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共二文)

默安


【正見網2016年05月14日】

一、結草銜環,感恩報德

“結草”的典故,出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據載:春秋時代,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後,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神智恍惚,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位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出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楚時的吩咐。”

後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到一個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的腿,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打敗了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的典故,出范曄《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的父親楊寶,9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餵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後來,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做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

你對別人充滿愛心,用你的行動,為別人帶來快樂和幸福。別人自然也會用愛心來回報你,讓你感覺到快樂、幸福。更重要的是,你能在給別人關愛的過程中,培植你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們常用“結草、銜環”來表示感恩報德。懂得感恩的心靈,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最美的心靈;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時,這兩個典故,也告示著人們“善有善報”,“勿以善小而不為”。

二、“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春秋時代,晉國大夫趙盾,到首陽山去打獵,住在了翳桑(地名)。忽然他看到一個人暈倒在地,就趕緊把他救了,等病人醒來後,他便趕緊去問病人的病情。這個人叫靈輒,他說自己已經三天沒有吃過東西了,非常餓,自己的身體支撐不住了,所以才會餓暈在路上。

趙盾聽了,趕緊就給了靈輒東西吃。由於長時間沒有吃東西,靈輒接受了食物,慢慢吃起來。但是靈輒只吃了一半,還留下了一半。

趙盾問他為什麼,靈輒便說:“我已經給別人當了三年奴僕了。現在還不知道家中自己的老母親,是否還活著。現在已經離家近了,請讓我把剩下的食物,送給我的老母親!”

趙盾深受感動,於是讓靈輒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給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放在口袋裡,給了他。

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在晉靈公設計要殺掉趙盾時,他便倒戈相向:他在搏殺中,把武器倒過來,去抵擋晉靈公手下的人,使趙盾得以脫險。

趙盾乘機問他:你為什麼要救我?他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和住處,他沒有回答,就退走了。趙盾自己也逃亡了。

當日給靈輒提供食物的事情,趙盾也許早就忘記了,但對靈輒來說,趙盾的善良舉動,幾乎相當於救了他的命。他不僅牢記著趙盾的恩德,還在關鍵的時刻,救了趙盾的性命。趙盾可謂是好人得到了好報。

古語說得好:“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幫助他人,實際上就是在幫我們自己,當我們把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搬開時,或許正好給自己鋪平了道路。趙盾幫助靈輒解決了飢餓問題,靈輒則幫助趙盾成功脫險。因此,當別人需要幫助時,我們不妨伸出援手,微笑著對他說:“請讓我來幫你!”

(事據《通鑑記事本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