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面的窩瓜是怎麼種出來的?

大法弟子


【正見網2016年09月28日】

我們經常在市場上看到有賣窩瓜的,等買回來做熟之後,卻覺得口感不好,即便是很面,但卻沒有太多香甜的味道。

因為按照流行的種植方法,一般都是化肥催出來的。而我小時候我母親種的窩瓜卻同時兼有香、甜、面的特點。一直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很多顧客都慕名而來;以致很多當地的村民都向我家取經,想知道這種窩瓜是怎樣種出來的。其實我家種植的蔬菜有很多類,論營養、口感和產量都是一流的,這裡只拿窩瓜來舉例說明。

事情已經過去二十五年左右,也應該把這些“秘密”說出來了。

我母親因為想更好的種地而看了很多很多關於種田、種蔬菜的書。再加上母親對於自然生態的循環方面掌握的很好。怎麼能保證蔬菜的質量和營養,又能保持土壤的自然循環,這就是一個很嚴肅的課題。

眾所周知,化肥的過多施用會讓土壤板結,營養成分缺失,而且種出來的蔬菜和糧食營養成分銳減,這是不爭的事實。

看到這一情況,我母親從改良土壤入手。在冬季,父親就撿了很多的豬狗糞,春天發酵之後,撒在土壤裡,讓土壤增肥。在種窩瓜的時候,加點貝殼粉(魚粉、骨粉)等含鈣高的有機質,再適量加上一點爐灰(裡面含磷)。這樣窩瓜的秧苗在長的過程中會長的茁壯,抗風吹,抗病。其實植物的生長,也如同我們人類的小孩子一樣,營養要全面。而目前常用的人工施用化肥的方式給植物補充養分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等到秧苗長出來不久之後,在其根部少量的點滴一些豆油或含油脂豐富的人工榨油餘下的渣滓(俗稱:油絞),這樣窩瓜結出來的果實才會沁著香氣。當窩瓜開始伸蔓子的時候,會生出鬚根,讓這些鬚根扎在土壤裡,最好這裡預先用紙筒放進一些濕土,在土裡面放入用玉米面兌水經過發酵之後的混合成的水漿狀的溶液,不用太多,適量就行。然後往鬚根露出地面的部分培濕土,這樣鬚根就能吸收到玉米面發酵後溶液產生的營養了。這樣做是為了讓窩瓜產生自然的甜味。

而且因為窩瓜是爬蔓生長,那麼就需要在種植的時候預留出空地,在這些空地上種植一些香菜,因為香菜的香味也能對窩瓜的果實起到增加香味的作用,也能充分利用了土地。在空地上千萬不能種其它味道的作物。甚至連角瓜都不能挨著種,因為科目相近,容易“竄花”,導致窩瓜不面,口感不好。

這樣種植出來的窩瓜品相好,口味好,營養好,病蟲害也少。窩瓜秧能一直長到上凍,直到被凍死為止。而不像其他施用化肥的,秧苗入秋之後不久就得病死了。

所以是凡吃過我家的窩瓜的人,都會成為常客的。經濟效益也就十分的可觀。

後來省蔬菜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知道此事,特意來我家找到我母親探討此事,並對我母親的這種做法作了充分的肯定。

寫此文的目地就是說,其實大自然中自有其內在循環的一套機制和法則。只要我們遵從其機制和法則,並善用這些,都會給自己和自然帶來無窮收益的。如果為了貪慾無視這些法則,那大自然就會給與懲罰,受苦的當然是我們自己。現在農業發展現狀和全民工業化造成的污染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再不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規律,那後果就會讓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們埋單。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