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粗敘(十):植物與動物的意識

陸章


【正見網2016年03月05日】

十六、植物與動物的意識

一些科學家用測謊儀探測到植物有聽覺和視覺的感知能力。中國古代典籍中也有不少關於樹木擁有與人類互相理解和溝通的能力的記載。

據《酉陽雜俎》中記載,唐憲宗元和年間,長安興善寺的庭院裡有幾棵素和尚親手栽植的青桐樹。朝廷的公卿們經常到庭院裡遊覽。素和尚栽的這幾棵青桐樹每到夏天就會流淌樹汁,經常會沾到寺裡拜佛的人的衣服上,這些樹汁就像油一樣粘稠而且無法洗掉。昭國的鄭相曾與丞郎帶了一些隨從也來這裡避暑,因為討厭這幾棵青桐樹淌出來的樹汁,便對素和尚說:“這些樹汁太可惡了,乾脆弟子把這幾棵青桐伐掉算了,我砍伐一棵青桐就給你栽一棵松樹行不行啊?”到黃昏沒有人時,素和尚開玩笑地指著這幾棵青桐樹說:“我種了你們二十多年了,你們流這麼多汗干什麼呢?別人都向我投訴你們。明年如果你們再這樣流汗,我把你們當木柴燒了。”自此之後這幾棵青桐樹就沒有再流樹汁了。如果這個記載是真的話,這些樹難道聽懂了素和尚的話了嗎?它們似乎不僅能夠聽得見,聽得懂,甚至還能按照素和尚的話去做了。

網上有報導說福州鼓山湧泉寺裡有三棵“痒痒樹”。如果有人去撓它,整棵樹便會抖動同時發出“咯咯”的笑音,據說如果撓的時間越長樹的笑聲就越大。植物怎麼發出笑聲呢?難道痒痒樹也有了因被善意地親近而感到快樂的觀念了嗎?

還有一個關於樹的故事更為神奇。金代古籍《續夷堅志》中記載,金代的京城中有一個官員叫徐偉。某晚,他夢見一位身穿綠袍的高個白髮老人來拜見他。老人對他說:“我日後定會遭受刀劈斧砍之災,我今天來是請求你到了我遭難的那一天,希望您出手能保全我,使我不受滅頂之災啊。”徐偉醒後夢景歷歷在目。後來徐偉調到山東泰安做太守。上任不久,泰山廟發生了火災,皇帝下令重新修復泰山廟。為了修廟泰安境內的大樹都在砍伐之列。在泰安東六十裡萊蕪的高白村中有一棵古松,枝幹茂盛蔭蔽二畝地,也在採伐的範圍之內。村裡的父老們向太守徐偉哀求請他放過這棵樹。徐偉突然想起以前做過的那個夢,便同意了村民的請求,免除了砍伐這棵古松樹。當晚徐偉就夢見身穿綠袍的老頭前來道謝,原來夢中的綠袍老人就是這棵古松精怪啊!

無論是現代生物學的研究或者是古代典籍的記載裡植物體現出來的思維程度都非常讓人驚奇,而動物的思維就更富有智力了,同時還有了很樸素簡單的情感。

當然動物的思維程度還是沒辦法和人相比,但動物富有情感的思維已經溫暖的出現了,還擁有了一份親歷的記憶。記憶是比較通俗的說法,記憶其實就是信息程序存貯系統。

條件反射就是典型的動物在過往的生存經驗中存貯的信息程序,這種信息程序在特定的條件下就會自動地啟動運行,從而對動物發出指令作用。諾貝爾獎獲得者俄國生物學家伊萬·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經典性條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時淌口水,狗在吃東西時唾液分泌行為反應被巴甫洛夫稱為是一種動物本能的反射。巴甫洛夫還觀察到,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還沒有開始吃就已經開始淌口水了,狗的視覺所獲知的信息也可使狗產生分泌唾液的反應了,使動物產生條件發射的原因是因為動物在過去的取食經驗中形成了一個信息程序。

貯存的大腦裡的內容不變的信息程序在人的大腦中體現出來就是觀念,在更大的生命層面比如團體、民族、社會和國家的層面上的體現就是群體觀念,更大的生命層面還有更大的觀念的形式。無論是低級生命還是高級生命都會受到觀念的影響,並在各種觀念的支配下發生各種行為。

生命在特定的經歷中形成了某種觀念,然後貯存起來變成一種成型的、穩定的信息程序。觀念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觀念過於強大以後,這些強大的觀念便反過來控制了人。

外在的集體觀念和內在的個體觀念共同制約著人,人在集體觀念與個體觀念的支配下成為觀念的奴隸,觀念強大到一定程度時生命會被這些觀念完全操縱了。

比如強迫症的行為就是被個體觀念強制控制的特殊表現形式。有人每次洗手一定要洗固定的時間左右才會覺得乾淨;有人每次進衛生間一定要用固定數量的手紙;有人每次穿衣服時一定要左袖伸固定的次數,右袖伸固定的次數,然後才肯把衣服套在上身,或者出門時必須先邁左腳或者右腳,要是某一次卻邁錯了,他會退回來,重新邁腳走出門去。

集體觀念中的社會道德也是制約人的主要方式。當社會的觀念都還是覺得做姦夫淫婦去破壞別人家庭是不道德行為的時候,人們就不敢公開這樣去做,如果做了便會招來全社會的責備。

動物也有了簡單的觀念,所以動物也是主要依靠各種經驗與記憶來生活的,但奇怪的是動物們常常能夠預測到將要出現的暴雨、火災、地震,這就不是記憶所能帶來的習慣性行為了,而是屬於動物先天的本能在起作用了。這種本能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動物具備著比我們人類更強大的直覺意識功能。

十七、深情的動物社會

海裡許多的魚過著群居生活,它們列隊前進,不時的變幻著陣形,從不混亂,比職業軍隊還專業,軍隊運動陣形的靈活度是絕對比不了魚群行動的協調程度。軍隊的陣形在打仗時要被敵軍攔腰衝擊幾次便會亂套了,可是海裡的魚群被獵殺者怎麼衝擊都會馬上恢復完美陣形,魚群裡的每個成員隨時都能調整好自己每時每刻最新的動態位置,以保持最完美的整體陣形,人類的軍隊永遠不可能訓練到魚群的協調程度。

螞蟻和蜜蜂也是一樣的。蜜蜂群在整個山上飛,當其中一個蜜蜂發現了花蜜的時候,它只需要回蜂巢簡單地飛一個8字舞,其它的群內的蜜蜂就可以在不需要它帶路的情況下,各自紛紛飛向花蜜採集處,簡直比美國的谷哥地球的定位還有精確。我們現在用谷哥地球去定位尋找目的地也不可能達到蜜蜂的程度。

現代生物學裡稱蜜蜂是通過8字舞和搖擺舞來告訴蜂巢裡的蜜蜂們關於蜜源的定位消息,說蜜蜂是借用太陽和蜂巢的角度,通過不同的形體姿態變化來告訴蜜蜂們蜜源所在的坐標,這是很牽強的理由,根本就說不通。

大家知道地理位置定位是很複雜的,我們人類那麼複雜的語言都不一定能精確地表達出來,蜜蜂的8字舞那麼簡單怎麼可能編碼那麼複雜的地理定位信息呢?真要如此,誰能把這個所謂的8字舞編碼方式破譯出來賣給谷歌公司那不是要發大財了?你仔細去看一下谷歌地球的定位有多複雜就知道地理位置定位根本就不是一個蜜蜂的8字舞可以解決的,真的這個8字舞編碼方式的說法要成立,那麼蜜蜂的編碼方式的智能程度就已經遠遠地超過了美國谷歌公司了,已經超越了全人類的目前所有的地理定位編碼方式了。

這些群居的生物之間肯定有著比我們人類更緊密更有效的聯繫方式,而且它們和大自然是之間也沒有我們人類這麼多的間隔,所以它們能很準確地感受將要發生各種激烈的地質現象,不過這些超越現代科學認識水平太多的現象並不是我們想討論的範疇,我們還是先從動物的情感方面作一些簡單的了解。

《聖師錄》裡記錄著這麼一件事。元朝元貞二年,河北柳家燕巢裡的一對燕子因某天晚上家裡人舉燈驅趕闖進家裡的蠍子,雄燕在夢中受到驚嚇摔了下來,被貓叼去吃了。雌燕痛苦悲鳴著不停地盤旋在院子裡似乎痛不欲生,過了幾天平靜下來後,依舊守護著燕巢哺育著裡面的兩隻幼燕,幼燕長大後就一齊飛走了。第二年,卻只有那隻雌燕飛回來,仍舊住燕巢裡,燕巢裡好像有兩隻卵,柳家的人很關心雌燕,暗想它要是能有一個新伴就好了,因為放心不下,等雌燕出去時便悄悄爬上去看,卻發現仍是去年的殘殼。從此以後,春來秋去,每年都看見雌燕隻身飛來,然後又孤身遠去,歷時六年,七年後就再也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

我們把這個故事放在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那麼久遠的事了,誰能知道是真是假呢?其實故事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考慮問題的基點和角度,這就是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最大的區別。物質科學在一些錯誤基點上發展出來了現在的科學,所以它一直強調的是研究和發展過程中的精確性和真實性,但生命科學更關注從什麼基點和角度出發。我們只是認為這個故事很感人,所以就把它收來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動物是有情的。

動物有情感這應該是沒有人會有異議的。養過寵物的人都知道寵物是很依戀人的,因為它們也有了簡單的情感,其實現代生物學者也是承認這個的,他們對動物智力的研究也有不少的成果了,他們也觀察到了動物有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各種不同的情感觀念。諸如對愛偶忠貞的觀念或者是競爭冷漠殘酷的觀念,甚至還能展現出類似中國儒家的忠孝等雛形觀念的動物行為方式。

一些能發出聲音的昆蟲會用不同的鳴叫聲、不同的曲調來表達它們的喜怒哀樂;另一些不會發聲的昆蟲,則用它們的舞蹈、發光、動作來傳遞很簡單的思維信息。

猴群成員之間的交流同時存在著聽覺、視覺、觸摸等多種交流的手段,猴子互相理毛的現象就是一種典型的觸覺社交方式,猴子們相互理毛、抓虱子是猴群內各成員之間主要社交方式,猴子會用這些行為來表達友誼親情、或者是暗示互相之間結盟或者是討好巴結。日本的雪猴據說還會在吃馬鈴薯前用河水清洗乾淨表皮上的泥土,它們居然有衛生觀念的雛形了。

狗在出行時經常在公園椅、樹根、花池旁、電線桿下等明顯標誌物上撒尿,它留下自己的氣味來劃分它的勢力範圍,告訴其他的狗這是它的地盤,這說明狗也有它們的圈地運動了。

英國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在非洲坦尚尼亞叢林中對黑猩猩群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研究,珍妮寫的《非洲靈猿》、《情同手足黑猩猩》中的眾多事例說明黑猩猩已經具有表達情感、使用工具、學習技能等一系列充滿情感與智慧的能力了。

非洲叢林裡的黑猩猩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懂得會用一定的方式來將感情表現出來,會用擁抱來相互問候致意,用親吻來表達情感,當然還有一些人們熟知的方式如彼此梳理毛髮來進行交際。黑猩猩比人類的發音少,更多是依賴形體動作來交流情感,例如它們會用搖晃樹枝表示憤怒等。

珍妮在研究中還發現黑猩猩會把一根細細的枝條修理整齊,然後把它捅進白蟻窩裡,等一會再拿出來,樹棍上的白蟻就成了它的食物,這一捕食行為已經成為現在眾所周知的黑猩猩會使用甚至製造簡單工具的證據了。黑猩猩還會將嚼過的樹葉放在樹洞中,用這種海綿似的工具來喝樹洞中的積水。

珍妮在非洲拍攝的影像資料裡,小猩猩守在死去的母親身邊,替母親驅趕蒼蠅,最後因悲傷過度而死。

類似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典籍也記載了許多,諸如《聖師錄》、《酉陽雜俎》、《警心錄》、《池北偶談》、《開元遺事》、《搜神記》等裡面就收錄了許多關於動物的復仇、報恩、忠義、情愛、救主等感人故事,受儒家影響的古人詳細記載這些故事的目的可能想借這些故事來教育百姓,意思是連動物都能夠有這麼富有美好道德觀念的行為,作為人更應該多行善積德和愛護親人了。

動物有情感雖然這一點是被公認了的,但某些記載中的故事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仍然是讓人驚奇的。陳朝的惠度未出家前曾在剡山射殺了一頭孕中的母鹿,母鹿受傷後仍然堅持產下一頭小鹿,惠度看著那個垂死的母鹿忍住痛苦用舌頭把小鹿的身體舔幹才死去。惠度深受刺激扔掉弓箭出家為僧,在嵊縣東修建了惠安寺。後來在母鹿死去的地方長出一種草,人們為了記念此事便把這種草稱為“鹿胎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