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德厚者報美 怨大者禍深 (下)

秦山 整理


【正見網2016年07月28日】

來俊臣罪惡滔天 身死族沒“以雪蒼生之憤”

來俊臣是武則天執政時臭名昭著的酷吏。因告密獲得武則天信任,先後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司僕少卿,組織數百名無賴專事告密,又設推事院,大興刑獄,與其黨羽朱南山等撰寫《羅織經》,製造各種殘酷刑具,採取逼供等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枉殺滅族者達數千家。

來俊臣從少年時起就是個詭譎奸詐、反覆無常、兇險邪惡的人。天授年中,東平王李續因罪被殺,來俊臣上書告密,得武后召見,奏言前次上告琅笽王李沖謀反的事,被李續扣壓。武后認為他忠誠,升官直至侍御史,他去審訊案件,多次使武后滿意。武后放縱其慘毒,用以脅制群臣。前後牽連夷滅了一千多族。生平只要有纖微小過,均入獄論死。後來,來俊臣任左台御史中丞,朝內外從此屏息,沒有人相互談話,只以眼睛示意。

來俊臣引薦了侯思止、王弘義、郭弘霸、李仁敬、康日韋、衛遂忠等人,暗中招集無賴之徒上百人,讓他們造謠誣衊公卿,然後秘密告發。每要誣陷一件事,就讓好多地方同時告發,調查校核起來,自然不差。當時稱這種做法為“羅織”。牒左署說:“案子交給來俊臣或侯思止審查,定能查得結果。”武后相信,詔令在麗景門另設推事院,囑來俊臣等專門審案。審訊一百件案件,沒一件不招供的。王弘義曾戲稱麗景門為“例竟門”,意思是入此門的人照例要命盡。來俊臣曾與其黨徒朱南山、萬國俊撰寫《羅織經》一篇,如何布置事狀,如何步步審訊,如何令其招供,條貫支節,綱由始末均列得清清楚楚,只要按照辦理,沒有不成功的。每次大赦令下來,來俊臣一定先把重犯殺了然後宣布詔令。

來俊臣審訊大將軍張虔勖、內侍范雲仙。張虔勖不堪受屈,到大理徐有功處上訴,來俊臣派衛士亂刀砍死。范雲仙自稱曾伺奉先帝,來俊臣命人割掉他的舌頭,兩人均即畢命,以後人人破膽,沒人敢說話。綦連耀、劉思禮等人陰結朝士,圖謀不軌。明堂尉吉頊將此事告訴來俊臣,輾轉牽連,殺了幾十族。事後,來俊臣想獨攬檢舉之功,又羅織吉頊的罪狀。吉頊十分恐慌,求見武后,自陳心跡,才得免禍。來俊臣誣陷司刑史樊戩,以謀反罪判死刑,樊戩之子到朝廷申訴,有司沒有人敢接治這個案子。以致其子當廷剖腹明志。秋官侍郎劉如王睿同情而流淚,來俊臣就上奏說劉如王睿是樊戩的同黨。劉如王睿申訴是因年老有眼疾,所以淚流無法控制。審訊結果論處絞刑。武后赦他不死,流放漢州。

來俊臣知道群臣不敢對自己怎麼樣,於是心裡產生了狂妄的念頭,常常以石勒自比。他準備誣告太子及廬陵王、南北衙通同謀反,好讓他獨攬朝政。衛遂忠告發了他的陰謀。以前,來俊臣多次告發武家人、太平公主及張昌宗等人的過錯,武后都壓下不提。這一次可激怒了武家眾人,共同揭發來俊臣的罪惡。

最後來俊臣被詔令在西市斬首。死時年四十七歲。人人都撫額相慶,說:“今天才能把背貼著床安心睡覺了。”大家爭著去剜他的眼、摘他的肝、剁他的肉以泄憤,一會兒工夫只剩下一副骨頭,又用馬踐踏其骨,屍骸絲毫都沒有留存。家屬籍沒。據《資治通鑑》記載,太后知天下惡之,乃下制數其罪惡,且曰:“宜加赤族之誅,以雪蒼生之憤,可准法籍沒家。”來俊臣被處死後,其酷吏黨徒皆被流放嶺南,延續14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才告結束。

來俊臣害人之時是如此兇狠殘忍,其實是自掘墳墓,每做一惡,距離他的滅亡之日就又進一步,越加殘酷迫害他人,就可預見他的下場會更加慘烈。“陽間三世,傷天害理皆由你;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善報、惡報,速報,遲報,豈曰無報?”來俊臣幾乎集萬惡於一身,他及其同黨捏造事實、告密污衊異己,酷刑逼供、殘忍迫害他人,殺人如麻,令人髮指,真可謂烏雲壓頂,黑霧蔽日,滿城恐怖,氣焰囂張,真是罪大惡極;然而,黑雲無法永遠遮蔽太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惡人怕天不怕,皇天必懲噁心人”,“多行不義必自斃”,來俊臣以其悲慘結局警示世人,為惡者必敗、必遭惡報。

結語

以德立身,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不斷的修養自身,保持善念,守住良知,這樣的成功才會持久。不逾越道德的底線,常懷善心,與人和善相處,努力耕耘,這樣的果實才會甘甜。耍心術、弄權使詐去傷害他人,去掙得所謂的名譽地位,只會為慾望迷失心智,最終失去自我,為慾望所奴役,害人終害己。《菜根譚》有言,“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雖然做好事不一定能立即看到什麼好處,但是好事的益處就像掩在草裡面的冬瓜一樣,於不知不覺中長大;做了壞事也許不會立即看出對自己的損害,但它就像春天庭院中的積雪一樣,暗地裡必然消融。明曉善惡有報的天理,守住道義良知,播種善的種子,這樣才會擁有美好的人生,也為自己開創美好的未來。

文獻參考及出處

1. 脫脫、阿魯圖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元
2.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南宋
3.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四·酷吏》,北宋
4.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北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