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地輿(七)

紫穹


【正見網2021年11月13日】

【原文】 

以蠡測海,喻人之見小;精衛銜石,比人之徒勞。跋涉謂行路艱難,康莊謂道路平坦。磽地曰不毛之地,美田曰膏腴之田。得物無所用,曰如獲石田;為學已大成,曰誕登道岸。

淄澠之滋味可辨,涇渭之清濁當分。泌水樂飢,隱居不仕;東山高臥,謝職求安。聖人出則黃河清,太守廉則越石見。美俗曰仁裡,惡俗曰互鄉。裡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翟回車。

【注釋】 

以蠡(lí)測海:用貝殼做的瓢來測量海水。比喻見識淺薄狹小。蠡,貝殼做的瓢。 《漢書·東方朔傳》:「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間聲哉!」 

精衛銜石:據《山海經·北山經》,遠古時代,炎帝的女兒在東海遊玩時淹死在海裡,其魂化作一隻精衛鳥,飛到西山去銜木石,決心填平東海。後以「精衛填海」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磽(qiāo)地:貧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磽,堅硬的石頭。

膏腴(yú):膏是油脂,腴是肥肉,形容土地肥沃。

石田:布滿石頭的田地。

道岸:真理的彼岸。

淄澠:淄水和澠水,都流經山東。傳說春秋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長於調味,能辨出淄水和澠水的不同味道。

涇渭:涇河和渭河,都流經陝西。古時涇河水清,渭河水濁,兩河交匯卻不混合,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泌水:湧出的泉水。 《詩經·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後以衡門泌水指隱居之地。

東山高臥:東晉謝安,字安石,少時隱逸東山,朝廷屢加徵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稱其高臥東山。後來他為保國與家族振興,東山再起,引領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

越石見:傳說福州城東有越王石,平常隱沒在雲霧裡,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時晉安太守虞願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無隱蔽。

仁裡:民風仁厚的鄉裡。 《論語·裡仁》:「裡仁為美。」 

互鄉:互不相讓,為惡不仁之鄉。 《論語·述而》:互鄉難與言。

裡名勝母:《淮南子》及《鹽鐵論》並云:「裡名勝母,曾子不入,蓋以名不順故也。」勝母,古地名。

曾子:曾參,古代孝子,孔子的學生。

墨翟回車:墨翟,戰國時墨家代表人物,反對奢侈,主張節約,視吃苦為高尚品行。墨翟帶學生到各國遊說,經過衛國時,聽說前方是朝歌,他大驚失色,說這是殷紂王的舊都,是產生「靡樂」的地方,奢靡無道,不祥之地,於是掉轉車頭而去。

【譯文】 

拿瓠瓢來測量海水,喻人見識太小;精衛鳥銜石填海,比喻做事徒勞無功。跋涉形容行路艱難;康莊是說道路平坦寬廣。土壤多石貧瘠,長不出草木的,稱為不毛之地;肥沃豐饒的田地,叫做膏腴之田。得到某物卻一無所用,就如同獲得堅硬貧瘠的石田,不能生長農作物;做學問有了成就,則可用誕登道岸來形容。

淄水和澠水都位於山東境內,淄水甘,澠水苦,放在一起也能辨出味道不同;涇水清渭水濁,即使二水合流,依然清濁分明,比喻做人要分清是非善惡。拿湧出的泉水來充飢,也覺得很快樂,是讚美人安貧樂道;隱居在清靜的東山,高枕無憂,是說辭官以求安閒,贊他清高的節操。聖人降臨世間,黃河的水也會因此變清澈,太守清廉愛民,越王石才會顯現於世。風俗淳樸仁厚的鄉裡稱為仁裡,風俗惡劣的地方叫做互鄉;孝順父母的曾子,不願進入裡名叫勝母的地方,是惡地名不孝;主張節儉的墨子,車子走到名叫朝歌的城邑時,就掉頭而返,是嫌它奢靡無道。

【故事】 

曾子孝道  垂範後世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魯國人,非常孝敬父母,他的孝行,成為後世效仿的典範。

曾子每天細心體察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慣,並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裡。因此,一日三餐,曾子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餚。

曾子心中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他都會放在心裡,以便隨時滿足他們的心願。

父親曾點深受聖賢教誨的薰陶,平常樂善好施,經常接濟貧困的鄰裡鄉親。對於父親的這個習慣,曾子也同樣銘記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過飯後,他都會畢恭畢敬的向父親請示,這一次餘下的飯菜該送給誰。

父親平時很喜歡吃羊棗,曾子就在外出時儘量給父親多帶回一些。待父親過世之後,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棗,他就想到父親在世的情景,心中勾起無限的傷痛。從那以後,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棗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裡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裡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應,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於是,趕緊背著木柴趕回家中。

曾子不但對於奉養父母的身體非常重視,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當中,也非常謹慎,惟恐有辱父母的養育之恩,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孔子知道曾子是個孝子,所以將「孝道」學問傳給他。囑託曾子把孝道發揚光大。可見,曾子的孝行非同一般。

曾子秉承孔子的教誨,專致於孝道,在日常生活中親身實踐。他傳述《孝經》,教導學生,讓孔子的孝道,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尚書鍾離意 拒收貪官贓物

《晉書•王遜傳》記載: 交址太守張恢,因貪污千金而伏法。他的錢財被沒收後,皇帝卻下詔把這些錢財,賞賜給大臣。

尚書鍾離意,把分到的珠寶,全都扔在地上,不向皇帝謝恩。

皇帝很奇怪,問他什麼原因?他回答說:「臣聽說:孔子寧可忍著口渴,也不喝名叫盜泉的泉水;曾參在勝母裡巷前,掉轉車頭:這都是因為厭惡地名無德叛道。皇上分給我貪官的這些贓物,我實在不敢接受。」

皇帝感嘆說:「尚書的話講得對!是真清廉也!」

可見曾子的孝道,影響深遠。

(據正見網故事改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