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多論少

微言


【正見網2015年10月26日】

科技文明越來越先進,但煩惱越來越多;我們越來越努力的生活,卻越來越不開心了。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多”與“少”之間的問題,而人生為了圓滿自己完美的夢也都是如此打轉著。

世事洞察皆學問,自古名言數不勝數,鑑古知今,頗值得再三玩味細細體會: “言多必失”、“一言九鼎”、“良言一句三冬暖”、“眾口鑠金”;“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受人點滴,湧泉以報”;“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多如過江之鯽,少如鳳毛麟角”;“一正壓百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多行不義必自斃”…等等。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多,重也。從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重夕為多,重日為疊。凡多之屬皆從多。”;“少,不多也。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

“多”,多一些好事、正念善行;感恩、守德、積德、助人、積福;智慧、學問、知識、膽識;人緣、人脈;福報、祿、高壽、喜;元氣;福氣、正氣;幽默風趣、讚美、好話;聆聽、溝通、協調;寬容、理解、諒解;正面思維、忍、積極、勤勉、真誠、友誼…等等。

“少”,少一些壞事、心機惡行;貪、瞋、痴、慢、疑;生氣、霉氣、怨氣、懶散;口業、病業、禍害、仇恨;自私心、心機、欲求;妒嫉、執著、迷情;冷嘲熱諷、夢幻、空想;誤會、矛盾、衝突、爭執;計較、後悔、憂愁;負面思維、消極、浪費…等等。

“多”與“少”原本就是比較的數據來說,不是那麼絕對的劃一標準。“多”,不見得就一定是多多益善,也有寧缺勿濫的時候;“少”,不見得就一定是非得有。“好”與“壞”、“善”與“惡”的衡量基準,也不是訴諸於一己情緒的感受,而是審慎的本著是否符合宇宙的共同特性 ——“真、善、忍”來衡量。“做好事”、“做對的事”,而且一定要把它做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世上的人們原本就是來自不同的層次,天賦、秉性、根基不同,何況各自後天的生活涵養造化又有相當的差異,自然不能把“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一種道德期許天真的當成一個成為帝王的成就模式。中華民族悠久文化講求中庸之道,堅守正道致中和,凡事因人、因時、因地、因勢制宜,取中而不走極端。

且看現代的年輕人普遍朗朗上口“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就業觀,正是反映好逸惡勞的心聲。其實,要多少錢和快樂,才夠讓人覺得幸福?還真的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的,因為每個人有他自主的人生觀,也有他管理自己的生活和理財的方式。何況富貴也沒有一定的衡量基準,就算是擁有百萬珠寶、千萬跑車、億萬豪宅、十億私人飛機、百億身價等等又是如何?!達官顯要巨賈也不見得真的那麼快樂、自在、幸福。

人性本善,但是為了趨吉避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卻免不了養成 “貪”“多得無厭” 的習慣而不自知。托爾斯泰曾說:“慾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信哉! “知足常樂”。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心柔順清淨了,一切處境就美好了,人生就快樂幸福了。人生安身立命處世,身、心、靈均衡健康最重要,首重修心性,與人為善,廣結善緣;要活得快樂、幸福,唯有抱持提高心性的目標,把握每個當下修養心性;要崇尚自然,“活到老,學到老”,要多做活、多動腦、多用心;養生保健更要注重簡約樸實,多吃天然蔬菜水果、多喝水、多走路散步接觸大自然。

我們不能有“事事都追求十全十美的完美”、“事事都重要”或者“想方設法有沒有辦法做好所有事”的想法;其實,“可以少,但是得更好”才是重點,只要專注地去做正確的事,才可以讓生活化繁為簡;多一份簡單,少一份複雜,我們的人生會更加從容。《菜根譚》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省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沒有什麼幸福比少事、無事更幸福了,沒有什麼禍患比多心(疑、妒、痴..)更禍害的了。心態最重要,人生要面對現實,忘去“往事知多少”,放下“多少柔情多少淚”,換上平常心,腳踏實地的努力過活,一切盡人力、聽天命,順其自然最好。只要我們肯堅守初衷,終將因為層層的歷練而不斷成長、成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