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於唐朝的榆林「毛烏素沙漠」即將消失!

【正見新聞網2018年11月10日】

毛烏素沙漠(Maowusu Shamo)亦稱鄂爾多斯沙地(Ordos Desert)。毛烏素,蒙古語意為「壞水」,地名起源於陝北靖邊縣海則灘鄉毛烏素村。自定邊孟家沙窩至靖邊高家溝鄉的連續沙帶稱小毛烏素沙帶,是最初理解的毛烏素範圍。由於陝北長城沿線的風沙帶與內蒙古鄂爾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連續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將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陝北長城沿線的沙地統稱為「毛烏素沙地」。

在整個毛烏素沙漠形成過程中,神木—榆林—烏審旗之間的幾千平方公裡沙地應該是「玄孫」級。事實上直到清代初期,這裡都是森林草原;到當代,府谷縣西北部和准格爾旗羊市塔鄉,還存有天然的杜松林和樹齡千年的油松——它們是陝西和內蒙古交界的東段地區繁茂森林消失的見證者,也是沙漠南侵最後的堅守者。

榆林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沙漠治理做了很大的努力,短短10年,「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

這裡曾流傳著「榆林三遷」的故事。今非昔比,現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

毛烏素沙漠地理位置:位於北緯37°27.5′~39°22.5′,東經107°20′~111°30′。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南部、陝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風沙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部,總面積為3.98萬平方公裡。

關於毛烏素沙漠

7萬年前,中國人的祖先河套人就生活在這片牛羊肥碩、水甜草美的土地上。五代十國時,一代梟雄赫連勃勃被鄂爾多斯的美麗富饒折服。他在這裡建立了匈奴大夏國,並定都於鄂爾多斯草原。

接下來是無休止的征戰,農業和遊牧這兩大人類文明在這裡交融衝撞。戰爭、濫墾、鐵犁和鐵蹄無情地踐踏著鄂爾多斯草原,沃野變荒成沙,漸漸有了沙漠。

毛烏素沙漠最初如何形成已不可考,有研究認為形成於唐初,唐朝詩人許棠曾在此留下「茫茫沙漠廣,漸遠赫連城」的名句。

700多年前,鄂爾多斯雖有沙漠,但其美麗仍吸引了世界君王成吉思汗的目光,吟詠感嘆中,他竟將手中伴隨征戰幾十年的馬鞭失落,並決定自己身後就葬在馬鞭失落的地方——毛烏素沙漠中的甘德爾山。眨眼間700餘年過去了,成吉思汗鍾愛的鄂爾多斯草原,一點一點地被沙漠無情地吞噬,成為一塊千瘡百孔的破抹布。

近三百年,萬紫千紅幾與鄂爾多斯沙漠無關。春夏秋冬,滿目枯黃。正應了西方哲人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大踏步地走過,身後留下了無盡的荒漠。

缺水、乾旱,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戰亂頻仍,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沙漠不斷侵蝕陝西、寧夏一些鄰近地區。名城古鎮陝北榆林,曾被毛烏素沙漠逼得「三遷」。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