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22):正統紫砂的成型工法-全手工(上)

意文


【正見網2020年06月24日】


大亨掇只堆繪壺  (一號井底槽清)(唐韻紫砂)

紫砂壺之所以受推崇為冠絕茶器,與精製的全手製作工藝息息相關,有些人甚至覺得只有全手工製作的紫砂壺才是真正的紫砂壺。

明朝正德年間時大彬所開創的「拍打鑲接」成型法,突破了傳統技術上的限制,開創出絢爛多彩的宜興紫砂藝術文化。如此的成型方法足以媲美現代3D列印技術。通過幾年的學習才得以上手的製作技法,產量不僅低,甚至能達到藝術品、收藏品等級的紫砂壺,更是少之又少。

一張泛黃設計圖紙的故事

1958年的中國,全民煉鋼鐵的洪流充斥了整個古街深巷。紫砂工藝廠也不例外,當時,紫砂廠到處懸掛著這樣的橫幅:「三天學會製作高級工藝品,儘快實現制壺工業化」。「多快好省」是當時的時髦話,手工制壺已被公認為「速度太慢」而被摒棄。甚至提出要以機械化來替代手工製作紫砂壺。當時的宜興紫砂名藝人顧景舟出於心急,毫不忌諱地破口而出:「無知」。然而,堅持手工制壺的顧老,受到了大家的排擠與冷落。

顧景舟   1966年設計圖手稿

一張數十年後被發現的泛黃的紫砂壺設計圖紙一角,寫著一行小字:「1966年。9.21配製,景舟」。說明這期間,顧景舟雖遭到眾人的不滿,但仍未放棄創作。就在這時傳來消息,凡是用「機械化」灌漿製作的紫砂壺,因滲水,也因失卻了藝術性,而遭全部退貨。這一事實證明,顧景舟的堅持是對的。他守護了紫砂藝人的尊嚴。

1968年,紫砂工藝廠接到一筆大宗「水平壺」急單。剛進廠的許多藝徒,尚未掌握以手工來捻壺蓋上的「的子」(即蓋鈕)的技藝。數以千計的水平壺全部由顧景舟承諾來把關,這批壺後來稱為「文革水平壺」的質量很高。也就是這張泛黃設計圖紙的故事。

全手工「拍打鑲接」成型法:

一把全手工紫砂壺,從製作到燒成工序繁雜,選泥料,切泥塊,打泥片,圍泥片,劃底片,打身筒,收底,篦身筒,開壺口,搓制壺流、壺鈕、壺把,制壺蓋,修光、精加工;落印款。千錘百鍊,需要使用數十甚至上百種工具歷經數十道工序。

全手工成型法又分為二種:1.「拍身筒」成型法2.「鑲身筒」成型法

1.「拍身筒」成型法:

先將練好的熟泥開成一定寬度、厚度、長度的「泥路絲」〔一〕,在把這些泥路絲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條和泥片,用歸車等工具劃出泥條的寬度,旋出口、底、以及圍片,然後把圍片粘貼在轉盤的正中,把泥條沿著圍片圍好,圈接成一個泥筒,一手襯在身筒內,另手握著木拍子拍打身筒,先底部逐步收口粘接底片,後口部逐步收口粘接口片,形成空心壺體。

2.「鑲身筒」成型法:
先將泥路絲切成方形泥塊,把方形泥塊打成泥片,先按產品設計要求的尺寸配製樣板,依樣板在泥片上裁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形規格要求用脂泥粘貼、鑲接成型。直至完整地拼鑲好一件方形或多邊的小泥盒子,然後一如打身筒的辦法配製和連接其他附件。

全手工壺在以泥片圈起身筒後,不以擋胚塑型,直接以脂泥黏接身筒和壺底。身筒內部也因沒有再次施力加工,所以保持自然的皺褶和紋理。身筒和壺底黏接處線條分明,僅有一小道如焊接般的痕跡。未經施力加工,所以全手工壺泥門較松,有更好的透氣效果。

全手工成型法不僅要掌握泥坯成型技巧,還必須利用紫砂材質特性,關鍵在於泥胚成型技巧的規範恰到好處,表面的精細加工修正,可使器形結構更加嚴謹,輪廓線條得體分明,筋囊文理清晰,達到渾然一體的要求,充分在作品中表現出藝術氛圍。

圖解「大亨掇只」全手工拍身筒製作流程

紫砂泰鬥顧景舟,最推崇的名家當屬清代邵大亨。曾說「大亨以後一百五十餘年中,無有超越他之上者」。邵大亨傳器眾多,其中又以「大亨掇只」〔二〕最為馳名。《宜興縣誌》曾記載這把大亨掇只「一壺千金,幾不可得」。海內外紫砂界一致推崇為經典中的經典,光器之祖,「壺中之王」。


四海壺具博物館收藏「大亨掇只壺」

「大亨掇只壺」,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容量約2500cc。壺色渾厚深沉,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穩重氣度不凡,充分體現了邵大亨精妙絕倫的壺藝技術。

清朝高熙《茗壺說》云:「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

此壺二十世紀80年代由收藏家以¥3萬元收購,在上海【四海壺具博物館】〔三〕收藏近35年,此後亦有海內外收藏家出價千萬美元欲收購此壺,均被館長回絕,說:「《大亨掇只壺》為『國之瑰寶、民之公器』,應讓其在博物館中為世人共賞。」

本文與您共賞後人摹古製作「壺中之王」的誕生過程:

四海壺具博物館收藏「大亨掇只壺」 (網絡圖片)

就這樣,經過了技藝精湛工序之後,一把獨一無二的純手工紫砂壺就等待入窯燒制了。

全手工製作的紫砂壺有個特徵,就是工藝師在手工製作過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全手工紫砂壺在線條和弧度上看似並非百分百的完美,這也是制壺者的思想與精神內涵價值所在。加上後續窯燒因素的不確定性,也就成了賞壺者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

「送壺送福」、「壺中納福」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將道、德、仁納入藝術的境界,「游於藝」是超脫於單純的技術技巧之上的人性修養之美。做壺如做人,壺品即人品,好的紫砂作品,帶給我們優雅的藝術感受之外,還閃耀著紫砂藝人的道、德、仁、藝之光。對於一把紫砂壺而言,工藝是其軀殼,思想是其靈魂,文化是其生命。

古人覺得,「壺」與「福」讀音相近,「送壺送福」、「壺中納福」,「壺」得天獨厚天生沾「福」的光,人們借物寓意來表達美好的祝願。能買到怎麼樣的壺,也是福分與壺緣。

長江三峽潰壩  紫砂將成絕響

長江三峽如果潰壩,影響到宜興丁蜀鎮的話,那宜興紫砂就成絕跡了,將來也沒有紫砂這種礦產,或許會跟著洪災全部被掩沒,除非馬上把那些紫砂礦料及成品儘速移到潰壩不會影響到的省份,否則很難逃過這場浩劫,紫砂也將從此成為絕響。但也是有特殊少部份的紫砂廠能存留下來,某些與大法弟子結緣後明白大法好的,明白這場中共迫害法輪功真相的,這樣的紫砂廠也屈指可數,但能夠保留下來的,相信都是正統文化要留給未來人,永傳於世的。

注:
〔一〕將練好的紫砂泥切成25-30公分寬的泥條稱之為--泥路絲

〔二〕掇(duo)只,在宜興方言中原為「掇子」,是指用來裝調料或糖果點心的容器。因為「子」是入聲,現在漢語普通話中沒有「入」聲發音,逐漸傳為「掇只」,實為勘誤。掇只壺,造型簡潔大方,整器瑩潤飽滿、渾樸典雅,線條簡練,昂揚挺拔,氣韻奪人。

〔三〕收藏家許四海先生「四海茶具博物館」號稱中國私人博物館第一號。博物館內凝聚了許四海畢生的心血,館藏文物從史前文化到現代大師作品千餘件。於2020年6月5日早逝世,享年74歲。

(待續)

(圖片來自網絡)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