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經濟之父 如何解讀儒典《論語》(十五)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9月25日】

《學而》篇前邊的十三段,講的是學問的核心和如何合理運用的智慧。也就是說,實踐仁德,不斷昇華人格修養,此為求學的目的,懂得做人的正理。但是教條讀書,則會犯下過猶不及的錯誤,不能真正掌握和運用所學。所以又講了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可惜後人真正能領會《學而》篇深刻含義的人,並不多,這樣一來,即使同學一部《論語》,境界也絕對不同。有人能成為智慧的大儒,能達到賢人的境界,那是因為他們不斷實踐,不斷思考,不斷運用正理修正不足和錯誤,從而不斷昇華。

把學問的本質核心和如何智慧運用的思考方法都講完後,孔子接下來,做了一個總結,也就是何為好學的總結,等於是呼應孔子開篇那三句話的論點:學習做人的道理,不斷實踐,並與朋友切磋,修正不足,樹立遠大的君子的志向,就算人們不理解自己的人格追求,又有何妨,此生無愧天地,無論貧富,只要能完成自己人生的價值,那就是最大的快樂。

也就是說,實踐仁德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獲得人格昇華和智慧的過程,人的視野和度量,也會不斷擴大,能束縛自己,讓自己困擾的事物,必然越來越少,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則越來越強,那麼誰還能讓自己輕易動氣呢?

因此,既然是總結,必然還是會回到如何做人,提升精神境界的問題,強調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好學。

我們接下來看最後總結部分的第十四段。

第十四段原文與大意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說:「君子對待飲食,不追求口腹之慾,對待居住條件,不求安逸富足,但是對於自己承擔的工作和職責,會非常勤勞快捷,且智慧恰當地對應好、處理好,做事敏捷機智,同時言語謹慎,舉止穩重,就能很好地為社會做貢獻了,不過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經驗不足時難免出錯,這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所以,要親近有道高人,遇到難題就能接受指教,發現不足和錯誤,就能及時得到糾正,做人的境界就會昇華,能夠這樣做,那就是我說的好學的人了。」

好學為何要安貧

這段話,澀澤榮一併未解讀,他直接跳到了下一段具體的論述。我們自己來探討。

很明顯,孔子是在講什麼是好學,「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指君子的志向不在求得物質上的享樂和安逸舒適的生活。

注意,這裡不是反對富貴舒適,也不是鄙視物質的豐盛,而是不求,不執著於此的意思,如果人為此而活著,就會被物慾纏身,失去做人的道義。而非反對人富裕。

如果你能富貴而有德,不追求享樂,那麼富貴本身並無過錯,還可以有能力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因此,我們讀書,不能讀教條了,以為孔子反對人擁有富貴了。孔子只是讓想要成為君子的人,不要被物質利益和享樂的東西毀掉自己的心智和品德。所以要能安貧。

好學實為樂道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這兩句就開始正面講如何做人做事了,既然不能以物質慾望的滿足作為追求,那麼,就要樂道,具體做法就是在工作上勤勉,快捷,並且合理智慧地對應。這個「敏」,有反應快捷,應對迅速的意思,又有智慧的意思。比如處理國家大事,你既要快,又要懂得分辨輕重緩急,還要考慮不同人的現實接受能力和條件。推行一個政策,也是如此。具體地方適合農業,還是適合手工業、商業,適合種稻子,還是大麥,等等具體事物,都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情況,為百姓做出判斷。

這個過程,處理事情,做事情的過程,包括在家的孝悌行為,都是學習,都是做學問,過程中會出錯和茫然不解,所以要求教於有道義的高人賢者,得到智慧的指導,就會不斷地修正不足,那麼學問不就長進了嗎?

這就是孔子認為的君子做學問的要道,這就是好學人的行為。他們求的是實踐中悟出做人的真諦,也就是樂於求正道。

學問的真諦在於做人求道

大家看看,這不就是在總結和提醒學問的真諦嗎?學問就是做人的學問,所以要不斷實踐,在日常工作中,天天遇到要面對的人和事,去按照師父的教導來做,不停地實踐仁德的過程,就是做學問的過程,所以,孔子強調要勤快地做事,在家呢要勤快地侍奉父母,愛護弟妹,照顧家人,在外呢,同樣勤勞機敏地做事,只有這樣踏踏實實地工作,才能得到鍛鍊,因為過程中,會不停遇到難題和疑問,不停地思考和處理,就會把師父所教導的道理,真正運用和掌握,最後舉一反三地領會貫通。

否則,就算學完了道理,甚至懂得了中庸之法,沒有運用過程,就無法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少說話,多做事,不斷請教和修正,才能學有所成。人格修養和智慧才能不斷提高。這就是好學,這才是愛好學習。

所以說,孔子講的學問的概念,跟今天完全不是一回事,孔子等於反覆提醒人們,掌握了多少知識,天天看書,也並不一定就是好學了,日常實踐,在做人的實踐上下功夫,誠懇工作,勤快工作,既快又好,做到了君子的仁德,才是好學。也才會真的感到自己在進步,最後能應對自如,處變不驚,從而樂此不疲,求得人生正道。

好學就是安貧樂道

這一段孔子的講話,前為安貧,後為樂道,好學就是樂道,所謂「就有道而正焉」。孔子其實讓人安貧樂道,做學問就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

安貧並非喜歡貧窮本身,而是說,即使貧窮,也能保持快樂的心態,一心求道,不會被貧困所煩惱擔憂,失去氣節。孔子重點講安貧,是因為人最怕貧窮,為求富貴的享樂,多少人鋌而走險,最後迷失心智,墮落成惡人。所以,重點講的是安貧,而非厭惡富貴。下一段,孔子就會論述這個道理。澀澤榮一的解讀也會出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