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07月29日】
陳藏器(681年-757年),唐代四明(浙江鄞縣)人。醫學家、藥物學家、方劑學家。生於唐武后垂拱三年(687年),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曾任京兆府三原縣尉,對本草學甚感興趣,但有感於《本經》、《唐本草》等之漏誤,遂另撰《本草拾遺》。原書早佚,他認為《神農本草經》遺逸尚多,故搜遺補缺,編撰《本草拾遺》十卷(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見《新唐書》,時為開元二十七(739年)。此書就藥物功用,分為解毒、破氣、療溫、理風、主脾等數類,為後世中藥按功用分類之起源。書中首創中醫方劑“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等“十劑”分類法,為史上第一人,言“宣可去壅”、“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澀可去脫”、“燥可去濕”、“濕可去枯”,又載“罌粟”可入藥。原書今已佚,內容幸由《證類本草》收錄得以傳世。
李時珍說:藏器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膚譾(淺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詳核,惟誚其僻怪,宋人亦多刪削。屆知天地品物無窮,古今隱顯亦異,用舍有時,名稱或變,屆可以一隅之見,而遽譏多聞哉!如辟虺雷、海馬、胡豆之類,皆隱於昔,而用於今。仰天皮、燈花、敗扇之類,皆萬家所用者。若非此書收載,何從稽考?此本草之書,所以不厭詳悉也。”(見《醫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