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國梅花文化

【正見新聞網2012年08月14日】

梅是中國特產,原產於滇西北、川西南和藏東一帶。6000年前即已經分布於長江以南地區。3000年前即引種栽培。公元前2世紀引種到朝鮮,8世紀引進到日本。19世紀初傳到歐、美、澳大利亞。

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漢中山谷”,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說:“古梅多著名於吳下、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老乾。”該書註解中說,四川大渡河上游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帶有野梅生長。廣東、廣西和江西交界的大庾嶺,古代就產梅。羅浮山歷來以產梅花著稱於世,因此“羅浮”後來成了梅花的別名。

梅樹壽命很長,可以活千年以上。現在中國的古梅除了杭州的“唐梅”和“宋梅”之外,最早的古梅當推湖北黃梅縣“江心古寺”遺址處的“晉梅”(1700多歲)。它的樹幹已成灰黑色,每年大寒開花,花開滿樹,整個花期長達冬春兩季。

中國植梅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早先人們用梅子調味,相當於今天的醋。1975年,河南安陽出土一顆距今3200年的梅核。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脯梅”有215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證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就已盛行。但那時梅子主要作為食用和饋贈、祭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詠梅之風日盛,“梅始以花聞天下”。

唐朝時杭州孤山的梅花就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詩:“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裡麗如妝。”名臣宋環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有感,作《梅花賦》,有“相彼百花,誰敢爭春?!鶯語云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令天下,貴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杜甫有《江梅》詩,李白有《送友人游梅湖》,柳宗元有《早梅》,韓愈、李商隱、杜牧等詩人均有詠梅詩。

從隋唐到宋元時期,梅花的栽培達到鼎盛,技藝不斷提高,梅花品種日漸增多。除了詩詞、歌賦之外,關於梅花的繪畫、音樂也紛紛脫穎而出。

宋代關於梅花的書就有五部:范成大的《梅譜》,周敘的《洛陽花木記》,張滋的《梅品》,宋伯仁《梅花喜神譜》和仲仁的《華光梅譜》。

范成大是一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家,他於1186年寫成的《梅譜》是中國、當然也是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他在蘇州石湖范村,搜集梅花品種十二個,對梅花首次進行描述記載。至今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1191年冬,詞人、音樂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的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遂作曲並填詞,名曰:《暗香》、《疏影》,極受范成大讚賞。

其他幾部書都是梅畫、梅譜。其中《華光梅譜》是寫梅的藍本,以文為梅立譜最被推崇。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則以圖為梅立譜。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為了畫梅,他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便從早到晚在梅樹下細緻觀察,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開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精選出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並配詩百首。後人為了讚譽他的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畫家吳昌碩在詩中說自己“家傳一本宋朝梅”,指的就是這部書。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會稽九裡山,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還寫過一篇《梅花傳》,把《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寫成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將軍曹操行軍迷路,軍士渴甚,願見梅氏。梅聚族謀曰:“老瞞(曹操小名)垂涎漢鼎,人不韙之。吾家世清白,慎勿與語。竟匿不出。”王冕借讚揚梅花蔑視權貴的精神來暗喻自己的人格。

中國繪畫史上有數不盡的梅花佳作,最著名的梅花作品有:宋徽宗的喜鵲登梅圖,無名氏的梅竹禽鳥圖,無名氏的百花圖,楊無咎的四梅圖,趙夢堅的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王冕的墨梅圖,徐禹功的雪梅圖,燕叟的梅花圖,顏輝的梅花月光圖,馬遠的夕陽梅花圖,馬麟的層疊冰綃圖,鄒復雷的春消息橫幅,吳太素的梅花松枝圖,陳璐的梅花月光圖,沉銓的松梅雙鶴圖,吳昌碩的梅花圖(潘天壽稱之為“古艷絕倫”),當代石魯的雪梅圖並題詩“玉龍白雪一天清”,書法鋼筋鐵骨,比喻他雖遭受迫害,但一身清白,最能體現梅花精神。

音樂作品除前面提到的《暗香》《疏影》之外,最有名的是《梅花三弄》,別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琴曲,內容寫傲霜雪的梅花,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譜稱,此曲系根據晉桓伊笛曲改編而成。全曲主調出現三次,即取泛音三段,異徽同弦,稱為“三弄”。《琴譜諧聲》(1820)改此曲為琴簫合譜。另有琵琶曲,又名《三落》,根據民間樂曲《三六》改編。分三段:寒山綠萼(一弄),姍姍綠影(二弄),三迭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參見辭海,1979)

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一種獨特的偉大人格。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