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1年12月04日】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2日報導,新行星總是不斷地被發現。比如以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為首的一個天文學家團隊最近就發現了18顆行星。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助理教授約翰·詹森說:“除了‘克卜勒’號宇宙飛船發現的行星之外,這是一次性宣布在質量大於太陽的恆星周圍發現行星數量最多的一回。”以詹森為第一作者的研究團隊報告已經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
增刊12月號上。“克卜勒”號宇宙飛船是一個太空望遠鏡,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1200多顆可能存在的行星,不過其中大部分尚未得到確認。
據詹森說,這次新發現意味著圍繞大質量恆星旋轉的已知行星的數量增加了50%,為了解行星以及太陽系的形成提供了一批極具價值的行星系。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還將進一步證實行星是由“種子顆粒(seed particles)”聚集新生恆星“星周盤”中的氣體和塵埃而成的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小顆粒會逐漸聚在一起,最終像滾雪球一樣形成行星。如果真實過程確是如此的話,那麼所產生的行星系的特性,比如行星的數量和大小或軌道形狀等,就取決於它們所環繞的恆星的質量。比如,恆星的質量越大,意味著星周盤就越大,也就意味著會有更多物質形成數量更多的巨行星。
另一種理論認為,構成星周盤的大量氣體和塵埃會自動結合成為高密度的巨大塊狀物,而這些塊狀物後來演變成了行星。但根據這一理論,恆星的質量不會影響所形成的行星的類型。
到目前為止,隨著已知行星的數量增加,天文學家逐漸發現,恆星質量在決定巨行星的數量方面似乎的確很重要。最新發現的這些行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規律,因此也就與第一種理論相一致,即行星是由“種子顆粒”形成的。
這批新行星還有另一個有趣的特點:它們的軌道基本上都是圓形的,而環繞類日恆星的行星軌道則從圓形到橢圓形都有。詹森表示目前正在努力尋找箇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