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剝民自利,吾心不安!」(數文)

齊整升


【正見網2019年03月03日】

一、劉宰去世日,鄉人罷市走送,連綿五十裡,百姓哭送他,如送親人。

《宋史•劉宰傳》記載:
 
劉宰,字平國,南宋時代的金壇(今屬江蘇)人,進士出身。    

平時,劉宰為人剛毅正直,明敏仁恕,施惠於鄉裡家邦,他的事跡實在很多。設置義倉,創建義役,三次設立粥場,救濟饑民,自冬至夏,每天有萬餘人來就食,柴薪粟谷、衣服棉絮、醫藥用品、棺材壽衣等需用品,只要來請乞,都滿足他們。某人無田可耕,某人無房可居,某人的子女長成,而未婚嫁,都儘快為他們經理籌劃,如同自己應負的責任。橋樑不通,路途不好,雖是巨大工程,也必定自己捐款,率先倡導,而考核監督其事。

劉宰的生活,素來清苦,但見義必為,既竭其力,自家的生活,只有依靠典當,藉以維持,而無倦意。
 
還有,如制定折麥額定價錢,如國家制度更換現用鬥斛,等事,凡是可以減少百姓賦稅的事件,均報告到上級,爭取有利於鄉民。沒有他不辦理的。

他常年為地方官,因有善政,去世之日,鄉人罷市,涕泣走送,連綿五十裡。百姓哭送他,如送親人。
   
二、群忞計止盜桑

宋代莊綽《雞肋編》卷上,記載:
 
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百姓養蠶所獲的利潤,超過了種植農作物得到的價值。但是,當地農村裡的人,在冬天缺乏柴燒。十分困難。沒辦法,只好偷砍桑枝,作柴燒。但是,這種行為的危害非常大。常常有偷砍桑枝而敗露,被拿獲的人很多,但是估算所值的贓款,並不多。這種情況,導致輕微懲罰不足以警戒他人,想把這些人關押起來,卻害怕關押的人太多。

山東單州成武縣的縣令聶忞,是兗州人,出身於貧窮之家,了解民間百姓的疾苦、利病。於是,對於捉獲砍伐桑枝的人,就依法律判決發遣。並且根據向他們徵收的贓款,依錢數多少,分十個期限,讓他們交給被偷砍的人家。

僻遠地區保伍的管事人,對這些人關押、追贓的非常急迫,比官府還嚴厲。如果官府限關押三天,他們則已將這些人關押一月了。而且還估量這些人犯罪情節的輕重,每次還款超過極限,又對他們施以杖刑。這些人雖然想一次全部交完罰款,但村裡的裡正告訴他們,不准那樣做。

只有成武縣的桑樹,由於縣令聶忞,保護得好,在春天時綠蔭蔽野,人民從中得到很多好處。
    
三、「為民除患,則公私俱利!」

《遼史•能吏馬人望傳》記載:

馬人望,字儼叔,祖先從山東遷往契丹,中遼咸雍(1065—1074年)時進士,屢為地方官,天祚帝(110l一1125年在位)時,調入朝廷。他是理財專家,所任職之地,經他管理,都能扭虧為盈,故史稱「能吏。」
   
馬人望官拜參知政事,判領南京(今北京)三司使事務。當時錢糧出納的弊病,只有燕地最為嚴重。馬人望就以縑帛作為通行貨幣,凡是庫物的出入,都使用單獨的帳籍,名叫「臨庫」。使奸詐狡猾的官吏,不得從中作弊,於是這些奸人,就散布說:「馬人望年老糊塗。」朝廷不加察問,便改馬人望為南院宣徽使,以表示優遇年老的官員。過了一年,遼天祚帝手書「宣馬宣徽」四字詔,召馬人望入朝。入朝以後,天祚帝對他講:「我以為你年老,實際是誤聽。」於是官拜南院樞密使。

他為人剛正不阿,人們不敢以私事走他的後門,用人必須是公議所應當授與的。比如曹勇義、虞仲文,曾經為奸人所排擠,由於馬人望的推薦,都成為名臣。當時人民所深受禍患的是:驛遞、馬牛、旗鼓、鄉正、廳隸、倉司等勞役,人民因此而破產,也不能支應。馬人望讓人民出錢,由官府招募勞役,當時救助了許多百姓。

他說:「為民除患,則公私俱利!為什麼有些官吏,偏行私利,到頭來,既害了百姓,又陷了自家呢?」  

四、「縣令愛民,死後有神護!」

《金史•循史王浩傳》記載:
    
王浩,由小吏員起家為官,最初官授涇陽縣令,廉政清白,為關輔地區第一。當時,陝西行尚書台下令:各州縣增加種植棗木果樹,督責嚴厲緊急,百姓被騷擾得厲害。獨有王浩,對此無所過問,主管部門要治他的罪。王浩說:「這是因為本縣所種植的,已經完成數額,如果想增加種植,必定要偷盜他人所有,取彼置此,沒有實際利益。」王浩愛民的做法,大多如此。凡王浩做過官的地方,都有善政,人民絲毫無所犯。陝西的百姓,自動為他建立生祠,每年的節慶,都進行祭祀。

金朝南遷以後,王浩為扶溝縣令。1232年正月,縣民錢大亨等人捉了縣中官員,投降於蒙古。錢大亨以王浩曾經有恩於縣民,不忍加以傷害,每天派遣他熟知的親朋,前去勸降王浩,王浩大義凜然,不降、不官。終是不聽!於是,錢大亨決定將他殺掉。王浩被殺後,身不出血。同縣的縣主簿劉垣、縣尉宋乙,一併被害。他們被棄屍在道路,自春至於夏。惟獨王浩的屍體,儼然如生,眼睛仍睜著,鳥犬莫敢近前,人們都說:「這是有神保護著他(王浩)!」  

五、「剝民自利,吾心不安!」

《元史•劉容傳》記載:

劉容,元朝大臣,字仲寬,祖籍青海西寧,後遷徙到山西。本為小吏,受許衡推薦,得權領中書省掾,可以奉命出使。他本身會武術,卻喜歡讀書,超然於元朝初年的尚武風俗。
    
至元十五年(1278年),劉容以中書省掾,奉旨使江西,撫慰新附的民眾。有人勸他稍微收受一些饋送,以便回到京城,用來賄賂權貴,可馬上得到榮寵。劉容說:「剝民自利,吾心不安!(剝奪民眾以自利,我的心中怎能平靜)」他出使回來時,只裝載幾車書籍,奉獻給皇太子。忌嫉劉容的人,便趁機進讒言,因為此事,權貴們便稍稍疏遠劉容,然而劉容最終還是不加辯解。在成立管理太子事務的詹事院時,劉容藉此時機,上言道:「太子是天下根本,如果得不到品端心正的官員,在左右輔佐他,使那些奸邪諂媚之徒進來,一定會有損太子的德行。」聞者認為是這個道理。很快就任命劉容,為太子司議,又改官秘書監。不久,劉容出任為廣平路總管。廣平路有富民同姓爭奪財產一案,訴訟連年不決,劉容到任,取戶籍檔案,考查這二人的父祖名字,得其實情,當即進行判決,爭奪財產者,於是服從判決。阜子云南王 到達河南,總管府的一位達魯花赤(人名),想藉機厚斂,以通賄於雲南王,劉容要求自己親自往見雲南王,便減少了這些費用。
   
「剝民自利,吾心不安!」劉容一輩子,正直無私。後來,他因病,堅持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二歲。
    
六、「寧得死罪,不死饑民!」

《元史•徹裡帖木兒傳》記載:
    
1329年,徹裡帖木兒(人名)升為中書右丞,不久又升中書平章政事,出任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當年黃河變清,有關部門以為是祥瑞,請示上奏於朝廷。徹裡帖木兒說:「我知道為臣盡忠、為子孝順、天下治理、百姓平安,為祥瑞。其餘的,有什麼會益於治理,而視為祥瑞的?」當年正鬧大饑荒,徹裡帖木兒商議賑濟。其屬下以為按制度,必須自縣上報於府,府上報於省,然後再上報朝廷。徹裡帖木兒慨然道:「人民因飢餓而死者,已經很多了,還能拘於平常規定嗎?上報批覆,往返累月,人民所存活者,就沒有多少了。這是因為有關官員害怕獲罪,把責任推給朝廷。我不這樣做。」便打開糧倉,大發糧食,進行賑濟,又請朝廷治自己專擅之罪。他說:「我寧得死罪,卻不肯餓死饑民。」文宗聽後很高興,還賜給他龍衣、上尊等物。
    
七、烏孫古興修水利

《元史•烏孫古澤傳》記載:

烏孫古澤,男性,女真族人,字潤甫,元朝臨潢(今遼寧巴林左旗)人。從元軍攻宋,進入福建、廣東、廣西,一直在那裡為官,為政清廉,多有政績。
    
雷州半島近海,潮汐沖刷的東南地力,湖泊池塘的水咸,農民受鹹水困擾。海北海南廉訪使烏孫古澤,巡視雷州城的北面後說:「三溪水白白流入大海,而不用以灌溉,這正是史起鄙薄西門豹的原因。」便引導民眾,疏浚舊有的湖泊,修築大堤,攔截三溪水而存儲起來,建立七個鬥門,六條堤壩,用來調節三溪蓄水量的大小;疏導二十四條水渠,以送水到達、灌溉地區。各渠都分別建有閘門,設置看守的人,按時啟閉閘門,共計得到良田數千頃,瀕海地區的大部分鹽鹼地,變為肥沃的土地。雷州的百姓,大獲其益,衣食飽暖。因此,編了一首歌謠唱道:

鹽鹼地變成良田啊,
是孫父(烏孫古澤)的教導。
水渠盪起泱泱波紋啊,
長成粳米良稻。
從今以後年年豐收啊,
再也沒有旱澇!

百姓年年歌唱,以謝其恩。中國人是知恩圖報,永不忘恩的炎黃子孫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