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堂醫案醫話:幾種特殊類型蕁麻疹的治療初探(三)寒冷性蕁麻疹



【正見網2016年03月11日】

驗案舉例:
齊××,女,47歲,首診:2012年8月25日,
主訴:皮膚瘙癢反覆起扁疙瘩2年,見冷空氣、冷水就起。
現病史:患者二年來,每當遇到冷水或見涼就皮膚瘙癢,起白色大扁疙瘩,騷之成片。痛苦異常,服撲爾敏、開瑞坦有時取效,近日加重服前藥無效,為求中醫治療來診。現症見:皮膚局部白色風團,遇冷加重,平素性子急,愛生氣上火,月經量少,色暗有塊,經前乳脹,腰酸、腿疼,眼瞼晨起時腫。舌質暗紅,苔白厚膩。脈弦緊有力。
診斷:蕁麻疹——風寒型
處方:首診,二診,以小四五合劑加申姜30克。
三診:自述兼證改善,蕁麻疹略減輕,但見涼時仍常起大扁疙瘩,瘙癢異常。
分析:外感風寒,內有蘊熱,風寒濕邪蘊積皮膚日久。
治則:宣通肺氣,調和榮衛,祛風散寒,除濕止癢。
處方:韓老師經驗方
生麻黃10克 杏仁15克 石膏30克 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丹參15克
荊芥15克 防風15克 僵蠶15克 烏蛇15克
生地20克 黃芩15克 白鮮皮20克 生薑皮15克
茯苓20克 白花蛇舌草20克 威靈仙15克。
用法:水煎內服,3劑。
四診:自述服此方3劑,瘙癢明顯減輕,見風見涼,大片的蕁麻疹基本不起了,只有偶爾小疙瘩。
處方:因服中藥困難,實在不願多喝,予上方原方3劑,繼服鞏固療效。
按:過了一年多,因其它疾病來診時告知,自從上次服用湯藥以後,蕁麻疹一直未犯,用過的中藥很多,要數後來服那兩次湯藥效果最快,有效。

按:風寒型蕁麻疹的成因,多由外受風寒之邪,郁於肌表,使毛竅閉阻,不得宣洩,久則鬱結不解,化熱化燥而傷及陰血,血中虛火盛更易發疹,初期多實,久病多虛,病多纏綿。

方中針對病機用藥: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藥是方中的主藥,麻黃宣肺氣、杏仁降肺氣、石膏清肺火、甘草調合於寒熱宣降之間,古人有“國老”之名。而且甘草與茯苓配伍,可防止藥味雜投久用損害腸胃。(臨床上韓老師一直諄諄教誨,皮膚科所用藥物很多藥性較涼,而且往往長期服藥,所以一定要顧護患者脾胃,不能治了皮膚病吃壞了脾胃,產生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所以方中往往配有陳皮、甘草或茯苓、甘草這兩個藥對。)這四味主藥通過調整肺臟的宣發肅降之能,恢復皮膚玄府(汗毛孔)開合之機制,毛竅通透,邪氣也就易散了。桂枝、白芍調和營衛;丹皮、丹參活血涼血,血行風自滅;荊芥、防風祛風散寒;僵蠶、烏蛇增強祛風止癢之力;生地、黃芩滋陰涼血潤燥、清血分之浮火;白蘚皮、生薑皮以皮行皮引經報使;茯苓去濕;白花蛇舌草祛濕熱;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祛風而通絡;諸藥合用,功能宣降肺氣,調和營衛,涼血活血,祛風、除濕、止癢、達邪。
加減:
1,急性蕁麻疹用此方時往往加白茅根20克金銀花20克,不用烏蛇;
2,慢性蕁麻疹,韓師基本必用烏蛇,古代本草明確記載烏蛇治療癮疹和搜風止癢之能;
3,如果病程較長,用上方止癢效果不明顯,還可適當加用地膚子、全蠍等藥物加強止癢之力;
4,如果內腑寒邪較重,經常腹瀉清冷,可加肉桂7.5克增強散寒之力,減去石膏、生地、黃芩、白花蛇舌草等寒性藥味。
*而且方劑可依據患者病情靈活變化,例如:
如果患者屬急性期內熱較盛處方可變化為:
生麻黃7.5克 杏仁15克 石膏30克 甘草10克 丹皮15克 丹參15克
荊芥15克 防風15克 僵蠶15克 生地20克 黃芩15克 白鮮皮20克
茯苓20克 白花蛇舌草20克 白茅根15克 金銀花20。
如果患者屬慢性期內寒較盛處方可變化為:
生麻黃10克 杏仁15克 甘草10克 桂枝15克 肉桂7.5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丹參15克 荊芥15克 防風15克 僵蠶15克 烏蛇15克 生薑皮15克 茯苓20克 威靈仙15克。

本方是韓老師臨床治療各種急、慢性蕁麻疹尤其是寒冷性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多形紅斑等皮膚過敏性疾病辨證屬風寒型的常用方劑。只要辨證屬於風寒型,符合如下辨證要點就可大膽應用:以接觸寒冷空氣、冷水誘發,或每當有溫差、脫換衣物時誘發,皮損色白或淡粉色(或初期色白搔抓後變粉紅色),體表往往無汗,身體自覺怕冷怕風。

韓老師在臨床上治療蕁麻疹用方比較靈活。可以隨時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時而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清血分內熱為主,時而用消風散加減祛風除濕熱止癢為主,時而用本方散外寒表邪為主。

這些韓老師的經驗方是依據韓老留下的醫案整理的,方解是根據俺個人目前經驗,及當初跟師出診過程中老師的一些特殊指點總結的。因為韓師走的比較突然,很多方劑配伍細節的問題尚未來得及跟他老人家詳細請教。個人認識有限,僅供大家參考。不當之處請指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