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3年03月28日】
《本草綱目》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叫杜仲的人,經常服食一種木本植物,後來得道成仙而去。後人用這種樹來治病,效果很好,人們遂把這種植物喚為「思仙」、「思仲」,後來乾脆以他的姓名「杜仲」來稱呼這味藥。杜仲主要取樹皮入藥,它的皮剝後又生,每年都可剝,取之不盡。
杜仲用於治病,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該書中說,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強志,久服輕身耐老」,被《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本草匯言》曰:「凡下焦之慮,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痛,非杜仲不除……誠為要劑。」《本草綱目》亦云:「杜仲,潤肝燥,補肝虛。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故能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杜仲主治腰膝痛……除陰下養濕,小便餘瀝。」《游官紀聞》一書中記載「饒之城中有宋子善平,病腎虛腰痛,沙隨先去以其尊人所傳宋誼處方,用杜仲酒浸透,炙干碎為末,無酒調下,如方制之,三服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