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家庭

清凌


【正見網2019年01月21日】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神州,即神選定的土地,是國之中心。中華傳統文化則為神傳文化,璀璨多姿,光芒萬丈,包羅萬象,上下五千年無論對中土大地還是遠近異邦,在方方面面都有著千言萬語道不盡的吸引力,和千絲萬縷數不清的影響。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引領著世界文明的潮流。撥開現代紅塵的迷霧,透過各種表面形式,我們看到,人之為人,是因為神為人規定了做人的準則和規範,因此做人的道德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基礎與核心。

人生於天地之間,居於三光之下,只有君正於朝,臣正於國,父慈子孝,夫和妻順,人人順天行道、恪守道的本份,才能三才相順、三光恆久,社會祥和、國泰民安。

當人從娘胎來到這個世界,就必須在一個家庭中成長,家就成了一個人一生的依託,成了遮風避雨的港灣。因此,人人必須珍愛家庭,關心家庭,關愛家庭每個成員,為家盡到一份自己的責任,不可隨意拋棄家庭,只管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否則即是違背倫常,違逆神意,最終必受懲戒,結局一定淒涼。

從人而言,人是群體性的生命,不可能離群索居,就必須和他人有各種關係,首要的就是和家庭成員如何和睦相處,再就是如何對待家庭以外的成員。人畢竟有人的本性,和禽獸有著本質的差異。幾個人能組成一個家庭,都決非偶然,其中必定是生生世世以來有著特定的關係,才能如此聚在一起,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吃一鍋飯。這其中的緣分是很深厚的,只能珍惜,才能化解曾經的怨恨,報答曾經的恩情,也才能讓生命真正的繁榮和享受做人的樂趣。如果冤怨相報,必定厄運連連,怨恨叢生,難以了卻,最終導致生命的敗落和損毀。

可在現代社會,很多人的思維方式異化,道德觀念極度薄弱,不相信神佛的存在,不相信因果報應,為了自己的所謂享樂,追求那點感官的刺激,家庭似乎成了累贅,不珍惜家庭,不關愛家庭成員,不孝敬父母,不管教孩子,夫妻反目,家庭破裂似已成為普遍現象。夫妻之間稍不和自己心意,動輒就離婚。男人沒有了責任感,女人缺乏了賢德,互相之間缺少包容,連做人的道德底線都已失卻,家的溫暖也隨之喪失。家庭,本是國家和社會的基石。只有基石擺得正,家庭穩固,這個國家與社會才穩定、繁榮與昌盛。正是由於家的動盪,人心變異,因此現在的社會也是危機四伏,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其實人都處在危險中,但難以知覺而已。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個生活單位,也是一個生產單位和教育單位,古人十分重視齊家和治國的關係。《禮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說,古人認為「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因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充分說明了個人,家庭和國家的關係,治國應從治家始,治家應從教子始。從 「齊家治國」這個目地出發,古人十分看重家庭,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國之根本」,是有深層原由的。

作為父母,教育子女是天職;對於子女,孝敬父母是義務。父母作為子女的啟蒙老師,必須言傳身教,重視道德教化,那麼自身的修養就極為重要。我們的祖先在方面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養子必教,養子不教不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國家。宋代程頤說:「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古人的這種看法,在當今社會也是頗具現實意義的,是值得借鑑和遵循的。

因此,作為一個家,需要家中的每個人共同維護,共同遵循家庭的倫理規範,「家和萬事興」,即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真言,其涵義是深刻的。父慈、妻賢、子孝也才是真正一個家的狀態,唯有如此,才能和諧。善良、真誠、寬容的品格,是維繫這種關係的根本。

但願我們的社會真正美好,每個人都有一個溫馨的家,都能感知家的幸福!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