷史在開封,通過城市中軸線要奠定“不變的標準”的原因——隱含“真、善、忍”為永恆的衡量標準。

第五、《清明上河圖》展現的是開封的歷史輝煌,但更展現的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正是中國神傳文化所帶給人類的幸福與美好;我們更看到的是,“真、善、忍”佛法才是生命永久幸福與美好的保證!“清明”就是清楚、明白;“上”是向上,提高生命境界,更是指佛法修煉;“河”即是漢河、銀河、天河。那麼“清明上河”的背後內涵也就是指:得法破謎,修煉提高,修出三界,將是生命永恆的幸福與美好!

這就是“開封”:以儲糧重地暗喻漢字內涵、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封存;以不變的中軸線來象徵“真、善、忍”是衡量一切生命“不變的標準”; 以“清明上河”來展現佛法修煉才是生命永久的幸福和美好!更是以菊花隱喻法輪佛法的傳世,才是啓封中國傳統文化背後內涵的“鑰匙”。

這就是“天地之中”,以嵩山地形地貌、山川河流、城市布局等自然形態而展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立意: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是修煉文化;中國歷史的進程即是傳統文化的奠定過程,即是為法輪佛法的傳世而奠定修煉文化的過程!法輪佛法即是啟封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鑰匙!

建築篇

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行為,主要體現為建築,而漢字對於“建築”本身的內涵展現即是文化之意。“建”的部首“聿”指筆,就是說建築的內涵體現即是用筆書寫歷史,用筆記錄人類的文明。所以,建築是文化的承載。理清了嵩山的主題立意後,我們也就不難解讀出嵩山歷史建築遺蹟背後所隱含的文化內涵。

六、中嶽廟(太室闕)

中嶽廟為道教聖地,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它背倚黃蓋峰,遠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擁牧子崗。中嶽廟極合形地風水,布局謹嚴,規模宏偉,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中嶽廟中軸線前500米處,即是嵩山著名的東漢三闕之一的太室闕。

1、漢三闕

嵩山有漢三闕:太室闕、啟母闕和少室闕。三闕歷史文物價值極大,但三闕的價值更體現在“闕”的內涵意義上。太室闕、啟母闕和少室闕分別對應道教、儒教和佛教。那麼“闕”是什麼?

作為建築形式,“闕”是宮殿建築的門樓點綴式建築物,就像是主體補充式的註解符號;而作為漢字釋義,“闕”的漢字解釋是錯誤,缺失。那麼在嵩山,作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三教均對應著“有缺失”,甚至“錯誤”,顯然這是漢三闕最重大歷史價值的體現。其實通過三闕給三教“有缺失”總體定位的內涵,和嵩山所體現的“臥”、“封”的奠定內涵是完全一致的。那麼中嶽廟作為道教修煉文化的體現,又是如何展現“闕”的呢?

2、修“真”與“假”修

中嶽廟前身其實在黃蓋峰頂,北魏時修建,是修道人修行之所。後來由黃蓋峰頂下遷至現在的位置,漢武帝下令擴建,基本上就是今天看到的規模形式。而黃蓋峰頂現在修建了象徵性的建築,稱中嶽行宮,俗稱黃蓋亭,其實就是一個亭子。

說起漢武帝下令擴建中嶽廟還有一個歷史記載。說是漢武帝游嵩山希望求到長生妙方。方士公孫卿等人就投其所好,設下圈套,當漢武帝登山時,聽到山中有“山呼萬歲”之聲。他就以為山神顯靈,隨下令大規模擴建中嶽廟。

這個歷史的記載非常值得玩味。道家修真,說真話,辦真事,最後修成真人。那麼修真者做假,那是假修嗎?所以,道家成立道教,什麼心性的人都收,顯然也就是只維持著修煉的形式了。

3、鐵人瞠目

了解道家的人知道,道家是遊走獨修,不講帶多少弟子,即使帶三個徒弟也會只有一個得到真傳,其餘基本就是擺樣子的。我們知道孫悟空跟隨菩提祖師修行七年,最後是在半夜得到密傳修行之法,方得七十二變真本領出徒下山,因為孫悟空的悟性好。不是說道家的修法不好,而恰恰是道家功夫獨特,必須要找悟性很高、根基很大的人才能傳其真法,這是道家的修煉特點決定的。嚴格說來,道家成立道教是個錯誤,儘管道教大規模招收弟子,但得真傳者寥寥。

在中嶽廟有一神庫,神庫外四角立著四個鐵人。他們均赤手空拳,怒目不息,一幅怨氣衝天的樣子。神庫西側又有無字碑碑亭,至今不知為何無字。關於鐵人有動聽的故事傳說。但是,神庫的這個歷史布局,所隱含的背後內涵正是指道教不得真傳弟子赤手空拳、什麼也得不到、憤憤不平的形像展現。神庫之外不入神,意為不得真法,修不圓滿。“鐵人”之意為:佛界是金,菩薩界是銀,出三界最低的羅漢界為銅。那麼鐵人顯然就是沒出三界、不入神庫之意,只能是有一個好身體吧。無字碑當然就是不得真經之意。這就是道教的真實現狀。

4、“蟠龍藻井”

“蟠龍藻井”說的是在重修中嶽廟大殿時魯班顯靈的故事。相傳乾隆年間重修大殿,一衣衫襤褸老頭來幫忙,領工瞧不起他,只給他一個柏樹疙瘩。老頭整天擺弄那個樹疙瘩,後悄悄離開。後來在安裝大殿天花板的時候,正中央剛好缺了一塊,便找到那個樹疙瘩。可那上面除了橫七豎八的黑線外,依然如故,便朝樹疙瘩狠狠踢了一腳。不料,樹疙瘩裡滾出來一個“蟠龍藻井”,往天花板一放,恰恰正好。於是就有了魯班顯靈的傳說。

“蟠龍藻井”是中國古代建築非常顯要的裝飾部件。蟠龍是指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梁、板上的龍稱為蟠龍。 而藻井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天棚中央棱、方、圓形的裝飾部件,最早來自於古代建築天棚中央通天透亮之用。“藻”是不開花植物,暗喻無果;“井”當然就是井一樣的天、井底之蛙之意。

那麼在中嶽廟大殿留下魯班顯靈,給出“蟠龍藻井”的傳說,釋出的既是不能升天的“蟠龍”,又是“無果”,更是“井底”之意,顯然在暗指道教的修煉實質:徒具形式,不得真傳。

在中嶽廟“神州宮”處刻有一楹聯,“道通天地三教外,德貫陰陽五行中”。“神州”即指中國,那麼神州的楹聯之意也就不可小視。“道通天地三教外”之“道”是修道的道,是道法的道,不指道教。這句內涵即是,真正修道大法在三教之外。“德貫陰陽五行中”那就是指三教外的大道由德貫穿一切。顯然這是講德做好人的大道大法。這處看似不起眼的楹聯所闡釋的一外一內,其實暗藏著一個重大的修煉天機,或者說道出的正是三教歷史使命的重大天機——真正的修道大法在現有的三教以外;這個大道之法的核心貫穿的就是如何做好人。那麼了解法輪佛法的人就會知道,在當今世上這無疑指的是以“真、善、忍”為最高修行理念的法輪佛法。

所以我們看到,中嶽行宮雖小,但在黃蓋峰頂,體現的層次高。但道家要大規模收弟子成立道教,那就必須下遷,必須降低標準,因為要面對眾多不同根基的人。其實道教今天所展現給世人的,基本就是講算命看風水,畫符念咒,祛病驅邪一層的了。當然,道家成立道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這裡不再展開。

所以,中嶽廟暗藏天機,太室“闕”為其定位:維持修煉的形式,為歷史奠定修道的文化。

七、嵩陽書院、啟母闕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區正北峻極峰下,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歷史影響巨大,象徵意義極高。嵩陽書院主殿供奉儒家聖人孔子,歷史在書院內布局了兩處代表性遺蹟,即“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和“將軍柏”。

1、大唐碑

佛道兩家為出世修煉之法,儒家為入世做人之理。“儒”字即體現為“人需”:人在世間生存等待的歷史過程中所需要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輝煌的,也是有極高內涵的,嵩陽書院選址於峻極峰下,即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在登封的歷史中我們看到,漢武帝在登封留下了巨大的歷史影響,因為是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確立了漢文化。漢武帝通過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確立了中國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頂峰即是輝煌的大唐鼎盛時期,也就是大唐文化的輝煌展現。嵩陽書院設立“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即是確立大唐文化為歷史頂峰的象徵。

有趣的是,大唐碑在建造過程中留下了一個歷史故事。大唐碑高9米,且有一個巨大的石帽,碑立起來了,但大帽子怎麼也弄不上去,據說為此還殺了三個縣令。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忽有一老者來到碑前。眾匠人勸老者快離開,免得因無法完工受牽連。老者卻笑眯眯的說:我都是半截身子埋土的人了,怕啥?啥時土圍脖子就算完事了。說完轉眼就不見了。這“土圍脖子”馬上提醒了眾匠人,立馬堆土,將大帽子拉上去了。世傳此老者為魯班顯靈點化立碑。

象這類歷史流傳的故事雖不一定是原版本之樣,但一定都是有內涵深意的。這裡,立大唐碑突出“土圍脖子”、突出大“帽子”,顯然的歷史用意是為大唐定位:即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的頂峰,大唐文化當然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蓋帽”。

2、將軍柏

在嵩陽書院西側,從南向北,或者說從前到後,有兩顆高大古柏,歷史流傳後面還有一顆。說是漢武帝一次來到書院,首先看到了最前端的一顆,隨口封為大將軍。剛走幾步發現有一顆更大的,無奈金口玉言,只能讓這顆屈居第二,封為二將軍。可是往後走發現還有一顆更更大的,只好封為三將軍了。據說三將軍在明末毀於戰火。現二將軍高20米,周經12米,雖軀幹龍鍾,但生機盎然,約有三千年樹齡。而大將軍明顯細小,且彎腰靠在了石牆上。其實三棵樹相距非常近,絕不是什麼真正的錯封來歷,完全是歷史流傳的需要。

嵩山植被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高大茂密的喬木多集中於嵩山山坡一線,且基本都為柏樹,這個自然景觀和嵩山的文化內涵十分的協調一致。“柏”為“木、白”:在漢字中“木”以有用之才象徵的是修煉的理、修煉有成者;而“白”為空白。那麼“柏”所隱含的內涵即是:較少體現修煉的理,較少修煉有成者。而這個內涵和嵩山的“臥”、“封”,和“封存”、“等待”內涵是完全的一致。其實這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體現。

歷史在嵩陽書院留下聞名天下的古柏,其意當然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和象徵。縱觀中國的歷史,如果從文化角度可以清晰的劃分為三種文化。第一是三皇五帝的神話創世階段,其文化體現即是以河圖洛書等為標誌的上古文化。第二個即是自夏朝建立,到清朝結束的朝代歷史階段,此階段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為基礎,以大唐文化頂峰為標誌。第三即是中共建政至今的黨文化階段。這個階段即是以無神論為基礎,通過改漢字、發動“文化大革命”、徹底否定儒家文化而建立的鬥爭文化,亦即黨文化。如果我們把嵩陽書院“三將軍”和中國歷史文化作對應,顯然大將軍對應黨文化,因為它在最前、最年輕;二將軍對應朝代歷史時期;最古老的三將軍也就是對應著上古文化時期。因為今天的人對上古文化只當作神話傳說,否定神的存在,所以,上古文化也就像三將軍名存樹無一樣,沒有展現給世人的必要了。

那麼這裡的問題就出來了,就是今天的大陸人大多數最相信的、最踐行的是黨文化,所以它也就成了大將軍的象徵和體現。神開創了人的歷史,傳給人文化,而今天人卻無知的否定神的存在,拜倒在鬥爭邪說的黨文化之下,這不是今天人類最大的錯誤和悲哀嗎?這就是漢武帝“錯”封三將軍的原因;這就是啟母闕對應儒家入世文化的原因,而不僅僅是因為啟母闕緊鄰嵩陽書院的緣故。

中國的朝代社會存續了近五千年,今天稱之為封建社會,邪黨更是稱之為封建迷信。什麼是“封建”?“封”字通過“登封”和“開封”我們知道了這是封存和等待的歷史內涵;而“建”就是文化的奠定過程。那麼“封建社會”也就是指為人類封存、奠定神傳文化的社會。什麼是迷信?在迷中堅守對神佛的信仰,相信輪迴和報應的理,從而堅守做人的心法約束,堅守做人的道德底線,這就是迷信。而中共邪黨把“封建”和“迷信”偷換成了愚昧落後的代名詞,在根本是就是為了否定博大精深的神傳文化,掩蓋自己的無知。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我們看到了什麼?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我們所看到的是,人們相信神佛,有心法的自我約束,道德有底線;我們所看到的是,敬畏自然,以維護自然為主的農耕文化社會,是人類真正的天人合一、清明上河式的社會生活狀態。什麼是幸福?以大漢、大唐為代表的封建社會,人民過的不幸福嗎?在人類歷史上不輝煌嗎?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黨文化是什麼?除了教給人如何弄假、如何鬥,還有什麼?而黨文化是無神論邪念,帶來的是人們道德無底線,社會成了坑騙、互鬥的大煉獄。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機器工業帶來的是對自然的掠奪、破壞和環境的污染,這種對自然不能再生、無限制消耗所帶來的發展模式,最終是人類的自我毀滅!

世間是善惡同存的。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惡人、壞思想、以致反映在宮廷鬥爭中當然是存在的,但這絕不是歷史的主流。而今天的黨文化專把歷史的陰暗面戲說、演繹、放大,到處充斥著對惡的宣傳。它無非是在告訴人們:不要挑我邪黨的錯,不光我邪黨鬥、腐敗,歷史上也是如此。多麼的陰險狡詐!它用宣傳“假、惡、鬥”不斷滋養人的魔性,可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大家一起往下滑、一起變黑吧!黨文化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這個社會不可怕嗎?那麼當有一天歷史要清除跟隨邪黨、不夠做人標準的人的時候,那不就是邪黨才是真正危害國人的洪水猛獸嗎?這不是必須解體的邪惡黨文化嗎?而今天卻有無數的人對黨文化頂禮膜拜,視若神明,這不才是真正的迷信是什麼?這種麻木的糊塗已經成了愚蠢的表現。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嵩陽書院“錯”封將軍柏,不正是對今天世人的諷刺和啟迪嗎?

3、啟母闕(啟母石)

所謂“啟母闕(啟母石)”是指大禹治水、大禹之妻化石生啟的歷史典故。啟母闕位於嵩陽書院稍東的萬歲峰下,闕內刻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史跡。在啓母闕之北、萬歲峰下有一開裂的巨石,這就是啟母石。其實啟母石就是從萬歲峰剝落下來的一塊巨石。“啟母闕(啟母石)”的歷史典故為:

據《山海經》記載,大禹當年為治水開河,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無私為公的歷史典範。相傳大禹常常一個人化熊(nai)開河,由大禹之妻塗山氏送飯。熊(nai即熋)是一似龜的動物,大禹為了不讓其妻看到自己的不好形像,就腰拴一皷,與妻約定,聽到擊鼓之聲方可送飯。一次大禹只顧開河,落石擊響了腰鼓也沒注意,而塗山氏馬上送飯而來,看到大禹化為巨熊,甚為羞愧,遂走至嵩山腳下化為巨石。大禹無奈高呼:留下吾子!巨石開裂生出啓子,這就是啓母石的來歷。

歷史在人類朝代初始留下啓母闕,留下啓母石的傳說,實際上隱含著巨大而深遠的歷史內涵。

先說大禹治水。本次人類文明的開端是以治理水患而拉開序幕的;而世間是善惡並存的,那麼大禹治水也就是歷史祛惡揚善的隱喻。就是說,危害人類的真正水患是惡,是惡的思想文化流毒,那麼“大禹”之名顯然也就是“文化”內涵的體現。

“禹”字由一撇、“蟲”和“冂”組成:撇即是撇除,清理之意;“蟲”即危害人類的壞蟲,代表的是惡的文化;“冂jiong”是郊外、野外之意,指宇宙的荒郊野外人世間。那麼“禹”字的部首之意顯然就是在人世間解體邪惡、清除邪惡文化的內涵體現。

我們知道人類五千年朝代都是神傳文化的奠定,那麼惡的文化是什麼?當然就是指歷史的今天,否定神的存在,否定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黨文化。中共黨文化是以毛魔頭為代表而建立的,毛即是黨文化的象徵,而毛魔頭的元神即為龜精,也就是巨熊。所以,當象徵文化的大禹變為熊(龜)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在華夏大地上黨文化跑到了歷史的臺面上,成了統治人的主流文化。這就是大禹化熊的背後內涵。那麼大禹治水不就是解體黨文化的內涵體現嗎?

大禹化熊是文化的變異;“禹”字變“風”同樣是隱喻文化的變異。 “風”代表的即是傳播,也就是輿論宣傳。在人類的歷史上,沒有哪個集團政權象中共一樣那麼擅於運用輿論宣傳工具:吹捧、造假、掩蓋、封鎖、鋪天蓋地齊上陣是中共宣傳的拿手絕活。風水、風水,惡風必伴禍水。而中共邪黨即是以水為相,是真正禍害世人的“紅顏禍水”。

中共邪黨位居北方水位,中南海象徵,釣魚台對外,北戴河頤養,張國濤、毛澤東、江澤民、胡錦濤皆現水淹中原之勢,就連中共的成立也是在上海、在一條遊船上湊起來的。既然邪黨以水為相,那麼天意解體邪黨不就是在治“紅顏禍水”嗎?這就是大禹治水所隱含的歷史內涵。

再來說啓母石。如果說大禹代表的是“文化”,那麼大禹之妻代表的就是華夏大地。大禹和啓母留下了啓子;這背後的內涵即是,歷史為華夏所奠定的神傳文化始終貫穿的就是對人類的“啓”:啓發世人以史為鑑,接受歷史的教訓;啓悟世人,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內涵,是有目地,是有使命的;啓悟世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要啓封,是要打開的;更是啓悟世人,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奠定最終將會為人類開啓新的文明。等等等等。而“石開生啓”留給今天世人最為重要的卻是救命之啓。

朝代歷史的開端為世人奠定的是“石開生啓子”——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那麼今天在朝代歷史的結束之際,歷史同樣為世人上演了一幕“石開生啟”劇,這就是2005年貴州平塘發現的藏字石。此石也是從山上滾落下來一分為二的巨石,而這塊巨石上生著六個天然大字——“中國共產黨亡”。不但如此,歷史給出的漢字“啟”還有一個展現“唘”:部首為“石、又、口”,即是“石頭又開口”之意。那麼歷史當年在嵩山“萬歲峰”奠定“石開生啟”,經過“萬歲”的歲月,到達普喊“萬歲”崇拜黨文化的年代,再次為世人上演“石頭又開口”,這意味著什麼?這天意的安排難道不是啓悟世人退出中共組織嗎?“退黨保命”不就意味著退出中共就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嗎?這不就是今天正在上演的、活生生的“石開生啓子”歷史劇嗎?在人類的大劫即刻到來之際,“退黨保命”不正是大禹一聲“留下吾子”的慈悲呼喚嗎?

大禹代表的是文化;塗山氏代表的是大地;大禹腰鼓所體現的正是晨鐘暮鼓之意,“暮鼓”就是人類的末劫以擊鼓為標誌。那麼當華夏文化變異為巨熊黨文化主宰的時候;當塗山氏聽到人類的末劫暮皷敲響的時候;當塗山氏變成石頭的時候,即是大地變動、災難的到來之際。此時,作為養育眾生的大地,作為五千年而奠定的修煉救人的文化,不就是要儘可能的多救人嗎?這就是歷史奠定“石開生啓”的良苦用心!大禹“留下吾子”其實是歷史的一聲慈悲呼喚——“退黨保命”!

八、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登封市西北少室山之陰,北依五乳峰,南向少室山。少林寺被歷史定位為達摩所開創的禪宗祖庭,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象徵;又加之少林武術名揚天下,歷史影響巨大,所以少林寺在中國擁有獨特的歷史地位。今天,站在一個更為廣闊、歷史連續的角度看少林,我們發現少林寺其實是歷史濃重的一筆:展現的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使命!

站在這樣的視角看少林,少林寺所展現的主要歷史內涵即為:少林寺冠名;達摩的使命;塔林的意義;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武術);三教九流混元圖和少林寺選址的天機。

1、少林寺冠名

漢字是有深厚內涵的。而影響歷史的人、物、事件的名字正是通過漢字的內涵展現著歷史的天機和秘密,少林寺同樣也不例外。

少林寺之“少”取自少室山。“少”的漢字解釋是不多,很少。“林”表面為樹林,但前已述及,背後內涵代表的是以“木”而展現的是修煉的理、能夠修煉有成者。那麼“少林”的背後內涵也就是指較少修煉的理、較少修煉圓滿之意,顯然和“封”、“臥”,和“柏”是同樣的內涵。而“寺”代表的是佛教,部首為“土、寸”:“土”指地,代表的是三界;“寸”是度量標準,作為修煉當然就是指修煉的法理。那麼“土、寸”組“寺”所展現的內涵即是:佛教所傳之法為脫離三界之理,沒有更高層次法的流傳。那麼佛教既然是如此的定位,那不就是“少林”所體現的較少修煉有成之意嗎?所以,“少林寺”冠名的內涵即是指:佛教所傳的是修煉最低層次、只為自身脫離三界之法,那麼歷史上能夠高層次圓滿的也就為數不多。當然,僅就“少林”二字來講,還有另一層內涵,就是真正大批修煉有成、佛法弟子如林之日,是在歷史最後不長的時間,因為“少”還有年輕之意。

少林寺建在了五乳峰之下。五乳峰代表什麼?“乳”即哺育之意,作為體現自然界的名字,“五乳”顯然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而五行那就是指三界內。作為修煉,只有走出三界外那才意味著修煉圓滿。所以,少林寺建在五乳峰之下,其體現的層次內涵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通過“少林寺”的冠名我們看到佛教的歷史定位:尋求自身解脫之法,在世間奠定修煉文化。這正是少林寺建在五乳峰下、遙望連天峰的內涵體現,和嵩山所展現的“臥、封”同為一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