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貞觀政要》筆談(十七)

劉如


【正見網2018年12月25日】

《貞觀政要》進入第二篇《論政體》,很多人會感到奇怪,為何通篇討論的內容都是在講君臣各自的責任或者說本分呢?關於國家政體的認識,到底是什麼呢?管理學的關鍵、夫妻之道,究竟體現在哪裡呢?我們先看唐太宗對臣子職責的認識。

看唐太宗論臣道

《論政體》的第四段原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苟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若惟署詔敕、行文書而已,人誰不堪?何煩簡擇,以相委付?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必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

該段大意是說:貞觀三年,唐太宗對身邊的侍臣說:「朝廷設置中書省、門下省這樣的機要部門,其官員是通過嚴格擇選人才而來,你們身居要職,擔負的職責是十分重大的。(皇上)下達的詔書和政令如果發現有不穩妥,不合適的地方,大家必須秉公論事,指出錯漏。然而近來我卻發現大家只會唯命是從,順情做事,唯唯諾諾,苟且安身,得過且過,沒有一個人敢秉公直言進諫,這豈是朝廷的為官之道?如果朝廷要臣只是機械地發布詔書,幫助起草詔令,只懂得文書的格式進行抄抄寫寫,那誰不會做呢?又何必千辛萬苦地選擇官員,委以重任呢?從今以後,下達的詔書如有疑慮不妥,大家必須嚴格指出,不能因為害怕冒犯了我,明知聖旨有錯而沉默不言。」

這段話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太宗對大臣的職責,認識得非常清楚,話中其實也涉及到了具體的中央政體的管理形式——三省六部的體制。這些具體的形式,並非這本史書要重點闡述的實質,因為每個朝代的管理體制,官員設置,都會根據自己的具體國情,進行調整變更,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關鍵是無論具體形式如何,都要清楚認識自己身處的職位,到底應該承擔的分內職責是什麼?自己身居要職,這個職位到底是做什麼的,對整個國家來說,你的責任是什麼,作用是什麼,是否履行了自己該有的義務。不僅是做事,還要知道自己為何要做這件事,處理的這件事,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看,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所以太宗強調的不是外表的管理體制如何構成,他強調的是每個大臣,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唐朝時的中書省、門下省的大臣是輔佐皇帝商議國家大事、軍機要務的,中書省根據商議的結果替皇帝起草詔令,而門下則主要負責對起草好的詔書政令進行審查,有駁回的權力。太宗非常清楚,國家大事需要十分謹慎,皇帝一個人的想法,會有疏漏不妥之處,即使商議過,具體成文時,還會出錯,需要大臣嚴格把關。如何嚴格把關呢?就是敢於指出錯漏的地方,不懼怕個人的安危,因為臣子是國家的大臣,不是皇帝私人的,應該考慮的是國家和百姓利益,而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喜好,只為討好皇帝或者上司,礙於情面或者自身安危不敢說話,才是對國家不忠,對皇帝不忠。因為這樣一來,最終傷害的不僅是國家百姓,也讓皇帝犯錯而不自知,最後導致失去民心,被百姓拋棄,江山豈能長久。表面看起來討好了皇帝,實則是只顧臣子自己的私人的前途安危,到頭來只會危害社稷,危害皇帝,陷皇帝於不義。這才是不忠不義的臣子。要這樣的不懂要責大義的臣子有何用呢?

太宗非常明理,知道只有敢於直言進諫的臣子,才是真正的替皇帝著想,真正懂得愛護自己的忠臣。此為君子之愛。所以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太宗能這樣認識臣子,就不會讓那些一味奉承自己的不仁者靠近要職,侍奉在自己左右。上樑正,下樑才不會歪,政治必然清明。

事實證明,太宗的治理,正因為君臣同心,對國家的治理、政治的實施本質實乃共同擔負彼此責任的認識十分清楚,這才將國家治理成歷史上最輝煌繁榮的太平盛世。

君臣百姓實為一體

太宗為何對大臣的職責認識得如此清楚呢?原因之一就是歷史的教訓,尤其是隋朝滅亡的教訓。所以他對政體的認識就是君臣一體,其實就是君臣百姓一體的觀念。他首先教育大臣,君臣的命運是共存亡的關係。所以秉公辦事,不能徇私偏執才如此重要。

在《論政體》的第二段就記錄了太宗這樣的認識: 貞觀元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隋日內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亂,人多不能深思此理。當時皆謂禍不及身,面從背言,不以為患。後至大亂一起,家國俱喪,雖有脫身之人,縱不遭刑戮,皆辛苦僅免,甚為時論所貶黜。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

該段譯文如下: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黃門侍郎(門下省官職,主要侍奉在皇帝身邊)王珪說:「 中書省所草擬發出的詔書告令,門下省應該頗有不同看法,或者會發現錯漏而指出糾正。 本來設置中書省、門下省,原是為了相互防止發生錯失。人的意見,常有不同,錯漏在所難免,大家也都是為了公事而爭論,應該公私分明,心胸坦蕩,直言不諱。但有的人對自己容易護短,不願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就在心裡暗自怨恨;而有的為了避免矛盾,互相顧惜面子,明明發現有的意見和做法不屬政事,仍然拿去施行。這種遷就某個官員私情的做法,就會成為萬民的大害,實在是亡國之政,你們特別需要注意防範。

隋朝時候內外大小百官,辦理政事違背人心公道,而釀成禍亂,人多不能深思其中的道理。當時那些官員都以為災禍不會落到自己身上,當面說好話,惟命是從,背後才來表示各種不滿和非議,以為這樣能保全自身,誰都意識不到這樣為官是很大的禍患;到後來大亂一起,家和國統統丟失,即使有脫身的人,雖沒有遭到刑戮,也是吃盡苦頭僅免一死,還要受到世人的輿論譴責。你們身為大臣特別應該注意滅除私情,秉公辦事,堅守正道,凡事互相啟發幫助,不要上下一個腔調。」

太宗是通過這樣的告誡,鼓勵大臣敢於秉公直言,輔佐他管理好整個國家,否則,國君失去江山,大臣百官也不會有好的下場,君臣本就是一體的。為了私情不秉公辦事,不敢得罪上司,看似一時保全自身沒有危害,實則是最大的禍患,太宗非常清楚,大臣只會奉承說好話,不敢當眾指出錯誤,危害的是整個國家,無論君臣百姓,都要遭殃。太宗真不愧為聖明之主。指出為政的要害。也就是敢於以史為鑑,指出政體健康運作不在具體形式,而是君臣都能清醒認識彼此的責任,以天下蒼生為念,而不是自己個人的私利,否則,國破家亡,這才會真的失去一切。還要留下千古罵名。

太宗在該篇中還留下治理國家如同治病的說法,更加清晰地告訴後人,國家有如人體,治國如同治病,君臣百姓實際就是一體的,真的是生死與共的關係,大家都要互相珍惜,開誠布公,我們看到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譽為經營之神,他沒有別的,就是將公司看作一體,員工上下共命運,對大家開誠布公,盡職盡責。他常常說自己最大的待人之道就是在尊重和珍惜彼此的基礎上,直率地說出真話。這些治國管理的要道,對於處理夫妻關係,明晰夫妻各自應盡的責任,共同處理家政,都是良好的借鑑。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