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亞洲必須正視氣候災害

【正見新聞網2011年12月08日】

據路透社12月8日報導,“亞洲城市正面臨海平面上升和嚴重乾旱的氣候威脅,政府必須提出整體的都市計劃來解決水源供應、水災、運輸和廢棄物等的問題。”亞洲開發銀行一名氣候變遷專家WooChong Um如此表示。

Um是亞洲開發銀行區域永續發展部門的副總經理,他說,“很明顯地可以發現到暴風雨和颱風強度變得越來越大,且發生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他認為短期內可透過改善排水系統和衛生設備,降低像泰國曼谷這次嚴重水患所帶來的威脅,並執行廢棄物管理計劃,提升垃圾回收的效率並降低塑膠的使用量。

Um以2009年的凱薩娜(Ketsana)颱風舉例說,該次颱風造成4/5的馬尼拉水災,750人傷亡,公共及私人財產總共損失約十億美金。“這現象不是發生在單一地方,而是各個地方”;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在什麼地方,“所以這是一個警示,讓所有國家採取必要措施嚴陣以待。”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資料顯示,2010年亞太地區已有超過3000萬人因環境災害而被迫離開家園。而亞太地區有402多億的人口。

自2005到2010年,全世界各地發生的天然災害就有34%發生在亞太地區內,並且占全世界受自然災害人口達9成,受自然災害死亡人口有32%,而該地區的經濟損失則占全世界33%。

Um說到,“私人企業單位要求政府解決天然災害所帶來的風險,將加速氣候相關的基礎建設發展。曼谷水患實際地呈現了自然災害對產業價值鏈的破壞,如果私人企業單位可以把投資者卻步的限制因素清楚地表達,如果可以由產業自己發聲傳達,那麼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亞洲開發銀行另一名科學家David McCauley則表示,“如果可以藉由政府及民間合作執行,氣候相關的基礎建設會更加成功。就基礎建設而言,處理這些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需要與民間單位有更緊密的合作。”

McCauley說到:“這樣進行的決策比起政府單位自行處理要來得更好,而且我不認為以前政府對氣候威脅有過適當的決策動機或管理。”

自7月底發生的泰國水患已奪走562條人命,淹毀曼谷北部工業區約900間工廠,破壞了像是Toyota、Soncy和Lenovo等國際企業的生產供應鏈。

“曼谷因超抽地下水而有地層下陷的問題,而雅加達的情況更為嚴重。當水淹沒且海平面上升的同時,地層正逐漸下沉。”McCauley說道。

Um表示亞洲開發銀行正於菲律賓、越南和印尼政府共同進行國家風險評估,評斷氣候和災害的威脅、重建所需的成本以及財務協助方案,像是巨災債劵。

“亞洲國家必須預測它們的人口成長,並判斷所需的基礎建設,避免人口眾多的城市過負荷,並且降低氣候變遷風險。在2020年以前,全世界25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將會有一半是在亞洲地區,其中大部分都位於沿海地區。”Um繼續說到。“政府應優先處理鄉村地區和二級城市的發展,以減少人口移往都市中心,並且降低像水災等災害的風險。”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