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1年11月21日】
【原文】
擊壤而歌,堯帝黎民之自得;讓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費長房有縮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堯有九年之水患,湯有七年之旱災。
【注釋】
擊壤而歌:堯帝時,有位老人在田中擊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有哉。」見《樂府詩集》的《擊壤歌》。擊壤是古代的一種遊戲。壤用木塊製成,用手中的壤去擊打三四十步以外的側立在地上的壤,中者為勝。擊壤而歌反映了堯帝時的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說明堯帝無為而治,天下有道。
讓畔而耕:傳說文王治理的地區,風俗仁義,耕田的人互相推讓田界。畔,指田界。見《史記·周本紀》。
縮地:東漢方士費長房向壺公學習道術,壺公問他想學什麼,他說,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壺公就給他一根縮地鞭,他想到哪裡,就可用縮地鞭縮到眼前。見《神仙傳·壺公》。
鞭石:傳說秦始皇想登山祭海,在東海上造一座石橋,當時有仙人幫助驅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抽打,石皆流血,至今還留有赤石。見《三齊略記》。
湯:即成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遂有天下。
【譯文】
堯帝時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擊壤引吭高歌;西周時的百姓因受文王教化樸實仁義,都能互相謙讓耕地。費長房通曉收縮土地,化遠為近的方法;秦始皇時有揮鞭驅趕石頭造橋的奇術。堯帝時洪水為患九年,商湯時有七年的旱災。
【故事】
堯帝無為而治
《高士傳》記載,堯帝時,天下被治理得非常好,百姓生活悠閒自在、無憂無慮,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在田邊擊壤而歌,悠然自樂。路人看到感嘆道:「這些都是堯帝的盛德所賜啊!」老人聽後卻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有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擊壤歌》,它描述出堯時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畫面安祥質樸,令人神往。
堯帝時除了《擊壤歌》,還有《康衢謠》,也十分有名。童謠唱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大意為:「我們老百姓都豐衣足食,生活得快樂自在、無憂無慮,這些都是因為帝王澤被萬物、恩德所賜,我們老百姓什麼都不懂,只知道順從帝王的法則而行。」
帝王德澤萬物,無聲無息;引導天下順行於道中,百姓似乎根本感覺不到帝王的存在。這就是歷代帝王治世所追求的「無為而治」。黃帝做到了,堯帝也做到了。
帝堯之仁 垂範天下
上古史書,講述了堯帝寬恕臣下,「如天之仁」的美德。
堯的哥哥摯為帝的時候,放任凶人把持朝政,著名的有三凶:孔壬、歡兜、鯀。其中孔壬善於巧言令色,結黨營私。到堯為帝的時候,騙取了治理洪水的共工之職。幾十年治水無功卻納賄無數。又勾結名為相柳的蛇妖,肆虐百姓。被革職後,又聯合歡兜反對朝廷。罪惡數不勝數。
後來大禹擔任治水,斬除了蛇妖,抓住了孔壬,交由朝廷發落。審判官皋陶定了孔壬七條死罪:帝摯時攬權納賄,死罪一;勾結妖類,死罪二;為人臣而私覓地盤,死罪三;設謀殺害司衡羿,死罪四;在共工任上執法貪利,死罪五;與歡兜等合謀反抗朝廷,死罪六;縱使蛇妖荼毒生靈不可勝計,死罪七。
可是,帝堯只說了一句話:「依朕看,赦了他吧,何必殺他呢?」皋陶不服,認為「帝的寬德,至矣,盡矣,無以加矣。然臣民有罪,都是天子之過,就無法懲既往而警將來,往者不懲,則來者何以警?」
堯帝仁慈地開解:孔壬所犯之罪,大半皆在未為共工之前,既用了他做共工,則以前所犯的罪當然不能再追究了。而在共工任內的不道,既免其職,就算已經辦過,不必再辦。至於與歡兜聯合對抗朝廷,孔壬並無實跡,即有實跡,亦不過是反對朕個人,並非有害於國,有害於民,朕何須與之計較呢?所以還是赦了他吧!
堯帝寬仁至此,怎不受人敬仰。所以歷代帝王都以堯為榜樣。而堯帝給後人留下的最珍貴的美德就是「罪己攬過」。凡天下現災,朝臣不忠,他都認為是做帝王者道德不夠所致,是上天的警告。因此,堯帝的無為而治其實是仁德感天的結果。歷史上的商湯、漢文帝、唐太宗、康熙帝都下過「罪己詔」,消除了天災。
桑林祈雨
史書記載:商朝成湯在位時,久旱無雨。請太史占卜,太史說:「須要殺個人作祭品祈禱,方能得雨。」成湯說:「我所以求雨者,正是要救濟生人,又豈忍殺人以為禱乎?若必用人禱,寧可我自當之。」他決定自己成為那個祭祀用的被殺的人。
於是他沐浴齋戒,修剪頭髮指甲,素車白馬,身披白茅,在桑林曠野中向神禱告,以六件事責己過:「今天降災異以警戒我,或是我政令有偏頗不當?或用民無道,使失其業?或所居宮室,過於崇高?或宮闈婦女,過於繁多?或賄賂得行其營求?或造言生事的讒人,危害國政了?只要有一個過失,寧可降災於我一人,不可使百姓受難。」此言至誠,感動上天,話猶未了,大雨即降。
古時帝王自稱天子,要受到天的管束。遭遇天災,聖明的天子都明白那是上天對自己的勸誡,或自省或下詔罪己,以求上天的庇佑。人有善念改過,天必轉災為祥。