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地球由宇宙各處的物體聚集而成

【正見新聞網2010年01月29日】

據美國之音2010年1月18日報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天體物理館館長莫迪凱.馬克.麥克洛(Mordecai-Mark Mac Low)在第215屆的美國天文協會會議上,以軌道遷徙(Orbital Migration)的理論,說明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原本並不是在宇宙中的這個位置上。

麥克洛博士於會後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解釋了他的理論基礎。他說:“行星是在恆星周圍的氣體盤(Gas Disk)當中形成的。行星可以利用它們本身的引力,來拉扯氣體盤,讓某些區域的密度高過其他區域。密度高的地區會反過來拉扯行星,向氣體盤外頭拉扯,或向內拉扯,都有可能,軌道因此可能變大或變小,這就叫做遷徙。古典行星遷徙理論顯示,移動的行星可能會直接遷移到母星之中。”

地球組成物來自他方

麥克洛博士接著說明,為什麼他認為地球原本並不在目前的位置。他說:“地球是由小的行星物體組成的,是月球般大小、火星般大小的物體,撞擊在一起組成的。我們並不知道那些小的組成物體原本在哪裡,但有人設計過模型來追蹤這些行星的軌道,並且觀察它們互相撞擊。而那些模型都得出一致的結論,就是3到5個行星,在類似現在太陽系的軌道上行進。”

這些原本不知來自何方的小物體,就是地球的原始組成物。但根據古典行星遷徙理論,這些物體最終會落入太陽當中。

麥克洛博士對這個理論提出質疑。他說:“如果所有組成早期太陽系的行星都落入太陽的話,就不可能形成任何行星,地球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理論上來說,無法解釋我們的地球,或其它大型行星為何存在,因為我們太陽系當中的行星是不可能形成的。這顯然牴觸了我們實際觀察的結論,所以這理論需要被改善。”

經過研究之後,麥克洛博士解決了遷徙理論當中的漏洞。他對美國之音說明他的新理論:“和我的研究夥伴希米昂帕帝庫伯(Sijme-Jan Paardekooper)一起,我們放寬了這假設,並做了更仔細的計算,發現取決於氣體盤當中確切的溫度,行星遷徙是可能向內,也可能向外的。若像我們一樣,觀察一個實際的氣體盤,對於有行星存在的、向內和向外遷徙區域的溫度結構進行研究,就可以解釋物體如何能夠存留下來,進而組成地球。當氣體盤消散之後,許多小行星剩下來,繞著太陽運轉,然後它們經過了幾億年來組成地球。”

來自宇宙各處的物體聚集一起,經歷了幾億年的光陰,才組成了地球。未來地球是否還會遷徙到其它地方呢?幾百萬年之後的事情,或許現在也不必太操心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