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尼羅河風光

【正見新聞網2012年12月30日】

在現代城市盧克索的周圍,是輝煌的古埃及城市底比斯的遺址。盧克索也位於尼羅河流域,農業發展欣欣向榮。這裡的紅木、芝麻和玉米比棉花更加出名。古代埃及的主要種植穀物,包括制麵包的小麥和釀啤酒的大麥。

 
  亞斯文水壩的建造資金部分來自前蘇聯。水壩建成後形成了納賽爾湖,即用來容納洪水和埃及河水配額的水庫。埃及和蘇丹之間的條約規定,尼羅河水流75%的水量歸埃及所有。灌溉系統和水壩的建成,為當地經濟和食物安全提供了保障,但也導致周圍國家為爭奪寶貴的水資源而產生爭議。衣索比亞就率先推動了一項50億美元的項目,將在尼羅河兩大支流之一的藍尼羅河上建設水壩。水壩將為南蘇丹和其他地區提供電力,但下游的埃及則擔心水量會因此減少。

 
  在蘇丹肥沃的“半島”(Gezira)灌溉區,一位婦女正在採摘棉花並稱重。該區為白、藍尼羅河相夾,兩條河道在此匯合向北面的埃及流去。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區之一,在周圍一大片平坦、乾旱的景觀中,灌溉區一排排綠色的農作物光彩奪目。雖然Gezira自上個世紀20年代以來才開始大規模灌溉,但整個尼羅河盆地密集耕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5000年前,當時這裡的文明才剛剛萌芽。


  開羅尼羅河岸邊,五彩斑斕的船屋一字排開。尼羅河流域文明剛剛發軔之時,國王擁有土地和農業經營權。農業的發展促使專門勞動力的出現,為建設金字塔等偉大建築提供了基礎。

 
  控制尼羅河水流入納賽爾湖的泵站。這一造價10億美元的水電站每年能提供100億度的電能,足夠100萬台電視機工作20年。

 
  南蘇丹波爾的尼羅河畔,牛群正悠閒地吃草。尼羅河及其支流滋潤了11個國家,包括埃及、蘇丹和埃塞爾比亞等,並延伸至蒲隆地、盧安達和烏干達的部分地區。整個尼羅河流域占據了近10%的非洲大陸面積。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