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筆談(五):吳牛喘月

劉如


【正見網2018年12月05日】

【原文】

雪花飛六出,先兆豐年;日上已三竿,乃雲時晏。蜀犬吠日,比人所見甚稀;吳牛喘月,笑人畏懼過甚。

【注釋】

(1)六出:瓣。雪花的結晶體大多為六角形,因以為雪的別名。 
(2)三竿:三枝竹竿的高度。古人用測量日影或估量太陽高度的方式來推測時間。日上三竿,約上午八九時左右。
(3)晏:晚。
(4)蜀犬吠(fei )日:是一個成語,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平原的水汽不易散開,所以空氣潮濕,天空多雲。那裡的狗不常見太陽,看到太陽後就覺得奇怪,就要對著覺得奇怪的太陽不停地叫。用以比喻少見多怪。蜀,四川。吠,狗叫。
(5)吳牛喘月:比喻人遇事過分害怕,含有嘲諷的意思。

【譯文參考】

飄飛的雪花都是六角形的,瑞雪是年歲豐收的預兆;太陽升起已有三竿的高度,表示時候已經不早了。

蜀地(四川)因山高少見太陽,所以當地的狗看見太陽,就對著太陽狂叫,是比喻人見識有限,少見多怪。吳地的水牛看見月亮便氣喘吁吁,用來嘲笑世人恐懼的太過分了。

【讀書筆談】

 這部兒童啟蒙教材,既然被譽為百科全書,主要就是傳授大量的天文地理和人文的知識,知識的豐富程度,越往下讀,就會感受越深。古人講天地人三才,天文地理,與人文,密切相關,絕對不會讓孩子學習無用的東西。學習天文現象、知識,為的就是與將來的人間的生活結合起來,成為通曉天地自然與人的有用之才。

這一課,講到雪花飄落大地,呈現六瓣,預示著豐年的到來,將來農業會豐收,也就是瑞雪兆豐年的另一個說法,非常富有詩意和文學色彩。學到天文與人事的相連性的知識,也學到了富有文學色彩的表達方式。古人催人起床,珍惜時間時,常說日上三竿,來表示時候不早了,不像今天的話,說得太直白,一句時候不早了就完事了,沒有留下任何想像餘地;今天說人見識少,不是少見多怪,就是大驚小怪,古人卻會用蜀犬吠日來間接比喻;嘲諷別人被嚇壞了,太過容易驚恐,則用吳牛喘月來形容。真可謂形像生動,非常含蓄。

讀這些句子,讓人從另一個角度領悟到古人日常生活的優雅,風趣,連嘲諷人都如此藝術,真叫人羨慕不已。

【說故事時間】

吳牛喘月

吳牛即水牛,原產於中國長江、淮水流域一帶,江浙一帶天氣炎熱,水牛生性怕熱,所以夏天時喜歡泡在水中或待在樹蔭下休息。因為太陽的熱力實在太過強烈,水牛深受其苦,因此有時在晚上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已經出來,氣溫又要升高,而被嚇得氣喘吁吁。所以在漢代應劭的《風俗演義.佚文》中便有「吳牛望月則喘」之語。後來「吳牛喘月」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的。

在《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關於「吳牛喘月」的故事。晉武帝的臣子滿奮很怕風,有一次他坐在晉武帝旁邊,北窗有一面琉璃屏風,實際上很嚴密,但看起來好像疏朗會透風。滿奮即使知道琉璃屏風很厚實,不會透風,臉上仍表現出害怕的神色,不由得打起寒顫。武帝看到了就嘲笑他,滿奮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像吳牛一樣,只要見到了月亮也以為是太陽,害怕得氣喘吁吁。」

竿影測日法

圭表是以太陽為觀測目標的計時儀器,它們的結構簡單,是中國流傳於世的最古老的計時儀器,實際發明年代已經不可考了。

所謂的圭表就是由「表」所發展而來,再由圭表發展演變為日晷。「表」,最初就只是一根直立於地上的竹竿或石柱,即為我們所熟知的「竿影測日」,利用竿影的變化來了解時間的變化,遠古的人們在平日生活中發現太陽照射下物體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所在位置而改變其影子方向與長短,並且有一定的規律,如在北半球夏至時,竿影或圭表的影子為一年中最短;北半球冬至時則正好相反,竿影或圭表的影子為一年中最長。因此,逐漸就有人想到利用竹竿或石柱來專門作為觀測日影變化的工具,這就是「表」的最先由來。

表的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用途非常多,經過多年的使用後,人們能更純熟的使用表,而且可以依據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定出方向、節氣、時刻、地域等。圭表是由直立於平地的表和一個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圭)組成。最晚大約在春秋中葉,圭表測量日影,已經是制定曆法的重要方法了。

(註:據正見網教材《幼學瓊林》改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