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新發現: 星系的黑暗時代

蕭路

【正見新聞網2018年05月25日】

圖:紅圈處為類星體,藍圈為被照亮的一些潛在的黑暗星系。Credit: ESO, Digitized Sky Survey 2 and S. Cantalupo (UCSC)

宇宙中的一切都有著成住壞滅的過程,即使是星系也不例外。科學家認為,在星系形成之初,它應該就是宇宙中的一團不發光物質,含有大量的氫元素等形成恆星的基本成分。在這個黑暗時代的星系被稱為黑暗星系。處於這個原生階段的星系一片漆黑,根本無法直接觀測。這令天文學家非常頭疼,因為黑暗時代作為星系的起源,在星系演化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物理意義。

那該怎麼探測黑暗星系呢?很簡單,用其它天體的光照亮它就可以了。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由超大質量黑洞在吸積過程中噴發的相對論等離子體噴流發出強力的輻射,類星體的輻射強度可以超過一般星系的數千倍,就像是宇宙中的燈塔。如果有黑暗星系夾在我們和類星體之間,就會被類星體的強大輻射照亮。這個原理雖然淺顯易懂,可在實際中,類星體都是非常遙遠的,在這中間的黑暗星系也變得難以分辨。

2018年5月23日,《天體物理期刊》發表論文,一組天文學家利用高性能望遠鏡成功發現數個潛在的黑暗星系。利用位於智利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研究者搜索了兩百個類星體照亮的富氫區域,並發現有6個區域沒有產生恆星。根據進一步的觀測及光譜分析,研究者認定這些區域很有可能是黑暗星系。這說明通過高性能望遠鏡搜集黑暗星系是可行的。同時,更多的新數據可以幫助理解星系的起源。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