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本性是自私的還是利他的?

─瑞士心理學家質疑經濟學基本原理
正源


【正見網2003年04月09日】

2003年3月13日的《自然》雜誌發表了瑞士蘇黎士大學兩位心理學家的研究論文及相應的新聞綜述,提出了對當今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基本假設的質疑。

現代社會學和經濟學推崇「理性假設」(Rationality hypothesis)。這一假設認為人們的行為根本上講是唯私的,唯利是圖。「理性假設」被應用於對策論(Game theory)中,並建立了相應的「單方完美」(Subgame perfection)的假說。「單方完美」的假說認為遊戲(Game)進行到某一階段時,參與遊戲的單方都是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為行動準則的。具體表現就是:如果涉及到自身利益,遊戲參與一方不會輕易去報復或獎勵另一方。除非會給一方帶來好處,否則他永遠不會去幫助另一方;如果對自己損害太大,他也不會去報復另一方。

這一假說貫穿在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合作活動(Coorperation)為主的社會經濟活動中。這一假說認為,人們只是因為經濟上的獎勵或處罰才會合作的,而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唯私的。但是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是遵守君子協議,法院很少參與並強迫協議者執行口頭許諾。只是到了現代,書面協議和法院的參與才越來越普及。

瑞士蘇黎士大學的費爾(Fehr)和羅懇巴赫(Rockenbach)做了一系列的心理學實驗。他們邀請了200名大學生參加他們設計的一種遊戲。遊戲雙方是投資者(Investor)和受託人(Trustee)。遊戲開始時,兩方都有相等數量的資產。投資者決定給受託人一定數額的資金,並要求受託人給予相應的回報;而受託人則可決定給投資者多少回報。如果投資者認為回報太少,有權對受託者進行處罰。實驗結果表明,當受託人受到處罰時,他給投資者的回報最少,當投資者可以處罰受託者卻放棄處罰時,受託者回報得最多。一般情況下,投資者給予得越多,受託者回報得越多。

《自然》雜誌發表的這篇科研論文表明,如果獎勵或懲罰是出於自私或貪婪,就會打擊甚至完全摧毀人們的利他行為(Altruism),更約束不了人;如果獎勵或懲罰是出於公平和正義,則會加強人們的合作精神。

這一結論強烈地質疑了當今社會學和經濟學中流行的「唯私主義」,用現代西方行為心理科學的方法證明了人性中無私的一面以及無私對人類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Nature (2003) 422:125-126.
2. Nature (2003) 422:137-140.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