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4年10月15日】
要求自己寫下這個神韻交響音樂會觀後感想,因為想到有人沒能來看,我想僅以一支拙筆,讓他們也分享到這份本應也屬於他們的感動。也期望自己以後跟別人提起時能夠更好的描述這份感動。
孔子問禮於老子後,曾感嘆“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孔子說龍“乘風雲而上天”,其形與志都是高於孔子的境界。我這次看神韻音樂會也是猶如見龍一般。時而屏息,時而淚涌,時而莞爾撫掌,時而深深吸氣,因為那種美麗讓人高山仰止,不僅是聽覺和視覺,連呼吸器官都要用上,因為那時空氣的每個粒子在音樂的傳動下都充滿了美的信息和能量。
而在這之前我一向自認為是音盲,小時候媽媽就說我五音不全,長大了先生也總是在我自我陶醉的哼歌時皺眉頭,請我不要跑調太遠。說來慚愧,儘管看了幾次二胡獨奏,身邊的先生也被感動的一個勁吸鼻子,說“太棒了!”而我還是很懵懂,沒啥感覺。我只好自我安慰,說自己屬於形像思維派,對中國古典舞比較無師自通,能夠比先生看的仔細和在行,對音樂就不太敏感啦。有一次鼓足勇氣去聽了一次西方交響樂音樂會,完全是抱定了不怕出醜打瞌睡而陪朋友的心態去的。聽的照舊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云。看看身邊觀眾好此不疲的都是老年銀髮族居多,我真是覺得西方古典音樂的確也是有後繼無人之憂。
結果這次神韻音樂會徹底粉碎了我的不敏感區。我甚至目不暇接,不是肉眼看到的,而是那些音符,樂句,樂章竟然可以在我的腦海裡呈現出一幅幅的畫面和意像。當然,如果聽到熟悉的舞蹈曲目我能想到畫面並不讓人驚訝,因為那些本來就是看過的舞蹈場景。但是對這次很多新的不是舞蹈的曲目,甚至是我根本就不熟悉的西方曲目,我都能看到畫面,體會他背後的內涵一二,並且甚至感動到落淚,這就大大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了。
那些音樂帶來的畫面是有色彩有韻律有生命的,像動畫電影一樣,而且又有很多古詩詞的影子浮現其中。比如那個有三位二胡演奏家在樂隊前演奏的曲子“Sorrow Melts Away”,樂聲一起,我就明明白白看到一位如水如歌般的少女,款款而來 ,她的形像如此飽滿鮮明,充滿生機活力,讓人想到春天般的美好。樂曲有三段,似可依次名之為迎春,鬧春,和惜春。鬧春時那位少女似乎化作了萬千花瓣,漫天扶搖飄灑,直到天盡頭,甘迺迪音樂廳的空氣在那一刻似乎香氣四溢。惜春時,那些花瓣又聚之成形,用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太俗,用“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太媚,用“輕雲蔽月,流風回雪”又太薄。我不得不後悔小時候背古詩詞不用心,否則不會現在提筆墨干,抓腮詞窮,唯一能體會到的是所有我讀過的樂府漢賦唐詩宋詞林林總總紛至沓來,所有讀那些詩詞時喚起的那些美好而又溫暖內心的感覺都戚戚然一起湧出,目不暇給,如杏花春雨,如春江花月,如花紅似火,如水綠如藍。以前我能在一支舞蹈裡看到一句古詩詞的意境就已經感動到不行, 而現在滿地俯拾即是......
還有我從沒聽到過的是三位小號在樂隊前的那支“我的心胸寬如海”(譯自英文“My Heart is Vast as the Sea)。天啊,我的眼前一片聖大光明。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這句詩:
“乾坤茫茫
一輪金光”
(出自《洪吟》)
當聽到不熟悉的西方樂曲時,我也能感動於他們的真誠,經歷種種不易而留下這些寶貴的經典曲目來與後人和聲相應。
我想如果神韻音樂會能讓我這種對音樂不敏感,對西方古典音樂完全外行的人,都能感動到覺得下次有機會一定要買最好的票再聽的地步,我想神韻音樂會的觀眾肯定不會只是局限在現有西方古典音樂愛好者人群中的。這個觀眾群將會非常的大。前途無可限量。
看到大紀元記者對神韻觀眾的採訪報導,像我這種感受的人也不少:
“(一位觀眾)溫迪說:‘我知道有些人聽到音樂之後會引發某種視覺感受,好似看到某種色彩一般。儘管我一向沒有這種本事,但今天神韻交響樂團的音樂確實使我腦海中閃現了色彩,我發現我的大腦似乎變得更視覺化,雖然在樂曲中有那麼多的樂音需要捕捉,但是在我這裡確實起到了這種效果,讓我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腦海中閃現出了各種相關的色彩。’”
我的一個同事說她只在看專業書要耐住性子的時候才聽聽西方古典音樂,她開玩笑說她要來甘迺迪中心,必須要帶上她最不喜歡的一本專業書,就把聽那個樂團的演奏權當幫助她能學習的背景音樂才不至於睡過去。另一位碰到的贊助商也不肯來音樂會,因為他說他的表兄就是紐約百老匯挺有名的歌劇演唱家,而他每次被邀去看時都會在最好的包廂座位上睡過去。我會以我的經歷來告訴他們——來看神韻音樂會吧,他會完全推翻你對古典音樂的以及對你自己預設的種種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