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0):紫砂壺的結構分析(上)

意文


【正見網2021年04月27日】

黃龍山四號井 段泥     南瓜頭供春壺(叉把)

一把紫砂壺結構分別由:「主體」以及「附件」兩部分組成。

「主體」是指壺身,以及「鈕、蓋、口、頸、肩、腹、足、底」等局部。
「附件」則是分置壺身兩旁的「流」與「把」,為紫砂壺的結構附件。

紫砂壺造形設計上是利甪壺身各部如:壺體的大小、造型的方圓、線條的曲直、坯質的粗細……等來整體表現。造型的局部也是變化的細部,都融入在設計之中,用來構成不同視覺效果的元素。

紫砂壺如人,有「身、腹、肩、頸、首」。老壺藝人云:「精神看肩,氣度看腹」。也就是說壺肩的折線和骨架弧線,最能顯示一把紫砂壺的精神。而壺的收腹弧線、壺口的寬度、壺頸的長短、子母線的厚度,能表達出壺的氣度。

紫砂壺多為對稱體的造型,基本上要符合穩定的要求,除了視覺上有安定感之外,同時使用時的穩定性也是必要的。

而造型的重心在中軸上並落在壺底的中心點,所以壺底大小會影響在視覺上的穩定感。而壺體的肩、腹部位的變化,也影響著整體造型的重心和穩定性。

紫砂壺的各個部位介紹

紫砂壺的「附件」裝配到壺體上的有:「相貫線」和「過渡線」。兩種處理方法。在紫砂工藝中稱為「明接」和「暗接」。

明接」,指連線處有明顯的界限,就是流、把和壺體的銜接以「相貫線」處理稱為「明接」。給人明確、乾淨利落之感。
「暗接」,是連線處以「過渡線」處理。使嘴、把與主體銜接過渡很自然,仿若自然生成、渾然一體,有一氣呵成之暢。

一、 【壺體】

一把紫砂壺的第一印象就是紫砂壺的形體造型,是紫砂壺的主體。「壺身」又稱「身筒」。壺體形狀往往與紫砂壺的名稱有關。
紫砂壺形不外乎光器(方器、圓器)、花器、筋囊器四大類。壺型分類,請見上一篇。紫玉金砂(29)經典紫砂壺型的分類。

二、 【壺嘴】基本形式  「流、直嘴、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

紫砂壺從來都是「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一把好壺的成型離不開各個部位的搭配,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壺流的風格須與主體統一,並和壺把相均衡。整體相調才能與整體氣韻相稱,使之成為藝術佳品。

紫砂壺一般把整體「壺嘴」叫做「流」,可細分為「唇、額、嘴、嗉」。壺嘴造型要適合水流曲線的變化,壺嘴的長短、形狀、粗細,水孔的位置等,安置都要恰當,壺嘴內壁必須光滑暢通,出水流暢,收水時不流涎。

紫砂壺的嘴式可分為「流、直嘴、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五種基本樣式。

而其中「流口」也大多為三種:「平口、包口、舌口」。

1、直流:

形狀簡潔,出水流暢
氣勢十足,有一飛沖天之勢,剛毅勁道,極具陽剛之美。

可分為----「劍流」:下粗上細。  「筒流」:上下等粗。

黃龍山寶山礦區墨綠泥德鍾壺  「劍流」      //    紅衛村小媒窯朱泥德鍾壺  「筒流」(唐韻紫砂)

2、鴨嘴流:流形似鴨嘴,又稱「鴨嘴」。明接和暗接處理都有。

 

鴨嘴流因造型酷似鴨嘴而得名,經典壺型「僧帽壺」就是採用鴨嘴流。

3、一彎嘴:

形似鳥喙,又名「一喙嘴」。含蓄委婉,小家碧玉,亭亭玉立。一般為暗接處理。
較短,型制微彎略帶弧度,出水穩定流暢。安裝的位置較高。常見有向上和向外的區別。

4、二彎嘴:

婉轉蜿蜒,蓄勢待發,弧度自然,悠揚。明接和暗接均有。
二彎嘴的根部有「嗉囊」,具有「蓄水」功能,出水暢快具衝擊力。

5、三彎嘴:

蜿蜒有勢,曼妙起舞,尤惹人憐。
三彎嘴的造型豐富了紫砂壺的線條,明接處理較多,製作有一定的難度。

【出水孔】

好壺的出水,水柱要剛勁有力,線條流暢,斷水時簡潔利落不流涎。
但是這條件跟壺流的形狀、長度、出水孔的位置有很大關係,同時要跟壺型相匹配。不同的壺,壺嘴與壺身的交接處的「出水孔」又有不同。

影響出水效果的幾大因素

出水的表現與「流壁的薄、光」,「流根的大、聚」,「孔眼的密、勻」,「嘴孔的圓、潤」,「蓋孔的豁、暢」,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影響出水效果主要是四個因素:水流量、水壓、氣壓、水流阻力。

1.水流量:

決定於壺流最細部分的內徑。至於水柱長短,取決於流孔內壁的光滑度與粗細比。

2.氣壓:

壺鈕的氣孔過小,空氣流入受限會影響氣壓,也同時影響出水效果。

3.水流阻力:

取決於壺流的彎曲度。流的彎多,則水動力減損大,出水也相對弱,如三彎流的壺。壺嘴粗,出水量就大,如直嘴。

4.水壓:

首先取決於器型:
具體說,就是傾水時,壺內水面與壺嘴的落差,出水位置與壺內水平面的位置差越大,水壓越大,出水也就越好。壺流根部越低,出水效果越好,比如子冶石瓢。

其次取決於出水孔總面積與壺嘴之面積:
壺流根部越靠近壺底、壺流越直、濾茶孔面積越大、濾茶孔面積與壺嘴截面比例適當,則壺的出水越沖。

獨孔、網孔、球孔

明、清時期的均為獨孔,到了清朝中後期,出現了三、五、七、九等等多孔的設計。清末之後基本上是網孔,有七眼、十眼等,可以有效過濾茶葉。

二十世紀70年代,當時為了外銷出口日本,便迎合改變成日本泡茶習慣,將單孔變為球孔。即在壺身壺嘴部位的內壁嵌一個滿布小孔的半球,可更好地過濾茶葉,增加出水量。其孔要求排列整齊,與嘴對正,並依據嘴形而設置。

1980年代初,從原來的18孔,變成了14孔出水。而後到了1980年代中期左右,出水則逐漸演變成單孔出水。現代網孔常見的有7孔,9孔,14孔等。

三、【壺把】基本形式「端把、橫把、提梁」

泡茶使用的茶壺而言,把手使用的舒適度是特彆強調的。
安裝、製作壺把的總的要求是:與茶壺整體協調,把手使用合宜舒適,做到二者完美統一。

紫砂壺把,古稱「鋬」(pan),常見的有端把、橫把、提梁、裝鈕(用於安裝其他材質的提梁)等,或上有「飛把」,或下有「垂耳」。
壺把是為了便於執壺而設置的,有「端把、橫把、提梁」三種基本形式。

1、端把:「正把、倒把、垂耳、飛把」

與壺嘴分別安裝在壺體的兩側。

端把式:端把也稱「執把」,是紫砂壺中最常見的壺把形式。

其形如耳,多為上大下小的「正耳把式」,亦有上小下大的「倒耳把式」,安裝在壺嘴的正對面,雖不易平衡重心,但斟茶省力。
壺把手圈的大小與茶壺的容量相關,與需要插入幾根手指相關。端把有二支點、多支點兩種式樣,多支點式多見於花器造型。
端把與壺流對稱、均勢,置於壺肩至壺腹下端,高點與壺口、壺流的高點呈水平。

為與壺流在視覺上達成平衡,把上或會有「飛把」,把下端或延伸出「垂耳」

2、橫把:「管狀、叉把」

橫把 (也叫「柄」、「執」) 安裝在壺體上與嘴成90度,圓筒形壺上多用橫把。當今日本還大量使用這種橫把式茶壺。
此種壺把又稱「側握把式」(亦稱唐羽),叫「執」更為準確。此形制壺把,多為較粗的管狀手柄,與鴨嘴樣式的流相配合使用比較多見。

3、提梁:「硬提梁、軟提梁」

提梁壺是最有文人意味的一種造型,也是最豐富的一種壺把形式。提梁式有二支點、多支點、高、矮、圓、扁等形式。

(一)硬提梁

1.「硬提梁」用同一種材料與壺體一起成型燒制的,稱之。
2.「金屬提梁」,是用螺絲將單梁固定在系紐上,也屬之。

硬提梁空間感強,造型優美、舒展,空間虛實對比藝術效果強烈,氣質高雅。工藝難度也大。

(二)「軟提梁」、「活絡提梁」

制坯時在壺的肩部做一對用於安裝提梁的系紐,壺燒成後安裝提梁部份。稱之。

1.單提梁,用藤或細竹編織而成的多為單提梁。
2.雙提梁,材質以銀、銅等金屬或是用金屬絲或金屬細管細藤條、細竹根等做成半圓環,裝在系紐上,多為雙梁。

由於提梁的存在,使紫砂壺有了更高大的形體,提梁內部存在的虛空間,加之提梁特形態多變,表現出風格多樣的形式美感,廣為人所喜愛。

清 乾隆 「陳蔭千制」款紫砂竹節提梁壺(故宮博物院)---單梁(硬耳)

紫砂一廠ㄧ號紫泥壽星壺(唐韻紫砂)---洋桶(軟耳雙提梁)

圖片(網路圖片)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