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貞觀政要》筆談(十八)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1月16日】

通過前兩篇,大家從《論政體》看到的,只有君臣的大致本分,並未見論述唐太宗是如何兼聽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一同來看看太宗的具體做法。講完這一部分,基本上我們就可以運用到治家上了。

唐太宗謙虛有禮  兼聽各方忠言

其實,關於太宗兼聽的施政要領,是放在《論政體》的第一段的。我們說過,這是史書,史書要求真實記錄,基本上這本書也會按照年份先後來記錄,由於這件事是貞觀初年發生的,又是君臣能各盡本分、完成德政的最關鍵的帝王修為,因此擺在了第一段,我們先看原文:

貞觀初,太宗謂蕭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則脈理皆邪,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猶不得其理。況朕有天下之日淺,得為理之意,固未及於弓,弓猶失之,而況於理乎?」自是詔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每召見,皆賜坐與語,詢訪外事,務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這段話很直白,大意是說:貞觀初年,唐太宗對身邊一同商議朝政的大臣蕭瑀說:「朕(帝王自稱語,等於我)從年少的時候就喜歡習武,擺弄弓箭,自以為對弓箭之道無所不知,懂得弓箭的精妙之處。最近得到十幾把上好的弓,就把它們拿給做弓箭的工匠看,工匠看後說:『全都是不良之材。』我詢問其中的原因,工匠說:『木頭的中心不端正,那麼它的脈理就是歪斜(邪)的。這樣的弓雖然剛勁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卻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經歷這件事,我才開始領悟出其中的深奧道理。我是通過武功評定四方,取得天下的,所用過的弓箭可謂非常多了,即使有這樣的經歷,我尚且不懂弓箭的要領;更何況我得到天下的時間還很短,對於治理國家的道理,肯定趕不上我對弓箭的了解。然而,我對弓箭如此熟悉,認識上尚有失偏頗,更何況治國的道理呢?」從此以後,唐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京官,更宿於中書內省,每次召見,太宗都要賜給他們座位並與他們傾心交談討論,仔細詢問宮外之事,盡力了解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

以上這段文字,講的就是太宗如何具體施政治國的關鍵要領。作者完整記錄了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京官的根本原因和如何接待的待遇、態度以及目的。而不是僅僅限於告知大家太宗於何年下達了何種詔令,開始了召見官員,商議國事。把目的緣由和態度講的十分清楚。讓人知其然,下達了何種政令,這不是最關鍵的,而是要讓人知其所以然,也就是這樣做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才是關鍵要領。體現的是身為帝王應有的謙虛和待人的態度。太宗自己武功卓著,對弓箭可謂十分精通,依舊承認自己技不如人,非常謙虛,同時體現他沒有自以為是的惡習,善於聽取別人的道理,只要有理,他就會學習採納,不僅如此,還能從中領悟治國之道,認為自己治國更加不懂,需要各方臣子教導提醒,方能少出錯。太宗的謙虛修為,敬重他人,不犯嫉賢妒能的品德,才是德政能夠展開的關鍵。能夠兼聽,必須擁有這樣的品行。

其次,他能待臣以禮,平易近人,放下身價,讓臣子跟自己一樣,坐下說話,放心直言推心置腹,如同朋友。非常感人。這樣一來,誰不盡心直言,忠誠回敬自己的君主呢?人心換人心,有明主仁君對自己的敬重,自然獲得忠臣的一片真心。講的是上位者的禮賢下士之道。

最後講的是詔令的目的,為的是了解下情,正確掌握政教得失,看看哪裡施政和教育出現了問題,好及時修正,使得百姓安居樂業。

看君臣、夫妻與父子

講到這裡,基本上,《論君道》裡提到的為君者的仁愛兼聽要具體如何做,都涉及到了,實際上就是通過帝王君臣的治國內容,也就是通過他們身為君主和身為臣子的角度,該如何履行道義的具體做法,展現給後人學習。因為帝王是上位者,體現的是上位者的具體品行和修為,儒家定義為仁義,仁愛百姓,待民如子,百般關心。以仁義為實質,以孝道為表率,如同家庭中的父親。舜帝就以大孝治天下,此為仁義之道的要領。他定下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典人倫道義的道德教化後,一直成為帝王的治國典範。所以,帝王講仁義,奉孝道。恭謙有禮,以德治國,天下信服。因此體現在君待臣就是孔子在《論語》裡說的:「君使臣以禮」。

那麼為臣者,當然要忠心輔佐,忠心的關鍵,在於盡職盡責,盡責的關鍵就是不斷幫助君主修正偏離正軌的不符合德政的問題。所以發現問題要敢於放下個人安危,講真話進忠言,這才是真正的忠臣,真正的忠君愛國。絕非不分善惡是非的逆來順受,討好奉承。因此孔子那句「君使臣以禮」的後邊,緊接著就是「臣事君以忠」。

禮者,理也,合情合理,體恤人情,關愛人,還要符合義理,方為真正的禮。禮就是仁義的外在表現。而不僅僅指形式本身,是發自內心的珍惜,敬重,既有情,更有義,行之有度,正大光明。

那麼夫妻之道呢,就更加簡單了,夫君愛護妻子,不離不棄,此為仁義在一家之主的體現,妻子忠心管家,擔負起相夫教子的責任,此為妻子在家庭的忠義體現,同樣的妻子要對夫君的錯漏之處給出忠言,進行勸諫。

那麼父子,更是如此了,父愛子,子孝父,真正的孝敬,等同忠臣一樣,既恭敬,又能勸誡忠告,《弟子規》裡就有「親有過,諫使更」「諫不入,悅復諫」的話,就是說,父母有過錯,要勸告使他們改正,不聽就要反覆勸,看到心情好的時候,多次規勸。只不過規勸時,要「怡吾色,柔吾聲」,要和顏悅色,聲音柔和,注意晚輩該有的禮數。

可見如今大陸的古裝劇,演的宮鬥和宅鬥,全都是歪曲,目的是讓中國人自己誤解和厭棄自己的文化歷史,將仇恨和爭鬥誤作文化的主題。看看世界任何一個民族,宣揚的都是自己民族自豪的一面,只有中國大陸的文藝作品,才會以陰暗負面的東西為主題,實在有違正常的人情義理,若非接受過仇恨中國文化的系統教育,誰會如此用心險惡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