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28) 燒成工藝 土與火的藝術

意文


【正見網2020年12月11日】

前墅龍窯夜景

「紫砂泥料」是成品的基礎;而「燒制」,則決定了成品的效果。工藝精美的紫砂,配上拿捏得當的燒制技術,才能使紫砂燒成後有最完善的呈現。是為「土與火的藝術」。

(一)    紫砂燒制方式的演進歷史

據《宜興縣誌》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宜興就出現了圓形升焰窯。唐代中葉起窯形向龍窯演變,窯爐在唐、宋、元、明、清時期均為「龍窯」。

北宋中期,宜興已使用龍窯燒造紫砂器。窯內采無缽裸燒,燒成後斷面呈紫紅色,常有「火疵」現象。蠡墅羊角山紫砂古窯址出土的紫砂壺器物,可見。

元朝,前墅古龍窯以燒制日用陶器為主。
明代中後期,紫砂從陶器中脫穎而出,龍窯就成為燒制紫砂器的窯爐。
清朝,宜興已普遍採用龍窯燒造紫砂器。


倒焰窯

1957年,煙煤為燃料的「倒焰窯」取替龍窯。


隧道窯

1970年代龍窯熄火。1973年,用重油為燃料的「隧道窯」全面使用。


推板窯

1990年代,陸續出現了推板窯、輥道窯、梭式窯和電窯。


電窯

21世紀初,小型化電窯開始流行。

(二)    簡述龍窯與推板窯

現代化程度越高,燒成品越精緻,但同時離傳統的紫砂壺也越遠,目前宜興丁蜀鎮的紫砂壺,主要由推板窯燒制。

創燒於明代的前墅龍窯,是宜興地區目前仍以傳統方法燒制的唯一龍窯,是中國僅存的兩座明代燒制陶瓷品的古窯之一(另一處是廣東佛山石灣的「南風古灶」)。還有目前使用最多的推板窯,這二種窯值得與讀者們介紹。

宜興龍窯非常有名,明清時期,就與蜀山窯、鈞窯齊名。

【前墅龍窯】

前墅龍窯是依山勢用磚砌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穹狀隧道,斜角8至20度之間。龍窯分窯頭、窯身、窯尾三個部分。窯底以八腳騎縫的土磚砌成斜弓背弧形,並用泥砂鑲嵌嚴實。窯壁由土磚砌成下大上小的斜直壁形,頂部以土磚砌成拱形橋頂。結構簡單,造價低廉。

龍窯構造與燒制過程

現保留下來的龍窯通長 43.4米,窯身外壁寬約3米,內壁底部寬約2.3米,高約1.55米。頂端高約12米。窯身左右設有投柴孔(俗稱鱗眼)42對,用作投放燃料和觀測窯溫使用。西側設裝窯用壺口(窯門)5個,用作進泥坯及搬出成品時使用。窯身最上面是窯尾(窯梢頭),為總噴煙火洞口,兼具煙囪作用。山腳窯頭處有窯爐房,窯爐口作燒窯前預熱窯身使用。

燒制過程中,大量空氣通過鱗眼進入窯內,柴(乾濕、種類、數量)、人(操作方式和經驗)、天(溫度、空氣濕度、大氣壓強、風向風速)等因素,影響燒制效果最多,燒制時的溫度和氣氛最不可控,故龍窯燒製成品的效果不穩定,但富於變化。

龍窯在紫砂壺剛問世時,是直接放進窯中燒制的。明代中期後,開始把壺坯裝在匣缽(俗稱掇罐)〔一〕裡再入窯燒成,可防止壺身沾染窯缸釉淚、火刺、色澤不勻稱等缺陷。同時也有效地利用了窯位空間。 燒成最佳部位是最上面的一段,成品率最高,中段次之,下段相對差些。燒成正品率在六七成左右。

何為不再採用龍窯燒制了呢?

因為受到天氣、溫度、濕度、柴的乾濕程度、窯工的操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龍窯的燒制結果不可控,燒出來的效果不穩定。每次燒制都需要準備大量物料,燒一窯需要木柴四噸余,且須把木料鋸成80厘米長左右,耗費成本多。

燒制過程24小時輪流轉,十幾分鐘投一次柴,燒窯操作全憑熟練技巧,以目光觀測火焰溫度與坯體的變化情況來決定,需要有非常熟練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點火之後約200小時才算燒制完成,待窯溫降至100攝氏度以下方可開窯。

前墅龍窯模型

因前述原因,目前一個月只燒一次窯,產品主要以盆、瓮、罐等日用粗陶為主。目前僅剩幾個老窯工還在靠經驗傳承這項古老的工藝。顯然老一代的燒壺方法技術含量要高些,也更珍貴。因此人們也把龍窯的燒窯工藝稱為「火的藝術」。

此窯經歷了無數次翻建重修。現今龍窯供廣大考古工作者和中外遊客觀光遊覽。〔二〕

【推板窯】

1974年,狀如隧道的「隧道窯」,2004年7月改稱「推板窯」。推板窯屬小型的隧道窯,具備著快速、靈活及小批量燒制的要求。且占地面積小、投資少,燒制溫度半自動化控制的優點。

顧名思義,是因為因放置匣缽的耐火板由液壓機推動往前而得名。

將待燒制的紫砂壺在一個可移動的推板履帶上,隨著推板的移動待燒製品進入窯內。分為「升溫段」、「燒制段」和「降溫段」,半開放式,由自動控制的液壓推進裝置把推板推進窯內,並按照恆定的時間把燒成後的製品推出窯外。通過軌道漸次進入燃燒區、餘熱區、冷卻區,24小時即可出窯。

推板窯燒成有明焰和隔焰兩種形式,明焰推板窯的熱耗小,建造和檢修方便,相對隔焰推板窯還具有便於控制燒成氣氛等優點。一般採用明焰燒成。

燒製品置於耐火材料製成的匣缽內,匣缽上下疊放摞四個高,頂層為開放式,下層為封閉和半封閉式,所以推板窯大致劃分為八個溫差。〔三〕

整窯長度、燃燒區長度、兩頭開放口剩餘空間大小、液化氣純淨度、液化氣噴燃量、匣缽擺放方式、位置,都是影響燒制效果的變量。即使在同一個窯口燒制,每次還是會有細微的差異,有時甚至外部風向不同,也會影響紫砂壺的燒成。推板窯是目前紫砂器燒成普通使用的窯爐。

(三)影響紫砂燒制效果的因素

《陽羨茗壺系》說:「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沙土氣。」

《陽羨砂壺圖考》曾經總結「火候沿革」:「蓋配土、造工、窯火併皆佳妙,乃為上品,三者缺一便非全美矣。細察傳器,由明代以迄清初,配土與窯火克諧,砂質溶化,故能出窯之後微現透明,色澤可愛。降至雍、干,窯火略遜,與前器相較,已不逮清初之堅結溫潤矣。嘉、道之世,壺藝中興,堅結之致雖不如清初,然壺色溫潤已優於雍、干。至咸、同傳器,不免有砂土氣,蓋砂質非有高度火力不能變成溶液,故砂土之氣不變,粗厲之質尚存,不足貴也。」

古書指出的這些燒制特點,也是專家對紫砂器斷代的依據之一。

圖:陽羨砂壺圖考(初版本)
此書黃賓虹題簽,系統記載明清以來江蘇宜興紫砂壺藝術,並對壺人壺事予以獨創評論和鑑賞。原預定出版上下兩冊,上冊文字,下冊圖版。惟值抗戰軍興,遂僅出版了上冊,卻成為研究宜興砂壺不可或缺的文獻。

決定紫砂燒制效果的因素有:「溫度」和「氣氛」個因素。溫度主要是影響燒結程度,氣氛主要影響呈色效果。

(3-1)紫砂壺的燒制溫度

紫砂壺燒成溫度根據泥料的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區別。且相同泥料是有一個「溫度區間」,並非固定溫度,在溫度區間內燒制的並不會影響品質,任一溫度點都可以叫「燒成溫度」, 俗稱「火候」。行話叫「幾號表」。〔四〕

窯燒溫度中一號表指代1150度,二號表是1170度,3號表1190度,依次類推,每號之間相隔20度。
燒成溫度以朱泥吃溫最低,其次是紫泥,段泥最高。

黃龍山紅泥 及試片(中國宜興紫砂博物館)

而「吃溫」是指某種紫砂泥料能承受的最合適的燒成溫度。同一種泥料,由於礦區分布、煉製方法、陳腐時間等因素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吃溫」。使用同類而批次不同泥料前,須先燒制「試片」,摸索該批泥料在不同窯溫中燒制的效果,以求最佳表現。

燒制過程

不管是龍窯還是電窯或是推板窯,對溫度進行精確的控制是必要的。

1.初始階段:剛開始溫度控制在105度,時長30分鐘,在這樣的溫度下紫砂胚體的水分開始蒸發。
2.出水階段:30分鐘後,溫度上升至500度,胚體水分開始逸出。
3.石英膨脹:溫度繼續上升時,水分析出之後,泥粒中的石英顆粒成分開始發生變化,受熱下開始開始膨脹,體積增大。
4.胚體顯色:溫度繼續上升至600度以上,紫砂胚體的氧化物開始分解,色澤顯現。
5.整體定型:溫度上升至1000多度以上,壺身算是燒結〔五〕定型。此時不加溫,準備降溫,為平衡溫差,在此期間需要留出30分鐘的時間進行調節。

以上是以推板窯燒制為例。紫砂壺的燒制中電窯,推板窯,梭式窯,煤氣窯,同樣的窯標溫差是很大的,不止區區20度,每種窯甚至每個窯燒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

 (3-2)窯燒溫度不同  坯體顏色就不同

生坯完全乾燥後,才置於匣缽內入窯燒煉。隨著溫度的升高,坯體的顏色會不斷變化,測溫表顯示溫度數據便於操作中作出對比,在以後燒窯時,再根據上次的燒成效果顏色,來準確調整窯溫達到上次的燒制效果。

400℃時為暗紅色,600℃時為鮮紅色,800℃時為桃紅色,1000℃時為櫻桃紅色,1200℃時為淺黃色,1400℃時為白色,1600℃時為耀眼白色。窯溫過高,壺坯會變形成為廢品,也就是業內俗稱的「窯燒白光」。

底槽清泥不同溫度的呈色效果

對於紫泥來說,低溫偏紅,高溫偏棕色,再高溫的話棕色變淺甚至變成灰。

不同的紫砂泥料有其不同的燒結溫度,只要達到那個溫度就可以,同種泥料不同溫度下,壺身也呈現出不同的效果。

不同溫度燒成的紅泥、紫泥、綠泥

其實對紫砂燒成有影響的不只是窯溫,還有其它因素。

(3-3)「欠火」和「過火」如何區分?

紫砂壺燒制常見的情況:窯裂(乾裂)、磕碰缺口、穿線、破皮、嘴/把/鈕歪斜、內裂、爆砂、爆片、窯變、蓋/口變形、刻穿(陶刻穿透壺壁)、壺底不平、重心偏向、色帶(泥胚未乾透即入窯燒制,會產生明顯深淺色帶)……這些都是常見的。
其中來說明窯燒「欠火」和「過火」

「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砂土氣」(〈陽羨茗壺系〉)。紫砂壺的窯溫要燒到1150℃到1250℃之間。燒結度越低,透氣性越強,但易發生吐黑變色現象;燒結度越高,透氣性越差,不容易吐黑變色,泡養變化小。

如果與吃溫相差10°C,就會出現「欠火」和「過火」的情況。

「過火則老」

「過火」是指窯溫超過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溫度,紫砂器外表有燒焦感,表面起泡、毛躁刺手、起小的爆裂痕跡,玻璃化、顆粒尖出、甚至壺體產生變形。

透氣性和吸水性也會變差,泡養不易、無變化。胎質緻密,敲擊音頻高,類似於瓷器的敲擊聲。

溫度過高,紫砂泥中所含石英會玻璃化,在自然光照下不會有多種反射的色光。反射的色光越豐富,表明泥質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單一的,肯定不是好泥質。

吐黑   黃龍山青段(唐韻紫砂)

「稚砂土氣」

「欠火」是指泥料沒有「吃」到應有的溫度,壺外表色調灰淺,,色澤不潔,更嚴重者「吐黑」〔六〕。

胎質疏鬆,沒有完全燒結,聲音沉悶、暗啞,如瓦罐陶器類。

(3-4)什麼是「燒造氣氛」?

紫砂壺在燒制過程中,由於氧氣濃度的不同,導致燃料燃燒的程度也不同,氧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氣體的濃度高低就是「 燒造氣氛」的成因。

理論上窯爐氣氛有二種:「氧化氣氛」、「還原氣氛」。

「氧化氣氛」

就是不斷補充燃料,並完全燃燒,無煙,火焰短但熱衝擊力大,溫度高。俗稱「透火」。

在氧化氣氛中燒成,氧化鐵在1400°C以下不形成共熔物,不產生液相。為了兼顧低熔點礦物的燒結,紫砂壺的實際燒成溫度多在1150 ~ 1250°C,各礦物相的擴散速度不大,氧化鐵也不產生液相,所以製品就多為紅色(低溫)、紫紅色(高溫)。

「還原氣氛」

是缺失氧氣燃燒,燃料不完全,有煙,火焰長但衝擊力小,溫度低。俗稱「捂火」。

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氧化鐵在1100°C左右即形成共熔物,產生液相,可使製品由紫紅變紫黑,分解的氣體又無法逸出提前燒結的製品表面,易形成鼓泡。

紫砂器在正常的燒成氣氛中,隨著溫度的變化,胎質呈色也會產生不同色調的變化。紫砂壺是土與火結合的產物。好的紫砂泥料加上恰到好處的燒制技術,才能成就一把好的紫砂壺。

注:
〔一〕掇罐:掇罐圓徑為55公分,高度按茶壺高度定幾種尺寸裝瓶的叫「高頭」,裝水平茶壺的叫「匹只」,如蒸籠狀。

〔二〕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下合,下中,上中,上平,這幾個術語就是說的推板窯的燒制溫度,按溫度從低到高依次往上,推板窯匣缽分4層,匣缽又分開口和封閉(裝壺的耐火匣缽的造型),所以推板窯可以大致劃分為8個溫度,最高為1180℃左右(對應2#5),最低為1150℃度左右(對應1#2),從入窯到出窯,需要十幾個小時。

〔四〕「幾號表」的由來。應作「幾號標」,「標」指的是」火標「。

〔五〕「紫砂壺燒結」,是指紫砂壺在一定高溫狀態下,低熔點物質熔化,填充未熔化物質之間的空隙,但並未達到碳化(焦黑)、鈣解(出現針眼、氣泡)程度的物理狀態。從低熔物開始熔化,到出現氣泡、針眼、焦化現象臨界點的溫度範圍,為燒結溫度範圍。

〔六〕紫砂要無添加碳酸鋇,熟泥長時間陳腐以後沒有重練,壺燒成後表面泛黑,稱之為「吐黑」。從另一角度講能證明沒有加碳酸鋇防腐。

(圖片來自網路)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