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清韻:中秋節吟古詩 帶孩子走近神話傳說

晨思


【正見網2016年09月30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的夜晚,皓月當空,月色皎潔,當清輝灑向人間,我們和家人團聚、一起賞月吃月餅時,那一輪明月總會勾起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更讓無數的詩人們遐思翩翩,寫下許多詠月抒懷的名篇佳作,今天,我們就和老師一同走進詩人們的月光世界!

這是中秋節來臨前夕的一節古詩詞吟唱課。伴著鋼琴曲《靜夜思》的旋律,講台上的我打開“中秋賞月”的幻燈片,動情的講述。

接下來,我問大家,“有誰能說說,我們都曾經唱過哪些思鄉或賞月的古詩?”

“靜夜思!”“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吹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我和孩子們用歌聲和肢體動作講述詩中蘊藏的神話傳說。

“誰來說說,中秋節為甚麼我們要吃月餅呢?”我問大家。

“因為要紀念嫦娥!”幾個孩子童音清亮、爽朗的答道。

“我們都已經看過了‘嫦娥奔月’的舞劇,當后羿射下毒日,嫦娥喝了仙藥、奔月成仙后,后羿十分思念他的妻子,便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糕餅、水果,遙祭在月宮中的嫦娥。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由於嫦娥奔月成仙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日晚上,於是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后羿和鄉親們就會在月下擺水果祭月,表達他們對嫦娥的思念,此後,世代相傳,從此我們就有了中秋賞月、祭月的傳統和習俗。人們把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

接著,我又將《古朗月行》中蘊涵的傳說“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向他們娓娓道來:

傳說有三位神仙,化身為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和兔子乞求食物,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濟老人,但是只有兔子沒有,後來兔子告訴老人:“你們吃我吧。”說完就往烈火中跳了進去,神仙們大受感動,於是將兔子送到了廣寒宮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在那裡搗制長生不老藥。善良無私的小兔子幫助了老人也成就了自己,真是善心有善報啊!

還有吳剛伐桂的故事,吳剛是漢朝人,他原本是凡間一位樵夫,但是他不喜歡當樵夫,於是就請白髮神仙教他仙術,可是他學了很久都沒有學成,因為他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神仙很生氣,就把他留在月宮,並說:“如果你能砍倒桂樹,你就可以獲得仙術!”可是,吳剛每次砍完一段時間,桂樹便會自動癒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他不斷地砍下桂樹,桂樹不斷的癒合。

我們可不要向吳剛那樣不懂得刻苦學習,最後受到徒勞無功的懲罰喲!

故事講完了,原本活躍的課堂頓時靜了下來。孩子們似乎仍沉浸在神話傳說中,神遊於月宮之上。

“我們打開書找一找,有沒有哪位同學還找到了詠月的古詩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佳涵聲情並茂的朗誦了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依菲輕聲為大家吟誦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裡館》)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深沉、悠揚的《靜夜思》在教室中緩緩流淌,我和學生們一同吟誦著一首又一首賞月、詠月的古詩詞。

“今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我們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時,千萬別忘了和他們來分享這些中秋詠月的古詩、歌曲和故事,為他們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和祝福!因為,傳統佳節展示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敬天重道的精神信仰與境界,賦予我們的,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傳統文化中蘊藏的無窮智慧……”我看著這些童真的孩子,語重心長的對他們說。

我想,今天的課堂上,他們未必能夠完全讀懂每首詩詞背后豐富、深層的內涵,但隨著年歲、閱歷的增長,總有一天,這些古典詩詞和神話傳說會在他們的體內一點點發酵,成為文化與人格的積澱,溫潤小小少年未來的漫漫人生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