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粗敘(八):完美的生態系統

陸章


【正見網2016年03月03日】

十四、完美的生態系統

我們知道生態學第一定律就是:我們的任何行動都不是孤立的,對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無數的效應,其中許多是不可預料的,稱為多效應原理。生態學第二定律:每一事物無不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繫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稱相互聯繫原理。生態學第三定律:我們所生產的任何物質均不應對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此定律可稱為勿干擾原理。你看看這個科學是不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耳光啊!

近代科技對大地各方面造成的創傷使得無數生靈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痛苦從四極八荒匯集而來等待著最後爆發。

自近代科學出現以來就已經開始在自掘墳墓了。如果我們把整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質環境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實際上地球及上面的生靈群體也的確是一個按相生相剋的宇宙法則組建起來的一個完美的整體,這個整體在現代生物學裡是被稱為生態系統。

現代生物學界把生態系統中從低到高的各個營養級生物個體數量、生物量或能量,按營養級位順序排列並繪製成圖,因該圖形似金字塔,故稱生態金字塔。

生物學的所謂營養級是什麼呢?就是中國人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的意思,這裡大魚是一個營養級,小魚也是一個營養級,蝦米同樣是一個營養級。生態系統的最低層生物就是植物,植物又維繫著各種昆蟲、浮遊動物等小型動物的生存,小體型的生物又維繫更大一些體型的動物的生存,逐級上走,最終到達人類社會。

每經過一個營養級,能流總量就減少一次,能量在逐級流動中的傳遞率一般只有百分之幾到百分之二十,生物學家為了計算方便有時候就把能流總量在各營養級間的傳遞率約為百分之十,這也就是所謂的生態金字塔能量傳遞和轉換的“十分之一定律”。

以科學界經常在舉的座頭鯨為例,座頭鯨是生活在熱帶海洋中的中型鯨。它體長十三米至十五米,以魚、蝦為食。它的一天大約需要吃一噸鯡魚。鯡魚是一種以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小型魚,體長約二十厘米。鯡魚一頓需要六、七千隻小甲殼動物才能吃飽。一隻甲殼動物的一頓食量是十三萬條硅藻。硅藻→甲殼動物→鯡魚→座頭鯨的這條食物鏈中,能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養料的硅藻就得是一個龐大的營養級的基礎。

我們今天地球上生態系統的形成,特別是叢林生態系統的形成根據一些科學家的推斷需要八千年的時間才能穩定下來,所以說一個全球生態系統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漫長的演進時間,全球生態系統的形成是非常珍貴的,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共有生態財富,所以現代科學在發展中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將帶來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

從工業革命開始的大規模地砍伐叢林和各種破壞生態的行為已經產生嚴重的危機了,連科學界也意識到了,生物的物種是必然地要漸漸地減少了,這就是生態系統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了解澳洲引進物種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一個完美的生態系統中是多一種生物種類可能會出現問題,少一種生物種類也同樣可能出現一些問題的。一些沒有天敵的外來新物種如果出現失控發展又被稱為是入侵物種。

在我們平時的印象中兔子是多麼的溫順可愛啊!可是從歐洲引進到澳大利亞的兔子們由於沒有天敵而以每年一百多公裡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散,許多地方簡直是漫山遍野。兔子所過之處像蝗蟲一樣風捲殘雲般地吃光了僅有的一點綠色。

澳洲被迫發起了一場歷時一個多世紀的滅兔行動,各州都開始構築木柵欄,柵欄動輒上千公裡,甚至數千公裡。

在澳洲一百多年前從歐洲引進鯉魚也成為入侵物種而大量繁殖,吃光了水草,把本地魚種推到了滅絕的邊緣,所以宇宙中的奧秘哪象人想的那麼簡單啊!有的人還真以為自己能夠發明上幾樣東西,能夠了解到一點科學規律就變成了上帝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