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樊姬女流,忠義薦賢(共六文)

陳必謙


【正見網2014年06月13日】

一、張允懷虛誇送命

金陵人張允懷,以畫梅花的技藝,在蘇州、杭州一帶遊學。他為人喜歡裝扮,以顯闊氣,即使是外出,一定是日用器物齊備。

一天晚上,他順江而下,天空皓月高懸,江面風平浪靜,他把船停泊在金山腳下,拿出酒壺、酒杯,自飲自酌,喝得略有醉意的時候,又吹起洞簫,自我娛樂。這樣一來,便引起了強盜的注意。

夜深,強盜在江上殺了張允懷,把他的酒器全弄走了。後來一看,這些酒器都是銅做的,不過是外面塗了一層金而己。強盜嘆聲“晦氣!”,棄之而去。

這可以作為虛誇者的警戒。他若不愛擺闊,故作富華,當不致死。

(明代王錡《寓圃雜記》)

【附言】

人的臉面有的是本色,有的是裝出來的,張允懷把銅酒器塗上金色,就是裝璜臉面。這就是俗話說的“打腫臉充胖子。”

人難免會充充胖子,這要看充到什麼程度。張允懷把銅器扮成金器,炫人耳目,不意充過了頭,強盜動心,使他丟了性命。這雖有些偶然,但也給人們敲了警鐘。

二、楊翥的德量

楊翥,字仲舉,吳縣(今江蘇吳縣)人。明宣宗、英宗、代宗時,曾任檢討、左右長史、禮部尚書等職,以忠厚為世人稱道。

早年,楊翥在擔任修撰時,居住在京城。鄰居家有丟失雞子的,指著他的姓叫罵。家人告訴他,他說:“城裡又不是我一家姓楊。”

他的另一家鄰居,住房很窄,下雨時總是從楊家出水,楊家大受水污潮濕之害。家人又告訴楊翥,楊翥勸家人道:“天睛的日子多,下雨的日子少。咱們忍著點兒。”

他的德行度量,都像這樣。

(明代王錡《寓圃雜記》)

【附言】

鄰裡貴在和睦相處,但矛盾總會發生。楊翥不在意鄰居失雞的點姓叫罵和下雨從他家過水之害,是假裝糊塗和有意忍讓,絲毫不考慮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自家的利益。這看似容易,其實很難。從這裡,確實能見出楊翥的德行和度量。

人不計較這一類的小事,生活才會洒脫,也在無意中增進了福德。

三、受尊敬的丁貞女

丁貞女,山東聊城沙鎮人,是某功臣的後代。她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又沒有兄弟,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到她成人時,母親想為她找個婆家,丁貞女說:“母親年邁了,家裡又少兄弟,我不願嫁人,只願終身供養母親。”母親不能勉強她。

她母親死了後,堂兄某提起她的婚事,丁貞女又不答應。她一個人獨自生活了三十多年,五十歲了,還嚴守閨中的規矩,同鄉的人都說她家是“貞女堂”。

縣裡的黃安圖中丞,七十歲,妻子死了,聽說丁貞女的名聲很好,派人去下聘禮。丁貞女在頭一天,把她堂兄喊來說道:“明天會有提親的人來,我將答應他。”堂兄、妹妹和侄女們隨便應承,不相信她的話。

第二天早晨,黃氏的媒人,上了她家門。在這以前,丁貞女穿了幾十年白色的衣服,這一天,她換上了花衣服。丁貞女既答應出嫁,就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安葬母親,然後才嫁到黃家。她還是一個處女。黃家裡裡外外的子孫很多,她對子孫們都有恩惠。

東昌地區的人們,到現在還把她的故事,傳為佳話。

【附言】

丁貞女為侍奉母親不願嫁人,可以理解,母親死後,三十多年堅持不嫁,至五十歲,欣然許嫁給七十歲的黃中丞,也是人間奇事。她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侍母能孝,不嫁而終生養母:守閨能貞,家有“貞女堂”之稱;待人能愛,“皆有恩禮”。所以能為世人稱頌。

四、子勸父,父醒悟

常州人蘇掖,官至監司。他家道富有,但生性吝嗇。每次置辦田產,都斤斤計較,不給足錢。為了一分一厘,竟至爭得面紅耳赤。他還特別喜歡趁別人困窘、急迫的時候,出小价錢,購得好東西。

有一次,蘇掖要購置一處別墅,與賣方反覆討價還價,爭得不可開交。

他兒子在一邊說:“大人您可以多出一點錢,你出的錢多,我們以後若賣它,也可遵照您所出的高價,那時我們也能得個好價錢。”

蘇掖聽了兒子這番話,心中一震,吃了一驚,從此稍稍有所醒悟。

士大夫中,競相傳誦著他兒子的那句話。

【附言】

蘇掖為人,生性吝嗇,尤其喜歡趁人之危,“以微資取奇貨”。這種人,實在是很可鄙的。誰又能保證他世世富貴、代代榮華呢?說不準什麼時候,趁人之危、奪人錢財的人,也會有窮途末路的時候。

長輩購進,子孫賣出,並非是什麼稀奇事。兒子的話讓蘇掖震驚,也讓他有所覺悟。人啊,在什麼時候,都還是大方一點好,厚道一點好。為子孫留個後路吧!

(清代潘永因《宋稗類鈔》)

五、先恭王家訓

清代人昭槤說:我的前輩恭王奕訢,是清宣宗的第六個兒子。清文宗時,被封為恭親王。他繼承爵位將近五十年,勤儉如一日,不喜歡奢侈華麗,飲食粗淡,外出居處,都有一定的規律,即便是炎熱的盛夏,也不脫掉帽子。他曾經說:“我的心像一桿秤,凡是事情來了,我都稱一稱輕重,然後辦理。”又說:“凡是執掌權柄的人,應該廣開人生的道路,不能為獲取公平、正直的名聲,以致控制、壓抑做官的路,使積極進取的人被堵塞,而產生怨恨。”當時,和珅宰相當朝,常常苛求、責怪讀書人,恭王總是不以為然。他曾經告誡我說:“朝廷減少了一個官員,街巷裡就多了一個苦命的人,你們應該記住。”

【附言】

處世有道,凡事誠如恭王所說,應該持審慎的態度,而不是敷衍塞責。這是一般的原則。作為官宦之家,他對家人的教訓偏於仕途上的處置,執掌權柄的人,不能只為自己的權利、名聲,而應放眼他人,幫助意欲進取的人進取,讓人盡其用。換句話來說,是切實的招賢任能。另一方面,貶官、削官,也要慎重。當然,對冗官、昏官,該減還是得減,只是不要減了不該減的官員。

六、樊姬女流,忠義薦賢;宰相聞之,心生愧慚

周朝時,楚莊王講求排場,喜歡數千人一起,浩浩蕩蕩去打獵。夫人樊姬,勸他不要揮霍無度,鋪張浪費。楚莊王始終不聽。樊姬只好以“堅決不吃肉”的方式為諫。楚莊王這才改過自新,勤勉於國家大事。

楚莊王曾經稱讚一個臣子叫虞邱子的人,說他“十分忠誠賢明。”

樊姬聽了,卻笑笑說:“他還算得上忠誠?我侍奉大王,已經十一年,總是不斷尋求國內美女,來進薦給大王。這些美女中,比我賢明的,有兩位;能和我相當、平起平坐的,也有七位。而今,虞邱子在楚國已做了十幾年的宰相,卻除了自己的親屬外,很少推薦別的賢人,來幫助治理朝政。這樣的人,能稱得上忠誠嗎?”

虞邱子在背後聽到了樊姬的這一番話,仔細想想,確實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虞邱子改了私心,開始大力舉薦賢才。後來舉薦了大臣孫叔敖,使楚國得以繁榮昌盛。

【附言】

呂坤認為:國家沒能治理好,都是嫉妒賢才的人,所造成的。樊姬在後宮中不妒嫉,並且能將這種胸懷,推廣到治理國家上,這都是因為她心地無私的緣故。如果私心太盛,不能包容他人,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難以在社會上立身。那些愛好妒嫉別人的人,自私一時,糊塗一世,實在是可悲啊!樊姬一個女流之輩,卻能做到這樣,她實在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蔡振紳《八德須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