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8年02月04日】
美國政府資助的一項最新研究稱,當實驗用白老鼠長時間暴露在手機可發出的無線射頻(radiofrequency)下,其心臟神經附近組織會出現腫瘤,且與個別頻繁使用手機人士體內出現的腫瘤相似。不過研究強調白老鼠所受的射頻強度及時間,遠遠高於一般人日常用手機所吸收的輻射量,不應直接推斷常用手機就有高致癌風險。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U.S.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周五發表研究報告,指只有雄性白老鼠會出現腫瘤,雌性白老鼠或普通老鼠即使在長時間吸收同樣強度的射頻,也沒有發現有類似腫瘤。
負責的科學家比歇爾(John Bucher)表示:"這次發現不應直接推斷到人類使用手機的情況上,不過我們發現,在這些研究中出現的腫瘤,與之前在頻繁使用手機人士研究中提及的腫瘤相似。"
美國衞生部門亦指,未有足夠證據證明使用手機有健康風險,又指未出現常使用手機導致患腦瘤個案上升的趨勢,認為現行的手機無線射頻安全標準已可保障用家的安全。
無線射頻是包括可由WiFi、微波爐、GPS衛星通訊儀器、手機、電視、嬰兒監察器、室內無線電話等裝置釋出的較低頻率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