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傳統蒙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和千字文的關係(一)

童欣


【正見網2016年06月29日】

內容提要
一、弟子規、三字經與千字文的基本特點
二、天下第一規——弟子規風采
三、勤學指南三字經
四、至善至美的千字文
五、弟子規、三字經與千字文的相互關係
後記 新千字文——師尊正法洪恩頌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們講一下傳統蒙學經典課程教材,就是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三部傳統蒙學經典,它們不同的特色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說起弟子規,大家馬上就知道七部分,三字經、千字文講了什麼呢?我們今天用簡明的結構圖,給大家清楚的講一遍。您一看就可以記住,一下子就能夠清晰了,如果您要給孩子講,那心裡特別清晰才好。

首先,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是中華傳統道德啟蒙的基礎課程,把這三個合在一起簡稱弟三千,如果我們給它起個新名字,可以叫“神聖弟子規”,因為這三部經典都是一千多字,也可以叫“神聖千字文”。我們把這三部經典作為一個整體,再加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基本內容,也就使神聖弟子規的內容變得非常博大,更有利於實現全社會道德啟蒙的目標。

一、弟子規、三字經與千字文的基本特點

傳統蒙學經典弟三千各有風采,簡單的說一下:

《弟子規》,李毓秀作於300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間,被稱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因為它講的是人最基本的行為規範,非常具體、明確,所以成書後,被各府地州縣廣泛採用為啟蒙教材,影響也就非常大。

《三字經》,被稱為傳統蒙學經典之冠,它是自南宋700年來使用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童蒙經典。

《千字文》,是南北朝後梁周興嗣受梁武帝皇命所作,華麗優美,氣度非凡,是傳統蒙學經典中最優秀的一部,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讀物都無法相比。當然在這三部經典裡邊,它流傳的時間是最長的,已有1500年了。

我們從兩個角度講講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的區別。先從總體上說,弟子規重在力行做到,規範詳細;三字經重在增廣見聞,知識博雜;千字文重在天人合一,不斷修養自己,達到圓滿圓融。

弟子規(後邊的弟三千都不在加書名號)的特點是講道德行為規範,比如敲門、掀帘子,應該怎麼做都講的很具體,弟子規的好處就是具體。實際到明清的時候,人的整體不行了,心胸比漢唐小了,道德下滑的很厲害。聖賢就講的境界低一些了,講的具體一點了,他是為了人好。

有一首詩《返》讚美李毓秀的偉大:
明清過後正氣散,
天倫盡喪人何慘?
善留千八端方字,
懸崖盡處好歸返。

學的人境界越高,聖賢越是概括的講,不講那麼具體,告訴你怎麼敲門,那確實就是學的人有點太笨了,那得講多少啊?千字文比弟子規早一千多年,所以就從博大的境界、和祥的心態著手,不去講一個個具體的行為,學的人自然會很神聖,一個一個小皇子,都是很高雅的人。千字文都是“束帶矜莊”“容止若思”“化被草木”那樣的語言,皇子學了自然就會謹慎端莊、自信祥和,從容安定,從而規規矩矩的走路、做事,他就帶著那個內涵,所以就不用詳細去說那些具體的行為了。這是弟子規與千字文的一個對比,可以說各有所長。

三字經強調的是博雜的世間萬象,知識非常的多。因為它在“廣見聞”這上面著眼了,它說的非常繁複、博雜。和弟子規相比,三字經講的知識面就寬多了,很繁雜,三才四方五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什麼都有。博雜,博是特別好的詞;雜就有些不足,勤奮學習的榜樣講了很多,有聖有賢,也有在道德上不是特別好的人。相比來說,千字文就很完美了。

千字文,真是一幅偉大的宇宙、幸福生命的圖畫,它是圓融完美的,這才真正體現了中華正統文化的神采,天人合一,至善至美。宇宙美好,有感恩;生命成長,有自強;天下太平,有責任;物質繁榮,有淡泊;人生幸福,有珍惜。千字文言辭優美,文筆流暢,對學生寫作都有好處;簡約精練,惜字如金,相當於250個成語,知識非常豐富;最值得稱道的是寓道德教化於自然美好之中,前後貫通,一氣呵成,確實太美好了。弟三千三部傳統蒙學經典各有特色,所以都能長久流傳,影響深遠。

我們再從教育對像角度講一下弟三千的區別,弟子規是孔子講給君子的,三字經是士大夫家長留給士子的,千字文是周興嗣受梁武帝敕命寫給皇子的。

弟子規是給君子講的,是君弟子泛愛眾的箴言。君弟子就是國君的弟弟、孩子,簡單的說就是君子。

三字經是給士子講的,是士弟子勤學的指南,它是講怎樣勤學。古代有個詞叫士大夫,過去讀書的人、知識分子稱為士,古代有這麼一個社會階層。夏商周的時候,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差異,士是其中之一。《論語》講過八佾舞於庭,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個人的舞蹈隊,天子才可以有的規模。諸侯是六六三十六人,大夫是四四十六人,士就是二二得四,四個人的舞蹈隊,別的人就沒有資格了。過去當然還有更多具體的規定,不同階層祭祀祖先,祭幾代都是有規定的。當然過去讀書人,他對社會是能產生很大影響的,但是他不一定當多大官,當官的從這部分人出,但是他跟君子是有差別的。所以說三字經是士弟子勤學的指南。

千字文是周興嗣給皇帝的孩子寫的,是皇弟子的圓滿人生,這裡我們強調的是皇子,所以這幾個我們把它分出來了,就是君子、士子和皇子。實際上級別是有高低的,不一樣。所以士弟子的爸爸才強調“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我教子,唯一經”,他就強調這個。但是皇帝可不一定就這樣教給他兒子,那皇子學的說起來得更博大,還有很多力行的方面等。博大,當皇帝就得相當博大。

孔子對學生說,要是學種菜,你就去找菜農,我不如他。孔子是教什麼的呢?他是千古帝王師,他教仁德。大家想皇帝要是烙一張餅,興許就烙糊了,他比御廚差遠了,他不會幹這個。不是說皇帝就應該什麼都不會,皇帝什麼都會才好哪。但實際上他會不會做飯、洗衣服不重要,他帶領大家重道德才最重要,對於皇帝,他吃的豐盛還是吃的節儉不是最重要,但是他帶老百姓干什麼?重道德!當然重道德他也不會浪費了。

就說鄭和下西洋,要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說就是傻,後來西方的航海家到哪去都是掙錢去的,不可能為送禮去的。鄭和下西洋,大明朝還有那樣大心胸的事,多了不起啊!大明就有這種氣度,厚往薄來,到哪裡的結果都是國泰民安、海清河晏。鄭和下西洋以後,真的沒海盜了。現在索馬裡還鬧海盜呢,你說我有原子彈,衛星都上天了,海盜你都治不服,吹牛有什麼用呀?鄭和下西洋,那小國家昏君就讓他給除了,篡位的就給平了。到哪兒做買賣都給人家的多,這不賠本嗎?賠不賠本有老天呢!永樂初年,連年都是大豐收,國家有糧食。

厚往薄來,就是他的胸懷大。鄭和下西洋,其實還下過東洋呢,去過日本。大明皇帝給日本國王的封印,什麼意思?大明天子認可你當國王。你真有那樣的氣度,他敢打你嗎?

所以弟子規講的,是一層人倫道理,告訴人修身細節要做好,但是人生還要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全方位的,弟子規裡所說的具體的一些行為只是一個起點,一小部分,要想平天下,還有很多很多的道理得講。你看千字文描寫的 “高冠陪輦,弁轉疑星”,那是一種什麼景象?一個老百姓能見一眼縣官都了不得了,可這裡高官都跟星星似的,群星璀璨,得多少英雄豪傑啊!沒有大的心胸,往那兒一站,膽小的都得嚇得夠嗆。皇帝高高端坐在那裡,多了不起,心胸不大、境界不高能成嗎?沒有德行能成嗎?沒有責任感能成嗎?

同樣給弟子講規矩,孔子寫了二十幾個字,李毓秀用了1080個字,都是聖賢,針對人的不同,他們都是盡力做得最好了。對不懂事的孩子,才規定那些個具體的怎麼怎麼樣做。要是今天,就得說便後沖廁所,在公共汽車上打手機要小點聲,玩遊戲不要超過幾小時……幾萬個字也寫不完。為什麼我們講神聖弟子規,這裡不是說的人中的高低貴賤如何,是說這個世界非常廣大,那宇宙就更是浩瀚無邊,三才者天地人,人是非常偉大的,我們把大家都當做“聖皇”之子看待,我們的學生上課時會說“我們大家是——散花的仙女”,大家的心胸也一定要更加廣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