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而不聞:王安石之《鐘山即事》

纖纖


【正見網2021年11月04日】

很多的詩文寫靜,往往是以動來襯托出靜。王安石的這首《鐘山即事》有些不同,它是聽而不聞的靜。全文二十八個字「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澗水無聲繞竹流」此句的無聲其實並非是真的無聲,嚴格的講任何東西都是有聲音的,特別是溪水怎麼會沒有聲音呢?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聽慣了一種聲音,或許就聽不到了。比如我們心臟的跳動聲,我們為甚麼聽不到呢?就是習慣了這種聲音。再比如我們在鐵路的邊上走,火車到了跟前,耳朵竟然一點也聽不到。也是因為適應了這種聲音。詩人整日呆在澗水邊,沒有接觸任何的聲音,聽慣了溪水聲,自然就聽不到了,也就認為是「澗水無聲」,「繞竹」中的竹有氣節之意,在這裡是指的詩人自己不變節之意。

「竹西花草弄春柔」這裡的花草與竹是對比之意,是指享受人間的幸福生活溫柔鄉。也可以指詩人以前的生活。

「茅檐相對坐終日」詩人自己一天對著「茅檐」無所事事,也有不問世事之意。

「一鳥不鳴山更幽」也有多種解釋,一種是因為聽不見鳥叫的叫聲,而使得山澗更加的幽靜;第二種解釋是,實際上是有鳥叫,而是希望沒有鳥叫。這裡還有引申之意,鳥叫是指朝廷的召見,在這裡詩人是想不再涉足朝廷的事情之意。

「視而不見」是修煉人的一種境界。人之所以聽到聲音有反應是因為自己在有聲和無聲之間來回的轉換,形成變化。而當我們長時間在一種聲音下時,久了就聽不到了。其實吃東西也是如此,有人為了吃到甜味,會在吃甜東西前先吃點苦的再吃甜味的食物就特別的甘甜,如果一直吃甜就感受不到了。

詩人因為被貶,已經對世間的一切看穿了,也就不再奢望有一天再涉足政壇。因此想捨棄這一切,做一個隱士。而這種「聽而不聞」的功夫到最後,就成了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或許有一天真的成仙得道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