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詞〗系列解詞之四:智慧

鍾華人


【正見網2016年03月16日】

【智慧】
《漢語辭典》解釋:指人辨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 如,聰明智慧

◎說文解詞:
『智』:

〖造 字〗智:甲骨文“ ”= (干:木製武器)+ (矢:箭)+ (口:言論)。金文“ ”在下面多加了“ ”(曰:說),強調了“言論”。智的異體字“”保持了造字原貌。

在早期的時候,常用“知”來代替“智”,可通用,後來才慢慢分開使用。知:篆文“ ”=“ ”(矢:箭)+ (口:言論)。

〖本 義〗智:干為武器,箭也為武器,中間一張“口”將兩個武器分開。兩個武器碰到一起,那就是戰爭、紛爭、爭端、爭鬥的意思。出現爭端和戰爭,那肯定是在講不通道理,辨不清是非的情況下才發生的。而一張嘴將兩個武器分開,也就是說靠一張嘴將紛爭解開,這就是“智”,有明辨、解惑的意思。

知:箭加上嘴。古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箭的特點是,射出後不可能收回,直達目地,不會轉彎。而嘴代表言論,意思是說出的話直中要點,永不收回、改變。在什麼情況下才能使說出的話永不需要收回?那肯定是在說出的話經過時間的檢驗永遠是正確的情況下,也就是說,說出的話是真理的情況下,才不會收回,並且直中要點。

所以智的本義是:明辨,言論直中要點。

〖引申義〗言論是內在的表達,是自身思想和水平的外在表現,有什麼樣的水平才能說出什麼樣的話來,明白道理,才能夠講明道理,明辨是非,才能判斷是非。所以說出的話能夠道明真理、直中要點,那肯定自身通曉事理、博學多聞,聰明機敏。所以,智又引申為通曉事理、博學多聞、聰明機敏。

儒家非常重視“智”,定為“五常”之一,作為人的行為準則,五常分別為仁、義、禮、智、信。孔子說:“智者不惑”,這是儒家對智的理解,只有學識廣博、通曉事理,能明辯是非真偽,才能達到“不惑”。

『慧』:

〖造 字〗①彗:篆文“ ”= (豐,細枝茂盛的草)+ (豐,細枝茂盛的草)+ (又,手持),造字本義:用一種細枝茂盛的乾草紮成的掃帚。所以掃帚星稱為“彗星”。

②心:篆文“ ”。 ③蛇:篆文“ ”,象徵貪婪、慾望。 ②③可以看出“心”與“蛇”非常相似,“心”頂部開了一個孔,稱為“竅”,這個孔就是“心竅”。如果迷失了心竅、被慾望等堵塞了心竅,就成為“蛇”(慾望、貪婪)。

慧:篆文“ ”=“ ”(彗,掃帚)+“ ”(心)。

〖本 義〗掃帚是清理髒東西,打掃衛生用的。一把掃帚在心上,意思是打掃心靈,清除心裡的慾望、執著、私心邪念等,使心靈保持純真、乾淨。

〖引申義〗古人說:“靜能生慧”,靜是指心裡沒有任何雜念,心如止水。怎樣才能做到心如止水沒有任何雜念?那首先得將後天形成的一切私心、慾望等全部清理乾淨,才能做到靜。達到了這個目地那就生出了“慧”,也就是“開慧”了,“開悟”了。

而這個去掉心中一切私心和慾望的過程,就是生命返本歸真的過程,也就是修煉的過程。達到了這個“開慧”的目地,那就回歸到了生命最先天純真的本性上,回歸了“自然”。用道家的話說就是成為“真人”,用佛家的話說,就是修成了“佛”(佛的意思是覺者、覺悟了的人)。

而“真人”和“覺者”對人來說,是神通廣大、能力無邊的,知道世間一切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什麼也瞞不了他們,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洞察一切、神目如電。

所以慧又引申為心如明鏡、洞察真偽,能知曉、看破世間一切,不被事物表相迷惑,看到事物的根本。 如:慧眼、慧根。

『智慧』:將二字結合起來,智慧的本義就出來了,指博學多知、心如明鏡,能看穿事物表相,識破世間一切真偽,口吐真言。

內涵解讀:

“智”與“慧”雖然都含有明辨是非真偽的意義,但智的明辨是由外而內的,慧的明辨是由內而外的。
“智”是通過外在的博學多聞,通過不斷地學習、聞道,通過全方位了解、思考、辨別,以通達事理後,從而達到內在的明白、醒悟。
“慧”是通過內在的淨化、提升,使內心越來越明淨、覺醒,最後返本歸真,達到“開悟”後,跳出無明的人世,而洞穿世間一切,心如明鏡。
“智”與“慧”的內涵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側重不一,方向不同。
如果將“智”中“慧”的內涵剔除掉,那只能算是世間的一個聰明人,或狡詐的人,有才而不重德,成不了大事。
如果將“慧”中“智”的內涵剔除掉,那就如同小孩一樣,非常單純,純真而無知,成不了正果。
只有即“智”又“慧”,能聞道、悟道又修心,明理又重德,才能成就大智慧。

“智慧”的內涵對我們的啟示:對一個事物,從外在要全方位了解,不聽一面之詞,不偏聽偏信;對內要放下心中的偏見和觀念,公正無私地思考、辨別,才能明辨是非真偽,不被欺騙蒙蔽,活得明明白白,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真正的主宰,得到美好的未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