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3年09月22日】
於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公元626-684之後),“初唐四傑”之一。七歲時寫下《詠鵝》詩,成為唐詩中家喻戶曉的名作;所作《討武曌檄》也是歷史名文。晚年皈依佛門,有《駱賓王文集》。
【字句淺釋】
解題:戰國末年,荊軻要為燕國太子報仇,去秦國行刺秦王。他在易水河邊與送行者告別,唱出了千古不泯的悲壯之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駱賓王在易水邊送人時,就自然想起荊軻赴秦的往事來。燕丹:燕國太子,名叫丹。壯士:指荊軻。發衝冠:頭髮立起來,把帽子(冠)都衝動了。表示非常憤怒或者慷慨激昂。昔時:那時,當時。
【全詩串講】
就在這裡,勇士荊軻告別了燕國太子丹,
悲壯激昂,他的歌聲使人人頭髮直衝冠。
在當年,荊軻已經功敗垂成死於秦王劍,
到今天,我還覺得凜凜寒意籠罩易水邊。
【言外之意】
此詩在送別詩中別開一面。作者對被送者不置一言,也不直吐自己心曲,卻與讀者一同攜手直入歷史。當一頁悲壯的歷史回顧完後,作者心中的千言萬語便已瞭然於讀者心中。
作者一生命途多舛,對自己的際遇深感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大為不滿,希望有機會為匡復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業。此詩借懷古以概今,將今、昔的易水送別融為一體,表達了自己難以遏制的激憤之情,並暗示自己象荊軻一樣有不畏強暴、為正義獻身的精神。“今日水猶寒”則強調了作者對今日艱難險惡環境的感受,更加反襯出作者決心的堅定和人格的偉大。
為著心中的正義和真理,不顧自己的安危和犧牲,這就是人類歷史中最悲壯感人的要素之一。這些人的存在是人類的需要、歷史的需要,因此直到今天也沒有斷絕。他們與歷史同在,對他們的歌頌將成為歷史長河中永難平靜的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