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逸事:六根清淨(數文)

鄭重


【正見網2016年08月25日】

畫諷知府

紹興新任知府胡大人,上任第三天,大發請帖,邀請全城富紳、名流赴宴。一則有利於今後立足;二則還可撈到大筆財禮。

徐文長知道這位知府胡大人,是嚴嵩的心腹,善於捧上壓下,搜刮錢財。開賀這天,徐文長也大模大樣地進府去。知府大人知他是有名的書畫家,就請他作一幅祝酒行樂之圖。徐文長說聲:“獻醜!獻醜!”

嗖嗖幾筆,畫了一僧(和尚)一道(道士),畢恭畢敬地站在一起。又在畫卷上角題了“僧在有道”四字。賀客們心裡明白:“僧在有道”,即“生財有道”,是暗藏諷刺知府胡大人發帖開賀,搜刮錢財之意。

只有那知府胡大人,還蒙在鼓裡,他假充斯文地連聲贊徐文長的書法和繪畫是“上乘之作!”“哈哈,上乘之作!”

吳偉潑墨

明代畫家吳偉,筆墨豪放淋漓。氣勢雄厚,善於使用“潑墨法”。一天,他到朋友家吃酒,醉後忽然拿起吃過的蓮蓬蘸上墨,在一張紙上亂印,大家莫名其妙。等一會兒,他又拿筆在紙上補畫了一陣,再一看,原來成了一幅很精彩的“捕蟹圖”。

後來,明憲宗朱見深,召他去北京做御用畫家。有一次,讓他在“仁智殿”繪畫。他喝得酩酊大醉,在皇帝面前剛一跪下,就把硯台弄翻,墨汁灑了一地,吳偉隨手抹著墨汁,在紙上塗抹一番,塗完一看,竟是一幅絕妙的“松風圖”。

朱見深看後,不盡讚嘆道:“真是仙人之筆啊!”

屈約善學

明代畫家屈約,曾向夏太常學作畫。夏太常最不喜歡當著別人的面,即席揮毫(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作畫的具體過程)。

於是,屈約就在牆上預先掛著一張白紙,請夏太常老師喝酒。夏太常喝醉以後,忘乎所以,乘著酒興,便縱意潑墨,畫風雨竹數竿,然後,醉醺醺地回去了。

幾天以後,夏太常又到屈約家,看見牆上掛的那幅風雨竹,知是自己喝醉時沒畫完,就又增添了幾筆竹葉,畫面上頓覺雨驟風旋,竹情倍增。屈約看清楚夏太常老師繪畫的全過程,勤學苦練,得其精髓。

屈約暗想:“我若畫竹,難以超過老師。應當以老師繪畫之法,另闢路徑,去畫別的對像,才是上策!”於是,屈約棄畫竹,而畫松。倍加努力,取得了成功。並且永遠敬奉夏太常,禮師不忘。

六根清淨

鎮江某個廟宇的方丈和尚,精通佛學,酷愛書畫,特別欣賞當時“揚州八怪”的作品。方丈和尚只買得八怪中的六家之畫,只因未獲“鄭、李”
兩家的作品,總感到美中不足。

鄭板橋從濰縣棄官後,寄居揚州。一日到鎮江遊覽,來到廟門前。方丈知他就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便向他求畫。但匆忙之間,只找來紙、墨、硯三寶,一時未找到筆。有個機靈的小和尚,拿來一個用舊了的洗鍋刷子。鄭板橋當即接過刷子,一揮而就。只見紙上留下六根竹竿,粗細濃淡相間,方丈全神貫注地品味畫幅,那六根竹竿,上無枝葉,下無根須,空空蕩蕩。

方丈疑慮起來:“此畫妙在何處?”轉身一看,鄭板橋早已離去,十分懊惱。

這時,恰巧“揚州八怪”之一的李復堂先生到,直視桌上的畫幅,只見上面六根竹竿,就像真的一般,於是連忙招喚左右拿筆,題上了“六根清淨”四字。方丈一下子領會了此畫的含義:原來“六根清淨”是佛家修煉的要求。方丈甚為鄭板橋替他提供教戒弟子的教材而高興,又為鄭畫李題,珠聯璧合,補足了“揚州八怪”的陳列品,使畫室增輝,而欣喜無限。

反治其奸

清朝乾隆年間,一次,龐振坤和一位賣字畫的朋友,同去漢口,那朋友賣字畫時,漢口的水陸提督,把幾張好的選走,卻只給了幾個銅板。這明顯是虧了本!朋友氣極了。

龐振坤就叫朋友,畫幾幅月夜圖。用煙子薰了薰,象幾幅古董畫。他行住到提督府附近客棧裡,隨著月亮的變化,掛各種月夜圖。叫人看了,以為這圖,會隨月亮變化。

提督聽說這是一張寶畫,就死纏活纏地要買。經過幾番討價還價,那提督咬咬牙,出一千兩銀子買下了。

待發覺上當時,龐振坤和朋友,早就搬走,失蹤了。這叫反治其奸!狡猾的提督,先占便宜後上當,自知理虧,只得作罷。

李公畫風

清代著名畫家李方膺,一次去朋友家作客。有人說:“世界上什麼都好畫,就是虛無縹緲的風,畫不出來。”李方膺說:“能畫!”

於是揮筆畫“風”:畫面上出現一簇茂密堅韌的竹子,它們很有力地向一邊傾斜著。讓人感覺到,有一股強勁的風,正呼嘯而過,讓人似乎還聽到竹葉磨擦的“沙沙”聲呢。在這幅《風竹圖》上,李方膺還題詩云:

畫史從來不畫風,
我於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
滿耳叮咚萬玉空。

魯班制鋸

有一次,魯班做了一隻木鳥,竟能撲楞楞飛上半空,他高興地向墨翟(墨子)誇耀。墨翟說:“你造這東西,不如我造的車輪外頭的軸銷。我用三寸木頭,削成軸銷,可以使車子載運五十石重的東西。告訴你:製造出來的東西,有利於人民,才算巧;無利於人民的,只能叫做拙。”

魯班聽後,很受教益。一天,魯班上山用斧伐樹,手被野草葉子割破了。仔細一看,這草葉長長的,邊緣上有許多鋒利的小齒。他深受啟發,便在鐵片上做出許多小齒,發明了鋸子。

墨翟看了鋸子,說:“此物利民,可謂巧矣。”魯班大悅!

尋蟻取水

春秋時,齊軍打敗山戎國後,返師。這時,遼西和河北東北部,氣候乾燥,部隊好長時間,找不到水喝,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有個謀士名叫濕朋,仔細觀察了周圍環境後說:“螞蟻在冬天于山坡的向陽面上,掘窟而居,夏天又到山坡的陰面構築巢穴。雖然遷移,卻從沒看到有被渴死的現象。這說明蟻穴雖不太深,但附近可能有水源供它們飲用。”將士們紛紛尋找蟻穴,並就近掘井取水,終於找到水源。

(均據《淵鑒內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