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君王應思百姓災難之源(四文)

齊整升


【正見網2016年11月27日】

一、“人應往上比,可以增德行”

南暇子去拜訪程太子,程太子燒了鯢魚請他吃,南暇子說:“我聽說君子是不吃鯢魚的。”

程太子說:“那是人家君子的事,與你何干?”

南暇子說:“我聽說:人往上比,則德行就不斷增加;往下比,則行為就日趨低下。我當然不敢說我是君子,但我是真的有志要學習當個君子。”

(附言)
有人認為:故事裡這種君子不吃的鯢魚,就是稀有的動物“娃娃魚”。它的叫聲似嬰兒,故而君子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二、好官吏的標準!

鄭國的一個老百姓,在寒冬裡涉水渡河,上了岸,發現腳都凍壞了,無法走路。剛好,當時鄭國的國相景差(人名)從這裡路過,便用副車來載他,並且用自己的衣服,為他蓋腳取暖。

這件事傳到晉國的一位君子叔向那裡,叔向聽了笑起來,說:“我聽說:一個好的官吏,上任三個月,境內的溝渠,就可以修整好。十個月後,橋樑便全部可以完工了。這樣的話,牛馬過河,都不會沾濕腳,更何況是人呢!”

(附言)
叔向和吳國的季札,同是春秋期間的眼光銳利的人物。叔向對當時的政局和國際大事的評論,一針見血。讀春秋的歷史時,可稍加留意。

三、君王應思百姓災難之源

田子方和魏文侯談話時,看見魏文侯身邊有兩個小孩。便問道:“這是您的愛子嗎?”

魏文侯回答說:“不是,這兩個小孩的父親,戰死在疆場。我覺得很可憐,就把他們留在身邊撫養。”

田子方說:“您若真的這麼同情這兩個小孩,是不是應該想到他的父親是為什麼會死的?到底是誰讓他們戰死的?”

魏文侯聽了,內心很慚愧。從此以後,就不再出兵征戰了。

四、閭丘先生的願望

齊宣王到社山去打獵,當地的父老共十三人,前來請安,齊宣王賜他們免繳田租。眾人拜謝。惟獨閭丘先生,直挺挺的站在那裡不動。

齊宣王以為他嫌賞賜太少,便又命免除徭役。眾人再拜謝。又只有閭丘先生,不肯跟著拜謝。

齊宣王覺得很奇怪,問道:“先生不拜謝,是不是因為我哪裡做錯了呢?”

閭丘先生回答說:“我希望您能讓我長壽;讓我富裕;讓我尊貴。”

齊宣王說:“人壽由天註定,不是我能給的,我無法讓先生長壽;倉庫雖然豐富,但那是國家防範災害用的。我無法讓先生富裕;而朝中大官沒空缺,小官嘛也談不上什麼尊貴。因此,我實在也無法讓先生尊貴。”

閭丘先生說:“這些不是我敢奢求的。我希望的是:您能選用有德性的君子為官,執法公允,這樣我就能活得更久;朝廷在使用民力時,能考慮春夏秋冬四季的忙閒不同,使農作不失時,這樣我就會更富有了;如果又能頒布法令,讓國中年少的敬重年長的,年長的敬重年老的,對我這把年紀的人而言,自然就尊貴起來了。至於免除田租、徭役,只會讓國庫空虛,公家的事務找不到人差使。這些,本來就不是我敢奢望的。”

(附言)

這是戰國初年的故事。 齊宣王不僅對外有武功,他在位時,曾召來當時的知名之士如鄒衍、淳子髡、田駢、慎到等,還包括大名鼎鼎的孟子。這個時期,是齊國文化的高峰。這則故事很高雅,尤其是閭丘先生的最後這段話,沒有花梢,也沒有神秘意味,簡易得似乎伸手可及。這種平實中的睿智,是中國神傳文化大苑中的精華。

(均據西漢劉向《說苑》)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