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主子對僕人很講禮節,神予贊賜(數文)

羅善


【正見網2014年08月05日】

一、范喬關照盜木者,去孝敬其父母

晉朝時代,有個人名叫范喬。當他兩歲的時候,祖父死了,祖父在臨死前,撫摸著孫兒范喬說:“我只遺憾不能親眼看著你長大成人,今日,把我用過的硯池送給你,希望你見物如見人,牢記祖父希望你成為有德行之人的教誨。”

范喬長到五歲時,祖母就把這番情景,告訴了已懂事的范喬。范喬聽了,捧著那個硯池就哭了,仿佛這硯池上還有祖父的手溫和慈祥的笑容。古人講“永思克(克:能夠)孝”,也就是這番情形了。

不幸的是,范喬的父親,得了神經病,經常發狂,范喬永遠記得祖父的教誨,便推辭了一切事情,和弟弟一起,專心服侍起自己的父親來。

朝廷好幾次下詔,要范喬去京城做官,范喬都辭謝了。

一年除夕,有個人趁著萬家團圓的時候,偷偷潛到范喬家的樹林裡來砍樹,沒想那時范喬要小便,剛好去自家林子裡,發現了偷樹者。但他竟假裝沒看見。那個偷樹的人終究覺得慚愧,於是把已劈成柴段的木材,又送了回來。范喬卻反而一定要那人把木材拿回去,他說:“我知道你砍了樹,是想劈成柴,好給家裡爹娘燒火取暖。能夠讓爹娘老人溫暖高興,這有什麼好慚愧的呢?!”

一個五歲的孩童,就能夠永思克孝,更無怪乎做得到侍奉父疾、始終不離。而且他推及其孝道於盜木者,關照盜木者,也去孝敬其父母。

二、神助孝子治癒母病

南宋時代,有個人名叫叔謙,他母親得了一種病,用遍各種藥方子也不見好。叔謙是個孝子,便夜夜為母親禱告,希望有辦法解除母親的痛苦。

有一日,忽然聽見空中有個聲音說:“你母親這個病,須得用丁公藤泡酒喝,才見效。”叔謙雖有疑惑,但為母親著想,便決定照辦。但他四處問醫,都說不知丁公藤為何物。叔謙仍不灰心,一直到處打聽問詢,竟風餐露宿,一直問到了宜都地方。

在宜都一處偏僻的地方,忽然看見一個白髮老人,在砍樹。叔謙問他知不知道丁公藤?那老人答道:“我砍的就是丁公藤啊!治療風濕痛很靈驗的。”

叔謙倒頭便拜,激動得哭了,邊哭邊說明自己的來意。老人便砍下四段丁公藤,給了叔謙,並教他如何泡酒。叔謙又拜謝,拜謝完畢,一抬頭,那位白髮老人,卻眨眼間就不見了。回到家來的叔謙,如法泡了丁公藤酒,給母親喝。沒喝幾次,母親的病,就徹底好了。

叔謙的孝心,感動了天神,是天神幫他治好了他母親的病!

三、沙彌止風

梁朝時代,有個孩子名叫庾沙彌,就是當時有名的孝子庾道愍的同族侄孫。庾沙彌的父親是犯了事死的,這一年庾沙彌才五歲。庾沙彌的母親給庾沙彌做了一件色彩鮮艷的衣服。庾沙彌卻堅決不肯穿。母親問是什麼原因?庾沙彌雙眼流下淚來,悲傷地說:“咱們家,遭了這麼大的災禍,我怎麼還能穿這種衣服呢?”這個早懂事的孩子,從此便發誓永遠不穿彩色喜慶的衣服了。果然,庾沙彌終生都只穿布衣,以表其失父的悲痛。

他的嫡母死了(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稱父親的正妻為嫡母),庾沙彌日夜流淚,所坐的草蒲團,都因滴下來的眼淚浸洇而很快爛掉了。庾沙彌的生母喜歡吃甘蔗,庾沙彌便終生不吃甘蔗。後來生母去世,他扶著生母的靈柩過江,船渡到江面一半時,忽然颳起大風,庾沙彌急得不得了,抱著母親的靈柩就哭喊。說也奇怪,這風浪立即便止息了。

其實庾沙彌的家族,還出過不少賢孝之人的。庾沙彌的祖父庾道愍,聽說也是剛生下來就失母了,長大後,庾道愍冒著千難萬險,到交州地方去尋母,長年悲傷。有一日,來到一個村莊,遇大雨,暫時寄宿在一戶人家裡,看到一個老婦人,背著柴回家來,庾道愍忽然心裡一動,上前問詢,果然就是自己還在襁褓中就走散了的母親。唉,風也雨也,天下的孝子之心,真令人動情,所謂“孝格感天”,就是如此呀!

四、人參變鹿入藥,神助孝子實多!

南朝梁時的阮孝緒,從小就過繼給了沒有孩子的伯父做兒子。照理,他可以盡數得到伯父遺留下的百萬財產。可是阮孝緒卻一分都不要,全部給了伯父的姐姐。

阮孝緒生性非常重孝道,一日,他在鐘山這個地方,無意中聽到人講,說他的生母王氏生病了,阮孝緒的兄弟們圍著母親,都說要去叫阮孝緒回家來,然而母親卻阻止了這幾個孩子,說:“阮孝緒這個孩子,不但有孝心,其心性至靈,是可通神的,他一定會有所感應而自己回家來,根本不用去叫他。”

這時正在鐘山的阮孝緒,果然覺得自己心驚肉跳,他趕忙從鐘山出發,回家去。到了他母親家,鄰居們都覺得太神奇、太不可思議了。然而,更不可思議的事,還在後頭。

阮孝緒母親吃的藥材裡面,必須要有一味鮮人參,才有效,而老輩人都講,鐘山是出產人參的地方。於是,阮孝緒便親自上路,去找人參了。

他踏遍懸崖峭壁,好幾天工夫,也未見有人參的影子,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忽然不知從何處跑出來一隻小鹿,一蹦一跳地在他面前走。阮孝緒也就跟著小鹿走。沒走多遠,眨眼間那頭鹿就不見了。而在阮孝緒面前,正有一株大大的人參,迎風搖擺呢阮孝緒母親吃了用這棵人參熬的藥以後,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噫!人參變鹿入藥,神助孝子實多!

五、主子對僕人很講禮節,神予贊賜

五代時,梁國有個叫崔梲(讀脫)的人,中了進士後,官做到太子賓客(太子賓客:官名,掌管調護、侍從、規諫太子等事務)。他生性孝順,每次接受後生請教時,總是謙虛、慈愛,又旁徵博引,滔滔不絕。但每逢眾人聚在一起,他卻總是端坐著,很少能聽到他說一句。別人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說:“多講話不但會引起他人厭惡,有時還會冒犯別人。所以不如少說。”

崔梲對待僕人平等和善,從沒打罵過他們。他要差遣僕人時,總是按禮節行事。炎炎夏日和數九寒冬,他總記掛著僕人,不讓他們受到風寒或酷暑烈日之苦。

有一回,崔梲做了個夢,夢到掌管生命的神仙,對他說:“你的死期到了,但因你心地善良,閻王不忍這麼早就把你帶走,所以又賜予你多活些時日。你壽終正寢的年限,是六十八歲,好好過你的餘生吧!”

崔梲便在六十七歲時,告老還鄉。第二年,真的就去世了。

在一般人看來,只有僕人對主人講求禮節的,很少人會懂得做主人的,也應按禮儀去對待僕人。都說“禮節是‘五常’之一” (五常:古代社會推行的自我修養的五種常禮,即仁、義、禮、智、信), “常”:即時常。指時時都不可離開之意,即不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對待的是什麼人,都應按照禮儀去做。如果要看遵循禮儀做得恰當與否,請看看五代時期的崔梲就知道了。

六、蕭道壽孝母,遵禮周到

元朝有個叫蕭道壽的人,他母親有八十高齡了。蕭道壽奉養母親,遵循禮節,周到體貼。每天早上,他和妻子天未亮就起來了,等母親起床後,溫情地問候完畢,就侍奉老人洗臉梳頭;一日三餐,也總是等母親吃過了,他們才吃;到了晚上,一直伺候母親睡下了,他們才肯去睡。有時母親生氣了,要責罰蕭道壽,蕭道壽就自己去拿來木棒,跪在地上,接受母親的責罰。母親讓他起來後,他才起來,向母親認過錯,拱手站在母親身邊,直到母親完全消了氣,他才退出去。

《論語》上說:“父母健在時,子女應按照禮儀去盡孝;父母死後,也應按禮儀去安葬、祭奠他們。”子女侍奉父母,應該從始至終都按照禮儀去做,一時一刻也不能違背和鬆弛。蕭道壽對待母親,可以說處處都遵循禮儀了,極為恭敬孝順。

七、姜氏引過婉諫,致君於禮

周宣王的皇后姜氏,是齊侯的女兒,生性賢德,從來不說不合禮儀的話,不做不合禮儀的事。有一次,周宣王到皇后寢室過夜,早晨因為起晚了,錯過了上朝的時間。姜皇后就摘去簪子和耳環,自己跑到永巷,等待皇上治她的罪。她派了個僕人去向皇上請罪,說因為她的過錯,才使皇帝耽誤了政事,請求皇上治她的罪。

皇上知道是自己的過失,心裡非但沒有怪罪她,還被她顧全大局的精神感動。從那以後,便更加勤勉地治理國家,早起晚睡,重修文王、武王的盛德,重光祖輩留下的基業,成了一位中興明君。

姜後擔心皇上沉迷女色而荒廢國事,便委婉地向皇上進諫,使皇上保持了禮節。劉向曾引用“威儀抑抑,德音秩秩”和《隰桑》等的詩句,讚揚姜皇后的威儀及德行。姜皇后的賢德,真是至高感人啊!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