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其人蠢頭蠢腦,何來如此大福?」(二文)

程實


【正見網2016年05月30日】

一、神最看重的是人心!

清代人朱介如說,他曾因中暑,頭暈眼花,昏臥在榻。恍惚之中,覺得忽然來到一片曠野之中。清風颯颯,極為涼爽舒適。舉目四望,渺無人跡,竟不知往哪兒去。

忽然,他發現,前方有數十人在走動,便姑且跟隨在他們身後。不一會兒,便來到一處官府,那數十人走了進去,他也隨著走進去。只見殿宇宏偉,廳堂寬敞,正殿的左右兩側,都有長廊,一些官吏、差役模樣的人,正在忙碌奔走,來去匆匆,似乎是在為某大官升堂審案,做準備工作。

這時候,忽有一吏走來,握住他(朱介如)的手說:“您怎麼跑到這兒來了?”他仔細一看,認出是已經過世的老友張恆照,他這才省悟,自己是來到陰曹地府了。便把自己因迷路來到這裡的經過,告訴張。張恆照說:“生魂迷路,誤入陰司,這樣的事,倒也常有。閻王爺就是看見了,也不會責怪,但免不了要訊問幾句。為了少找麻煩,你不如暫且到我那廊屋裡去坐坐。等閻王爺退了堂,我再送你回去,也順便問問我家裡的情況。”朱點頭稱是,便被領進廊下的堂屋裡。

剛坐一會兒,便聽堂鼓轟鳴,皂役齊聲呼嚇,閻王爺已經升堂了。朱介如禁不住好奇地由窗戶眼,向堂上偷看。只見剛才一路同來的數十人依次受審。閻王問些什麼,他們答了什麼,已聽不清楚了。只見其中的一個人,他伸直脖子,昂著頭,似乎是與閻王爭辯,一副很不服罪的樣子。

只見閻王把衣袖一揮,那大殿的左側,忽然出現了一面大圓鏡,直徑足有丈余。那大圓鏡中,頓時呈現出一個婦女被反綁著雙手,正在受人鞭撻的場面。忽而,鏡中又像電光似的一閃,鏡中又出現一個婦女流著眼淚,忍受著被人強暴的場面。那人看了,立刻臉色蒼白,趴在地上磕頭,口稱:“伏罪!”(承認他曾經對那兩婦女有犯罪行為)閻王便命人將他拉下去。

過了許久時間,審判才算終結。等閻王退了堂,吏役們散去,張恆照又來到堂屋,與朱介如說了一會兒話,也打聽了家裡子孫的近況。朱把所知道的略說一二。張恆照聽了不免嘆息,擺擺手說:“算了!不要再說了。不知道,想打聽打聽;聽了,又無端地給人增添煩惱!”

朱岔開話題,問道:“剛才公堂上所顯示的那面大鏡,大概就是所謂的‘業鏡’吧?”張恆照說:“是的。”朱介如又問:“鏡裡的影像,應該像她本人的原形。但是,現在那兩個婦女沒來,鏡中怎麼會出現那兩個婦女的原形、影像呢?”張恆照說:“人間的鏡子,只可照出人的外表形貌,而神鏡卻可以照出人的內心世界。人每做一件事,他自己的心裡,都是非常明白的。也就是說,有心去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在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只消用‘業鏡’一照,一切都會一目了然,原形畢露。如果是無意中做了一些過失,自己心中本來就沒有這種印象,任憑‘業鏡’如何去照,也看不見有什麼影子。這是因為心中不存在這件事,‘業鏡’自然顯不出影像來。陰間斷獄,主要便是根據有心或無心,來判斷善、惡。神最看重的是人心!這一點你應當認識清楚。”朱又問:“神鏡何以竟能照見人心呢?”

張恆照說:“心,雖然是不可見的,但任何事物都可能在心中留下了形跡。人死後體魄雖離,而性靈卻是存在的。神識不滅,猶如熒熒燈火,永照不熄。業鏡,照外沒有遮蔽,照內則虛靈通明。這樣,內外晶瑩透澈,雖是極微細的事物,也會很清楚地顯現出來。任何人做過的事,都會在自己心裡,留下影象,被業鏡照出。”

張恆照說罷,便拉著朱走出來。朱介如只覺得身體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猶如一片隨風飄搖的敗葉。倏忽之間驚醒過來,卻是躺在家裡的床上。

這故事發生在乾隆甲子(1744)年七月,正是鄉試開考期間。我曾納悶朱介如為何來遲?他就給我說了以上這個故事。

二、“其人蠢頭蠢腦,何來如此大福?”

清代人胡牧亭說,他的家鄉有一位富翁,平時安於養尊處優,閉門不問天下事,人們很少看見他在公眾場合露面。說起來也怪,這人並不善於賺錢謀生,但他的財富,總像是用不完。他不懂得調養身體,但他一輩子也沒得過什麼大病。偶爾發生了意外的禍患,又往往意外地得以解脫。

有一次,他家的一名婢女,忽然上吊自殺。鄉裡的公差,幸災樂禍,以為有機可乘,大肆張揚並報了官。地方官接報後,也即時興沖沖地帶著大批皂役,前來驗屍立案。及至勘驗屍體時,忽然,那婢女的手腳微微顫動起來。眾人正感詫異,不一會兒,只見她打了個哈欠,伸一伸腰,又側轉過身子,接著就坐了起來,她竟然又活了。

地方官還想以“逼奸上吊”來羅織罪名,便不斷地用種種語言,對婢女加以暗示,誘供。這位婢女卻向上磕頭,說道:“青天大老爺!我的主人,姬妾成群,個個容貌如仙子,哪會鍾情於我?假如他看上我,我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肯自殺?實際上,因我聽到我父親不知何故,被當地官府杖責而死的消息,心中又悲痛,又氣憤,所以才不想活了,實在沒有別的原因!”地方官聽了沒轍,大失所望而去。

這位富人其他的一些經歷,也往往類此。他鄉裡的人都說:“這人看起來蠢頭蠢腦的,可他為什麼偏有這麼大的福分?真是莫名其妙。”

有一次,偶然有人扶乩召仙,鄉人就以這個疑問,來請教乩仙。那乩仙判語說:“各位的想法全錯了。他之所以有這福分,正因為他是個蠢人。這位富翁,上輩子是個地地道道的鄉巴佬。他淳樸敦厚,絲毫沒有與人計較之心。他悠悠忽忽,從來沒有患得患失之慮。他雖然落落漠漠,但待人平等,心中無愛無憎。他襟懷坦蕩,總是直心直行,無偏無私。有人欺侮他,他不與之爭競。有人欺騙他,他不心生巧詐。有人以惡言誹謗他,他既不心懷嗔恨,也不遷怒於人。有人捏造罪狀故意陷害他,他也不圖報復。一生平平庸庸,老死於茅舍,並沒有什麼功德,獨有那顆淳樸善良的心,卻為神明所讚賞!所以降福於他,使他今生終身幸福。他這輩子所表現出來的愚蠢無知,正說明他與上輩子身形雖異、而稟性猶存,並沒有埋沒了前世的善根。諸位似乎疑心像他這樣碌碌無能的人,不該僥倖得福,那你們就想錯了!”

當時在場的人,信與不信者,各占其半。胡先生(胡牧亭)認為:乩仙這段評語,很是耐人尋味。

(均據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