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2年08月22日】
印度,這個南亞的大國,對我來說曾經帶著點神秘色彩。兒時觀看的電影《流浪者》、《大蓬車》讓我對它產生了這樣一個印象: 那裡的男男女女都能歌善舞。那一身漂亮的沙麗不知道是怎麼穿上去的,至於歷史書中學到的印度輝煌的古代文明,卓越的科學成就,還有豐富的物產,近代的殖民統治,似乎十分遙遠。沒有想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居然把我帶到了印度!
印度太熱了?
可能是基於少年時代的印象吧,我不知道為什麼認定了印度的大城市都是終年炎熱,而出發前一個朋友也提醒我要多帶幾條手帕擦汗。於是,我精選了絲薄的夏天的衣裙,和好友阿榮向這個東方古國飛去。在飛機上,我看到同機回印度的當地人都穿著毛衣,厚外套,甚至棉襖! 我暗叫不妙,悔已晚矣! 這時才打開印度旅行手冊,原來,印度只有幾個城市是酷熱的,而其它許多地區在一年中都有涼爽的時段。而我的目的地當天的最低溫只有攝氏19度! 因為我的粗心,導致我和阿榮每天早晚常常凍得瑟瑟發抖。有一天晚上,我們又冷又餓,疲憊地走進一家中餐館,印度侍者熱情地送上菜單,我們毫不猶豫地叫了兩杯中國茶。手捧冒著熱氣的香片,環顧餐廳四周,牆上掛著中國大摺扇,錄音機裡放送著中國輕音樂,從紙套裡輕輕抽出美麗的筷子,我們真有幾分感動。好溫暖呀!
矽谷班加羅
雖然以前沒到過印度,可是卻經常聽說新德裡、馬德拉斯、孟買這些城市的名字。然而,這一次我卻來到了南部的班加羅市。它是印度的科技中心,技術人才集中,不少著名外國電腦公司也在這裡開設工廠或分部,因此它被比作印度的「矽谷」。 班加羅的自然環境比較優越,氣候怡人,市郊有多處文化遺蹟,市中心有兩個大公園,其中之一的葛邦公園裡有一所公共圖書館。最著名的商業街是M.G.路,以聖雄甘地命名,街道兩旁有著名的商店,售賣手工藝品,服裝和各類英語書籍,印度第一大英文報《印度時報》的地方版《班加羅時報》出版社也座落在這條街上。雖然整個城市並不發達,但是從城市布局和管理來看,班加羅有著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再來一個「查芭蒂」
幾天的旅行下來,我和阿榮結識了好幾位印度朋友。齊卡是一個富裕家庭的主婦,羅裡斯是我們的計程車司機,還有留我們住宿的老夫婦。他們都非常熱情好客,為我們導遊,介紹印度的風俗習慣,還天天做出可口的地道印度菜招待我們。在班加羅,大多家庭都有喝下午茶的習慣,不知是不是受了英國的影響。每天,他們煮出特製的印度奶茶,再為我們送上各式餅乾。印度家庭方式是男主外,女主內。在家用餐時,完全由女主人來服侍丈夫和客人,一盤盤,端上端下。印度婦女很能幹,許多人都自己做奶酪、黃油、餅乾和甜點。 印度人吃飯不用刀叉,不用筷子,而是用手。無論是飯、餅,還是菜或甜點一律用右手抓起,送入口中。為了真切地體驗印度文化,有一天,我和阿榮也大膽地放下刀叉,試著用右手吃飯。很快地,我就掌握了要領,用右手從一張大餅上撕下一小塊,蘸上點土豆蕃茄湯,還挺香的。老夫婦在旁邊看著非常高興,他們說我很有點印度人的模樣了。老媽媽做的印度餅非常好吃,有點象中國的發麵餅,印地語叫「查芭蒂」。她看我吃得起勁,特點去廚房為我多做幾個。我跟到廚房看她做餅。只見她利索地和面,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在小平鍋旁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爐子,燃著藍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卻沒有鍋。我看著它正在納悶呢,只見平鍋中的餅快熟了,有點脹起來,這時,老媽媽用手把它拎起來,一下子扔到旁邊那個爐子的火中去了。我看得目瞪口呆,還沒見過這麼做餅的呢。說也
怪,那張餅被火一烘膨脹起來,好像懸在火焰上一樣,很奇妙。很快地,老媽媽把它取出,放入盤中,嗬,香噴噴的,前後不過三分鐘。我當然抵不住剛出爐的 「查芭蒂」的誘惑。
點頭不算搖頭算
在印度,最讓我們感到有意思的文化差異不是手抓飯,也不是多樣的衣裙,而是特有的搖頭現象。原來,印度文化中沒有點頭這個表達同意的動作。他們用搖頭表示否定,方法和我們相同,就是把頭向左右兩側擺動。但是他們表示同意也用搖頭法,不過角度不同,好像掛鐘的鐘擺一樣,有一個弧線。這可有點令人迷惑了。剛開始,我們真不習慣,因為問別人問題時不懂得他們到底在說「好」還是「不好」。看著印度朋友笑著對我們搖頭,我就笑著點頭。在一旁的阿榮因為不會英語經常著急地問我: 「怎麼樣? 他們同意了嗎? 行不行?」我無奈地說:「他們總是搖頭,我也不知道!」
語言大國
印度是世界上著名的擁有多種不同語言的國家。據統計,印度境內使用的不同語言(發音和文字都不相同)多達幾十甚至上百種。印度全國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而下屬各個邦還有各自的官方語言。 比如: 班加羅的官方語言是卡納達。在學校,學生一般都要學習印地語和英語,而在家裡人們更常使用自己的母語,也就是家鄉方言。以我的印度朋友齊卡為例,她和丈夫的母語不同,兩人用英語或印地語交流,她和娘家人說母語,和其他說不同方言的朋友說英語,如果朋友英語不好,就說印地語。而他們也會基本的卡納達語。看到他們高超的語言轉換能力,我真是自愧不如!
我穿上了沙麗!
在我臨走的前一天,幾個印度女朋友湊在一起商量著什麼,然後她們告訴我,要讓我試穿她們的傳統服裝: 沙麗。這可真是一份驚喜。印度女子十分重視這個傳統的服飾,有些已婚女子專門去參加製作沙麗的俱樂部。 在兩個朋友的幫助下,我和阿榮搖身變成了印度女子。通過這次試穿,才解開了我心中的沙麗之迷: 原來沙麗的小上衣在胸前開扣,穿好後被斜披過來的披肩巧妙地蓋住;而沙麗下邊的裙子裡面還要穿薄襯褲,裙子要一層層地用別針別住,折出好看的花邊。最後,熱情的朋友們為我戴上印度金飾,我對著鏡頭開心地一笑,留下這張 「沙麗」倩影。
這次旅行讓我看到了真實的印度: 傳統的服飾,樸實的話語和誠摯的微笑。這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國家。 這是一片等待希望的土地。聰慧善良的人民保持著祖先的文化和習俗,他們每天清晨都向神祈禱,帶著神的祝福離開神廟。他們生活得滿足。在這裡,我體會到了更多的信任和淳樸。帶著新朋友的友誼,我離開了班加羅。印度,不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