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曹操(4) 仰天意 迎獻帝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正見新聞網2016年04月23日】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魏武大帝曹操

第二章 順天演“義”

一、仰天意,迎獻帝,保漢祚

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底,治中從事、陳留人毛玠向曹操進言,提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操納其言,即著手奉迎漢獻帝事宜。曾遣使詣河內太守張楊,欲假途西至長安,張楊不聽。定陶董昭說楊曰:“袁(紹)、曹(操)雖為一家,勢不久群。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當故結之。況今有緣,宜通其上事,並表薦之,若事有成,永為深分。”鼓勵張楊與曹操結好,告知曹操實天下之英雄也。張楊於是通操上事,表薦操。董昭為操作書與李傕、郭汜等,各隨輕重致殷勤。傕、汜見操使,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誠實,議留操使。黃門侍郎鍾繇說傕、汜曰:“方今英雄並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傕、汜聽鍾繇所言,乃厚加報答曹操使者。

至興平三年(公元196年)春,曹操駐兵於許都,再次謀迎天子。眾以為“山東未定,韓暹、楊奉,負功恣睢,未可卒制”,勸曹操不要動兵。荀彧上書曹操建議迎天子既順人心、和大略,又積大德,即使有人反對,終難成氣候。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自天子蒙塵,將軍(曹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韓暹、楊奉,安足恤哉!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曹操即遣揚武中郎將曹洪將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據險拒之,曹洪不得進,未能迎來天子。

汝南、穎川黃巾軍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曹操進軍討破之,斬辟、邵等,儀及其眾皆降。天子拜曹操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曹操均三讓之後才接任,云:“比荷殊寵,策命褒績,未盈一時,三命交至。雙金重紫,顯以方任,雖不識義,庶知所尤。”

秋七月,楊奉、韓暹、董承奉漢帝東還,車駕至洛陽,楊奉為車騎將軍,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鉞。是時,洛陽宮府,已被董卓毀盡,到處荒涼,瓦礫成堆,荊榛滿目。百官無處安身,暫就破壁頹垣,作為棲處;並且無糧可因,遣人向州郡徵求,十無一應。州郡各擁強兵,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煮食充飢,甚至朝夕不繼,往往餓死;或被兵士沿途劫奪、斃命。

楊奉別屯梁,韓暹矜功專恣,董承患之,因潛召操。操率兵詣雒陽,軍圍京都,韓暹遁走。曹操拜謁獻帝,天子假曹操節鉞,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操於是誅殺尚書馮碩等三人,討有罪也;晉封衛將軍董承等十三人為列侯,賞有功也;贈射聲校尉沮俊為弘農太守,矜死節也。賞罰分明,表彰忠義。

洛陽殘破,董昭等進言曹操遷都至許,並讚揚曹操興義兵以誅暴亂,迎接天子,輔佐王室,此五伯之功也!

八月,車駕出轘轅而東,曹操遷都許都(今河南許昌東),獻帝親自到曹操軍營封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以致民人相食,州裡蕭條荒涼景象,至此方得改觀,宗廟社稷制度始立。曹操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改興平三年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天子拜曹操建德將軍,後遷鎮東將軍。

從此,曹操盡收豫州之地,奉天子以令諸侯,關中諸將望風服從。經荀彧推薦,曹操得獲兩策謀之士:從子蜀郡太守荀攸及穎川郭嘉。荀攸字公達,是荀彧之侄,時為蜀郡太守,操征荀攸為尚書,與語,大悅:“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操召見郭嘉,與論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操表嘉為司空祭酒。

中平以來,天下亂離,民棄農業,諸軍並起,率乏糧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余,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羽林監棗祗請求曹操建置屯田,強兵足食,曹操從之,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遂以棗祗為屯田都尉,以騎都尉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民屯田許下,收得穀米百萬斛。於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積穀,倉廩皆滿。故日後曹操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能兼併群雄。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任峻。

曹操詩《薤露行》描述當時現實。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薤露行》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鍾惺《古詩歸》),以詩記史,述何進謀誅宦官事敗,董卓入洛陽作亂。詩中真切反映戰亂頻仍、兵戰連接給百姓帶來之苦難。

曹操遷漢獻帝都許,奉天子,令諸侯、討不臣,成大業。曹操自擁兗州、豫州,四周則是群雄割據局面:北面袁紹,控據冀、青、並三州;公孫瓚據幽州,張楊據河內。東面呂布據徐州,袁術據淮南;南面,劉表據荊州,張繡據南陽,孫策據江東;西面,韓遂、馬超占涼州,張魯占漢中,劉璋據益州。

曹操因為戰亂而不見仁義禮讓之風氣,興辦教育於天下。“喪亂以來,十有五年,後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其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造而教學之,庶幾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於天下。”

曹操除豪強,明法度,賞罰分明:“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通逃主。慾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大意是,國家不怕財富不多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怕貧窮而怕不安定。袁紹的統治使得豪強肆意而為,民眾生活貧窮而弱小,富的炫耀財產,貧的不夠應對官府命令。最後只能離開主人。這樣的統治,想讓百姓親近依附,軍隊強大,怎麼可能?只能每畝收糧四升,每戶出絹兩匹,絲兩斤,其它不能擅自徵收。各官員要明察,不能讓強民隱藏財產,弱民加倍交納租稅。)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