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0年05月30日】
珊瑚白化垂死前發出的螢光色 是對抗死亡的生存技能
據環境信息中心網站:由於氣候變遷的關係,海洋熱浪幾乎每年都會造成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威脅著全世界的珊瑚礁。
珊瑚和它們細胞內的蟲黃藻(zooxanthellae)是互利共生的關係。 蟲黃藻透過與珊瑚共生獲得養分和二氧化碳,而珊瑚則因蟲黃藻行光合作用獲得能量。
海水溫度的變化,即使只是升高攝氏1°C,也會破壞脆弱的共生關係,使藻類死亡或離開。 失去藻類的珊瑚從健康的棕褐色變成了幽靈般的白色。 沒有藻類,珊瑚就會餓死。 當珊瑚的石灰石骨架失去活組織,就會直接面臨來自環境的侵蝕。
但是有些珊瑚面臨海洋暖化加劇或營養缺乏等逆境時,不是變白,反而是發出鮮艷的螢光色。
紀錄片《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拍下了這種現象,影片中整片珊瑚礁都變成了螢光色。 記錄該事件的水下攝影師說:「這些珊瑚仿佛是以鮮艷的色彩尖叫著,希望引起人們注意,試圖保護自己免受海洋熱浪的侵襲。 我們目睹了海洋陷入困境的最終警告。 」
南安普敦大學科學家主持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珊瑚發出鮮艷螢光色其實是在試圖恢復它們的共生藻類。
在健康的珊瑚中,大部分陽光被藻類的光合色素吸收。 當珊瑚因逆境而失去藻類時,多餘的光線會在珊瑚組織內部藉由白色骨架反射來回傳播。 一旦環境條件恢復正常,珊瑚內的藻類可以在白化後恢復,但是當珊瑚內部承受如此的光照,可能會對藻類造成很大壓力,影響藻類恢復。
如果珊瑚細胞在白化過程中,還有某些功能可以正常運作,則內部光線增加會促進色素的產生,保護珊瑚免受光的損害,形成一種有利藻類返回的防曬層。 當回來的藻類再次開始吸收光、行光合作用時,珊瑚內部的光照減少,便停止生產的色素。
不僅熱逆境會導致珊瑚發出鮮艷螢光色,珊瑚及其藻類對環境中養分濃度變化非常敏感。 當水中的磷太少或氮過多,也就是當肥料從農田流入海洋時,珊瑚也會如此。
這項新研究5月21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
如果環境逆境不太強烈或時間不長,部分珊瑚可以藉此撐下來。 研究作者之一、南安普敦大學分子珊瑚生物學講師塞西莉亞. 德安傑洛(Cecilia D'Angelo)博士說,「對於珊瑚來說,變色不代表宣判死刑,珊瑚仍然有機會存活。 如果逆境的程度不算太大,珊瑚可以重新和藻類建立共生關係。 」
「不幸的是,近來由於海水異常溫暖,全球性白化事件導致珊瑚死亡率相當高,全世界的珊瑚礁都在為生存而掙扎。 」
近幾個月,澳洲大堡礁沿線發生大規模白化事件,珊瑚礁可能在幾年內崩壞而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重大損失。
氣候變遷和爆破捕魚法在過去50年間更使全世界的珊瑚礁數量減少。 美國航天總署(NASA)指出,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一的珊瑚礁已經消失,其他四分之三也很可能在未來30年內被破壞殆盡。
雖然部分珊瑚能靠著發出螢光色生存下來,但這遠非解決之道。 科學家表示,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和改善世界海洋健全是唯一的方法。
引用數據:
獨立報報導(2020年05月22日),Colourful corals are actually fighting for survival
sciencealert報導(2020年05月22日),This Eerie Neon Glow Coming From Bleached Coral Could Actually Be Good News
本文轉載自環境信息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信息;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 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