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33):經典紫砂壺圖譜(二)

意文


【正見網2021年10月22日】

21【美人肩壺】

清乾隆 紫砂美人肩式壺

「美人肩壺」,顧名思義,就是以女性窄而圓潤的肩線為象形題材的壺型,「美人肩」又稱「圓珠壺」。為明代制壺名家徐友泉所作,其見到秀氣的梅瓶【1】有感,修改設計後創作出了此壺。

美人肩壺自帶宮廷的雍容華貴氣質,壺身窈窕秀美,飽滿圓潤,漂亮勻稱的壺肩,肩項及腹,骨肉勻亭,仿佛合為一體。

《陽羨茗壺賦》記載:「圓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內盛香茗,如軟玉溫香,不啻掌珠,賞心悅目也。」

22【西施壺】

明晚期   沈君制西施壺

據考證,有史記載做過西施壺的第一人為明.萬曆徐友泉大師(名士衡),名為「西施乳壺」。清中期尚未見此「西施乳」之名,是徐友泉命其名還是後人稱謂,是否始於清晚至民初,無從考證。今人覺名稱不雅,遂改稱「西施壺」。

清 西施壺       /     顧景舟制西施

關於徐友泉做西施壺的說法,源自清初吳梅鼎【2】的那篇1500字文采橫溢的《陽羨名壺賦》。其中對徐友泉更是濃墨重彩,給了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來肯定友泉的功力。

吳梅鼎提到形形色色的紫砂壺款名,其中「美人」、「西子」指的就是美人肩、西施乳。吳梅鼎記述徐友泉摹形像體、殫精畢異而作美人肩、西施乳,當可採信。吳梅鼎作賦時,吳父請徐友泉到「朱萼堂」坐藝製作過西施乳壺。(朱萼堂是吳家收藏紫砂壺藝作品的陳列館)。「朱萼堂」的藏品遭兵禍之後,吳梅鼎又請徐友泉的徒弟許龍文前來坐藝制壺,也製作過「西施乳壺」。除徐友泉之外,史料記載曾做過西施壺的,當屬沈子澈。清吳騫編輯的《桃溪客話》載:「子澈勝國名手,至其品類則有龍蛋、印方....、美人肩、西施乳....」,還說:「子澈製作,力追友泉,所制壺式,亦多相類也」。沈子澈是明末崇禎年間的紫砂好手,其作品基本都是徐友泉做過的型款。

可惜,徐友泉、沈子澈、許龍文的作品難以尋覓,清一代名家傳世作品也很為罕見,入清以後的西施壺出現了被現今稱為「文旦壺」的紫砂壺品,二者壺型很難完全劃分。

所見載之於文獻資料的,最早的實物圖片,是明晚期(天啟、崇禎年間)的沈君用所做的一隻紅泥粗砂小壺,底款:大明天啟丁卯君用制(天啟丁卯即1627年)。此品西施壺「五大要素」俱全,身筒頗似景洲款的西施,只是流略長些、倒把打開的幅度略大些,此壺圖片收錄在《陽羨砂壺圖考》的下卷。

於是,今人製作的「西施壺」基本學自「顧景舟、王寅春」二位大家所做的西施壺為藍本。前者豐滿、後者清秀。一、倒把(古稱反鋬);二、短椎流;三、乳形的蓋子加身筒;四、截蓋;五、乳頭形的壺扭,這五大造型要素都是一樣的,但還是不離「乳」這個主題。

龍旦  /    西施   /   文旦

「文旦」、「龍旦」和「西施」三種壺形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係。三種都屬於截蓋壺。

23【文旦壺】

「文旦壺」創於明未清初,由明代古式龍蛋轉化而來,形與西施壺相近。

文旦名稱之來歷有二說,一說認為文旦壺式與柚子形似,工夫茶區盛產文旦柚,因以為名,是水果柚的仿生器。

另說,道光元年(1822年1月)於南洋沉沒之泰興號商船出土外銷工夫茶壺,亦有朱泥文旦,底款亦為陰文刻款:「風光不與四時同,文旦」。清代朱泥壺另有「文九」「文遠」等陶工款,可為「文旦」乃陶工之名的旁證。由於史料缺乏,此事已難考。後,「文旦」則成此類壺專稱。

「文旦壺」極精簡的線面,架構成西施乳形,流線豐滿光潤,鈕為扁圓乳頭狀,底向裡收斂呈捺底狀,嘴短而粗大,把圈向上傾斜。

24【龍旦壺】

清早期   龍旦壺

龍蛋為古壺式,清吳梅鼎《陽羨茗壺賦》云:「圓者如丸,體稍縱,為龍蛋。」「龍蛋壺」造型取於蛋形,在詩經《貔貅出世》中記載,龍的九太子貔貅是從龍蛋中破殼而出的,而民間貔貅既有辟邪之意,在東方文化中龍又是至高無上的吉祥圖騰,以「龍蛋」來命名,是種美好的祝願與寄託。

清初 朱泥龍蛋壺

龍蛋(龍旦)壺形制有明代遺風,追求自然、樸拙。清中期之文旦則漸趨含蓄優雅,文氣稍重。以橢圓線構成基本輪廓,通體為蛋狀,壺身光滑圓潤,短嘴直流,扁圓珠紐。造型單純流暢,粗獷敦厚。全器散發拙味和稚氣感。

25【水平壺】

小煤窯朱泥  水平壺

水平紫砂壺在明、清時期便存在,但只是藝人們偶爾為之,期間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明末清初壺藝大師「惠孟臣」所作的「朱泥小品」其造型簡練樸素,做工精細周到,但作品造型變化不大。後來,水平壺便成為一類常規製作的紫砂壺式。


各式水平壺

水平壺的名稱來由很有意思,原來華南一帶泡飲工夫茶時,茶道者將壺放在茶海或茶碗內,再用沸水反覆淋茶壺的表面,使壺加溫茶味容易泡出。在無意中發現了「個別」的小茶壺「偶爾」在熱水中漂浮端正平穩,如水平面一樣平正(不能由此判斷工藝製作水平,後述),故稱之為「水平壺」。深得閩、粵及台港澳和東南亞等國家的壺友所喜愛。

紫砂水平壺傳統的式樣有標準水平、線圓水平、蓮子水平、三足水平、湯婆水平和線瓢水平等。

26【匏瓜壺】

匏瓜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匏瓜壺」,以瓜果植物葫蘆為仿生壺型,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

匏瓜壺  顧景舟

清朝官制,有些官員的家眷不能隨身邊,曼生愛壺成痴,便想到以壺寄相情,無奈終不能創一中意之壺。一日偶讀曹植《洛陽賦》之「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勤」句得「匏瓜」,古時將匏瓜象徵男子無妻獨處【3】。曼公不禁啞然失笑:此物正好寄我之思,釋我之苦矣。遂遍尋匏瓜數日,日日觀摩,終成此一壺式,名曰「匏瓜壺」。

曼生「匏瓜壺」的壺銘為:「飲之吉,匏瓜無匹。」這是對匏瓜壺的高度讚美。

27【匏尊壺】

匏尊壺   顧景舟

《說文》:從包從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葫蘆,一種圓大而扁的葫蘆,即匏瓜。匏尊:以干匏製成的酒器。。「匏尊壺」,亦作「匏樽」,是匏瓜製成的飲具。

陳曼生設計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壺是有關匏瓜的(半瓜、葫蘆、匏瓜、匏尊),匏瓜成熟才能作為「匏樽」。「匏尊壺」,就是「匏瓜壺」的昇華。

蘇軾《前赤壁賦》有句:「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講述了清風陣陣,水波不興,泛舟江上,以匏樽作茶具,邀友飲茶,亦能馳騁千古,發思古之幽情也。

28【三足乳鼎壺】

三足乳鼎壺    顧景舟

「三足乳鼎壺」由顧景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仔細研習文人紫砂的代表作品「曼生十八式」,對曼生「匏瓜壺」進行了再創作,將平底加置「三乳突狀小足」,故又名「三足乳鼎壺」。

此壺身圓形三足,流和把充當兩耳,壺體簡潔腴潤,線條流暢而富有張力,體現了乳鼎壺的端莊古雅風韻。為顧老晚期經典作品之一。

29【梨型壺】

清 馥遠、逸公款朱泥梨形壺

據二位古陶瓷鑑定專家出版的書中說:「梨式壺,壺式之一,始於元代,流行於明代,因形狀似梨而得名」、「梨壺——因造型類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燒造,其後歷明、清兩代,經久不衰。」表示瓷器的梨形壺自元代就出現了。梨形壺的出現,與五代、宋、金時期的器物造型流行仿生花瓣瓜果造型的審美有關。

明中期開始盛行品茶,故小型壺得以流行,梨型朱泥壺原為惠孟臣首制。後流於東瀛倍受珍愛。後傳入歐洲,著名的安尼皇后定製銀質茶具時,也要求仿形於孟臣的梨形小壺。

梨形壺,樸素清雅,壺身狀似梨,鼓腹,圓韻,蓋拱起與器身相切,壓截蓋,貫氣融為一體。是乾隆之後常見的壺款,泡茶品茗尤為茶人所喜愛,亦稱之謂「梨式水平」,閩南地區更有「手中無梨式,難以言茗事」之說。

梨型壺香韻二者兼顧,能表現傳統烏龍茶的特性。高梨型主香,矮梨型重韻。或高或矮各能表現出不同風味。

30【漢扁壺】

邵大亨 漢扁壺

「漢扁壺」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萬泉氏」所創作,受到曼生「棋奩壺」的影響後衍變而來,「扁」和「高」是對比出來的,將萬泉氏的「漢扁壺」與曼生的「棋奩壺」相比,這是其「漢扁壺」名字的由來。


曼生「棋奩壺」

後又有程壽珍根據前人的經驗,創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經典造型漢扁壺,與他所創的「掇球」、「仿古」構成具有代表性的「壽珍三式」。

漢扁壺,壺體扁圓,底部圓潤豐滿,腹肩產生曲折剛勁的張力,平蓋穩重,嘴側肩與把側形成一條氣貫全壺的流線,生動自然,質樸大氣。

31【漢瓦壺】

瓦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即為「瓦當」,又稱「瓦頭」,是中國古建築的重要構件,起保護飛檐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漢瓦壺」就是根據漢瓦的造型設計。凝聚在秦磚漢瓦中的豐富文化內涵,使其擁有了藝術生命力。

漢瓦壺是圓筒形壺體,短流勢直,壺蓋似圓盤,蓋平略見弧,橋式鈕。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端莊大氣、古樸精練,質樸無華而具古韻。

32【漢鐸壺】

清代文人梅調鼎與王東石合作之漢鐸壺

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鐸,大鈴也。鐸為方彤,頂卜有一個短柄,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銅舌者稱金鐸,木舌者稱木鐸。古籍記載有兩方面作用:「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古代打仗經常有「鳴金收兵」一詞,鳴金即鳴鐸,就是搖大鈴鐺。之後,常見的是古建築四角的鐸鈴裝飾。

漢鐸壺即根據漢代鐸的造型仿製而來,是由清代文人梅調鼎與王東石合作之壺。梅調鼎(1839—1906年),字友竹,寧波籍書法大家、詩人,其書法被贊為「清二百六十年中,論高逸無出其右者」。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

橋鈕平嵌蓋   /  柱鈕壓蓋   /   柱鈕平坎蓋 

玉成窯【4】的漢鐸有三種款式,常見的有「橋鈕平嵌蓋」與「柱鈕壓蓋」的漢鐸。第三種為「柱鈕平坎蓋」漢鐸。往後漢鐸常見的就是柱鈕,顧景舟先生也曾做過漢鐸,其流嘴顯得飄逸靈動,別具韻致。

33【漢君壺】


清光緒19年 黃玉麟制漢君壺

「漢君壺」源於曼生「扁石壺」之式,器型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經不斷改進,至清末民初時基本定型,並普遍流行的壺式。並在上世紀70年代曾以商品壺大量湧現。

清晚期·愙齋款趙松亭制漢君壺    /  清道光 申錫制漢君壺

扁、圓、大口、斜肩斜收、直肚、橋鈕、三彎嘴,這是漢君紫砂壺基本元素。其後各名家手裡均有所改進。不同時期的款式差異也大,甚至同時期不同工藝師的作品,也有很大不同。

34【漢雲壺】

顧景洲 漢雲壺

「漢雲壺」初創於清代,時名「雲漢」,取曹操《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意境。後經顧景舟改造後改稱「漢雲」。

壺型造型周正嚴謹,氣勢穩重挺秀。壺身直徑較寬、束頸、折腹外鼓。壺肩部凸起線條,延伸至壺嘴,使之過渡到壺嘴上成為陰陽分割之界,體現「線」的美感。壺流、壺把稜角分明,方圓相濟,飾以飛扣,造型簡練挺拔,曲折中富有變化。

35【上新橋壺】

宜興黃龍山大紅泥   全手工  上新橋壺

江南水鄉,長河上的斜拉橋、曲拱橋,木橋、石橋、竹橋,這些連接河二岸的各形態的紐帶隨處可見。這個江南最普遍的元素也出現在了茶壺創作理念上。

《上新橋壺》是顧景舟先生1960年代匠心獨運創作的,顧景舟巧妙地把橋建在了手把和壺蓋上。

顧景舟制 上新橋壺

壺身呈扁圓形,壺蓋與肩部以凹線階梯狀分割空間,好似上橋的台階。自然過渡到立於頂端的橋形鈕,步步登橋,完成了「上新橋」中「上」的動態詮釋。壺紐為橋型紐,似一座矗立湖面上的小橋,把手上也有一座橋面,與壺紐相呼應,將江南小橋流水湖光山色呈現在眼前。

從上新橋壺,可看出顧大師藉助經過提煉、簡化的形,寫意地表現了水鄉的意趣,像中國水墨山水畫帶給人的簡淡的藝術享受。後人至今爭相效仿。

36【思亭壺】


清 陸思亭制    思亭壺

「思亭壺」於清初期,為清代紫砂名家「陸思亭」所創朱泥小品壺式。之所以稱為「思亭壺」,因清初朱泥器中的制壺好手當屬思亭等幾位,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他們做的朱泥壺非常受到茶人喜愛,漸漸地成為宜興朱泥小品壺的代名詞。「思亭」更成為了特定形制的壺名稱。

思亭最早從梨形壺演化而來,形制清雅,用以泡茶品茗廣受茶人所愛,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於朱泥史。

思亭壺」素麵無飾、氣韻天成,身如葫瓢,細長的彎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麗,高虛蓋與壺口相切,鈕、蓋、腹三段曲線自然流暢且乾淨利索。

37【君德壺】


黑星紫泥   君德壺

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君德」是對品德、德行高尚的人的贊稱,「君德壺」內蘊人文美德,品性高潔,所謂壺如其人,「君德」也是用壺人對自身品性的要求。

「君德」乃因壺工張君德而名。生卒不可考,根據作品出土年代判定為清代雍正~乾隆間的紫砂藝人。《陽羨砂壺圖考》曰:「嘗見傳器,僅鐫楷書『君德』二字,造工極精。碧山壺館藏君德朱泥小壺一柄,雙釉皮,底鐫『雍正年制』四字,下刻『君德』兩字,悉為楷書。」

清晚期 朱泥君德壺

日本煎茶道乃是脫胎於中國明代的沖泡飲用法。江戶時代中晚期(晚清)煎茶道盛行,茶人推崇使用中國宜興紫砂壺,更稱其為「唐物」。凡刻有惠孟臣、君德、陳鳴遠、陳曼生等名字的,都受到珍愛。因壺型底部落款為「君德」,這些名款沿用以至於後人直接以名款來稱呼其壺,類似落款還有「孟臣」、「逸公」、「思亭」等。

「君德壺」也是矮款梨壺的變體,變化主要是在壺蓋與壺身。三彎流,圓環把,截蓋圓珠鈕,捺底。簡樸大方,在線面的處理上達到了「均、挺、圓、正」的要求,既實用又美觀。

38【扁腹壺】

清末民國范章恩扁腹壺

「扁腹」壺,亦稱「扁仿古」壺。身矮、口大,腹扁而不塌,鼓脹若充氣。「扁腹」壺是「仿古」壺的一種變化。

顧景舟 大口扁腹壺

日本奧蘭田君對壺之理趣有此論述:「知理而不趣者,獨取小與直,而不取大與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論大小曲直,擇其善者皆取之」。此壺理趣兼得,當屬上乘無疑。

「扁腹」強調的是「扁圓」 。俯視,鈕、蓋、肩、腹,層圓相疊,如漣漪蕩漾,十分悅目。

仿古壺   /    扁腹壺

扁腹壺與仿古壺有如雙胞胎,扁腹就是壓扁的仿古,二者的區別可概括為三點,一圍脖比仿古低,二蓋穹比仿古矮,三把沒有仿古高聳規整。

37【周盤壺】

阿曼陀室 曼生周盤壺

「周盤壺」命名來由:曼生喜好夜讀,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思之惆悵,起身信步,隨手撥弄桌上之羅盤,見其勺柄始終同指向一方。曼生感嘆,羅盤表面圓通,其銅勺卻堅持方向,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自省之,名曰「周盤壺」。

執周盤品茶,三思而後行。曼生以周盤形意茗壺,寓指為人處世之道。

38【柱礎壺】

阿曼陀室 柱礎壺

「柱礎」是古代建築構件的一種,俗又稱「磉盤」,或「柱礎石」,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江南建築為了不使木製的立柱受潮濕腐爛,於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在防潮的同時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古代木建築對礎石是十分重視的。


柱礎

「柱礎壺」是干嘉時期大文人陳曼生,根據柱礎的特點和紫砂表現力結合所創的,穩重大方、含蓄內斂,非常符合古代文人的審美追求。

南方梅雨季時,空氣濕度大,快下雨時,柱礎會出現「還潮」現象,民諺稱「礎潤而雨」。因此,曼生柱礎壺的銘文是:「茶鼓聲,春煙隔,梅子雨,潤礎石,滌煩襟,乳花碧」。

當用柱礎壺泡茶品茗,茶湯如雨潤澤柱礎,切壺,切茶,切民諺,堪稱巧妙。

39【華穎壺】

清中期  朱石梅制  華穎壺

「華穎壺」一說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掇球壺"演變所創作品。「華」為「花」之意,壺體以一朵半開的花苞為意,猶如花苞初綻,表達招展的美好的意蘊,讓使用華穎壺的人歡心愜意。

顧景舟 華穎壺

個人覺的顧老「華穎壺」與清代的「乳鼎壺」有如雙胞胎,煞是有趣,請欣賞下圖:

清中期申錫制乳鼎壺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乳鼎壺

40【唐羽壺】


文革期 中國宜興款日式橫把對壺

唐代煎茶,將茶團和茶餅研碎放入敞口器中的文火煎煮法。用的器具手柄細長,似羽翼飛升,稱「唐羽」。
觴(音shang)是中國古代的盛酒酒器,形狀呈橢圓形,兩側各附半月形一耳,就像一雙羽翼,亦名「羽觴」、「耳杯」。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瓊漿蜜勺,實羽觴些」之句。《漢書》有「酌羽觴兮銷憂」的記述。會稽山陰蘭亭的「曲水流觴」【5】。


羽觴

《唐羽壺》為光素器,創作構思源於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也常被稱之「側把壺」,頗為常見壺型。壺身混圓飽滿、雅致古樸,體現著唐人的美學理念和生活情趣。

41【汲直壺】

清 方拙 調砂 曼生汲直壺

《周易》:「干者,直也,君子直道而行」。自古,有將精神貫徹到器物之中的作品,如果說在紫砂中有一把最直道的壺,定非「汲直壺」莫屬。

「汲直壺」來自漢武帝時的大臣汲黯,其性情剛正,好直諫言,漢武帝稱其為"社稷之臣",其守節難惑以非。張晏曾說:「汲黯方直,故世謂之汲直」。所以後世也稱汲黯為「汲直」。是後世諫臣的典範。

曼生讀《漢書》,感嘆汲黯剛正不阿、直言切諫,由此萌生了創作「汲直壺」。由楊彭年制陳曼生銘款的傳器作品。

汲直壺表現的氣韻、渾樸古拙,又傳達剛勁正直不阿的精神與風骨。

42【龍帶壺】

明·時大彬制仿供春龍帶壺

「龍帶壺」造型似仿明永樂甜白三系把壺的形制,並於壺身上的裝飾線如黃帝的玉帶。龍帶自壺口四周肩部自上而下、對稱兩邊曲線展開,是早期的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相結合的佳作。

明永樂 甜白釉三系竹節把壺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萬曆 紫砂龍帶壺    /    明萬曆庚戌年徐秀昌制

此款壺型相傳為明代供春所作,是經典紫砂壺作品,很多工藝師都喜歡製作此款壺型,至今仍然絡繹不絕。

43【瓦當壺】

陳曼生  瓦當壺

「瓦當」是古時屋檐最前面的一片瓦,最早產生於西周時期,有素麵瓦當及飾有圖案瓦當兩種,形制均為半圓形,也是發展之初的基本形制。

瓦當

 

淦成 傳世瓦當壺

開創文人壺先河的陳曼生,以瓦當為樣,設計創作了造型獨特的半月形瓦當壺,造型以幾何線條為主,線條流暢準確,嵌蓋痕跡融入壺身整體相諧。彎流與壺把一左一右,虛實相生、比例協調,古樸韻味貫穿古今。

44【半月壺】

清乾隆 孟臣款半月壺

曼生一生坎坷,早年家道中落,34歲時才得以拔供。本以為就此可平步青雲,不料接連遭受兒子早亡,父親病故的打擊,幾經輾轉波折後當上了溧陽縣令。此時的他更多的是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對團圓的渴望。

民國•胡耀庭制段泥半月壺

陳曼生創製的半月壺,表現了其殘缺之美,以明月入壺,訴說的不僅是對親人對故鄉的思念,更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

曼生半月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如明月倒映在每位愛壺人的心中。

45【卻月壺】

楊彭年制 卻月壺

十五夜,曼生唏噓月滿將虧有如人生。手繪滿月為壺,再三思量,忽念及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遂成「卻月」壺式,巧妙地把壺型與「月滿則虧」結合在了一起。

「卻月」壺,下弦月狀,基本上是大半圓,底部呈弧形凹陷,兩側以平行平面削之,多為嵌蓋橋鈕。

清·嘉慶·雲月山房款 「泥繪卻月」壺
 

清中期 陳曼生銘楊彭年制紫砂詩文卻月壺

圖譜(上) (中)二篇介紹的紫砂壺款,讀者常看見曼生所設計,其實曼生不會做壺,他是「西泠八家」【6】之一,但他設計紫砂壺,交與紫砂藝人製作,將繪畫、書法、金石,完美地融進了紫砂壺藝之中。開創了「曼生十八式」文人壺。其實曼生壺遠不止18式。據考證,曼生壺至少有40多種式樣。至今廣為壺友所喜愛。

註:

【1】「梅瓶」最早稱為「雞腿瓶」,由北方遊牧民族創造。器身有棱,像雞腿一樣,上大下小,上部略為突出,便於放在皮套裡在馬上攜帶。傳到中原後逐漸演變,到宋朝,被稱為「經瓶」。宋朝的皇帝稱帝後要受再教育,上完課須執行老師吃飯、喝酒,酒就是用這種瓶子裝的。清之後沒有」經筵「制度後,這種瓶子就用來插花裝飾用,小口徑適合插瘦骨嶙峋的梅花,後人們稱之為」梅瓶』。

【2】吳梅鼎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少年時曾到宜興金山寺閉門讀書,家童「供春」在服侍少主的同時,偷學金山寺僧製作紫砂壺的技藝,不經意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成了中國紫砂壺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祖師。然後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時大彬之父)"四大名家",以及時大彬這兩代人。徐友泉是時大彬的弟子,這樣算來,他應當是紫砂壺史上自供春之後的第四代人物了。

【3】《史記.天官書》說「匏瓜」是星名:「匏瓜,有青黑星守之。」《爾雅翼》解釋道:「天之匏瓜星,一名天雞,在河鼓東。」有人更進一步說明,因匏瓜星獨在河鼓東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所以叫無匹,古代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

【4】梅調鼎晚年出於文人的愛好,在滬甬兩地的名門資助下,在今寧波慈城興辦了梅調鼎玉成窯。何心舟、王東石,兩位紫砂好手為玉成窯創作主體。協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壽、吳昌碩、虛谷、徐三庚、陳山農等金石書畫家、文化名人參與其中。玉成窯不只僅是一個文人紫砂窯口,它的裝飾宜書亦宜畫,豐富了紫砂器的藝術語言,發展成獨具一格的玉成窯文人壺。

【5】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東晉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名士42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酒會。他們面前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溪水,水面上漂著一個雙耳橢圓酒杯,酒杯順著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誰面前,誰就拿起一飲而盡,並要借著酒興吟詩詠懷。這種獨特的飲酒習俗盛行於漢魏至南北朝時期,被稱為「曲水流觴」。

【6】西泠八家,清代以杭州為中心的篆刻流派。其治印宗漢法常參以隸意,講究刀法,善用切刀表達筆意。直接開啟了近代篆刻。指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

圖片來自網路  唐韻紫砂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